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展开全部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这一文从表面上是写的途中遇雨,实际上却是在抒发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与理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定风波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篇1
【原作】
定风波――[宋] 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知并也无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雨具先去:雨具没了。
余:我。
已而遂晴:一会儿天气就晴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去听树林中敲打着树叶的雨声,意思是说不要听到雨声就害怕而奔跑。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吟诗长啸,悠然自在地慢慢前行。吟啸,吟诗长啸。
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芒鞋,草鞋。
谁怕:怕谁,怕什么。意为对风雨根本不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寒伴随着春风吹来正好醒酒。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刚才经过的遭受风吹雨打而使人感到凄凉的地方。萧瑟,冷落,凄凉。
也无风雨也无晴:无雨无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古诗今译】
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咐猛配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属于即景生情之作,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作品从表面上是写的途中遇雨,实际上却是在抒发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与理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一句一方面渲染了雨骤风狂的环境感受,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了不受外力左右的定衡指力与襟怀。“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也是小序之“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呼应,同时又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何妨”,更增加挑战色*彩。“吟啸且徐行”,有笑对人生之意。首两句是全篇核心,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直面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的是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阙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作者从自然界风雨变化的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暗指官场中残酷的政治“风雨”和险象丛生的人生旅途。
纵观全词,一种无喜无悲、无雨无晴、成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旷达超逸的胸襟和独到的人生感悟。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篇2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已而:不久,一会儿。
翻译:
三月七日,
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
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
所以写了这首词。
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
一边悠然徐行。
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
谁会怕!
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
我感到有些寒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
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
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
“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篇3
原文:
定风波?红梅
[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好睡:贪睡,此指(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yōng拥)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淡(。
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qìn)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着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定风波这一文从表面上是写的途中遇雨,实际上却是在抒发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与理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定风波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篇1
【原作】
定风波――[宋] 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知并也无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雨具先去:雨具没了。
余:我。
已而遂晴:一会儿天气就晴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去听树林中敲打着树叶的雨声,意思是说不要听到雨声就害怕而奔跑。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吟诗长啸,悠然自在地慢慢前行。吟啸,吟诗长啸。
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芒鞋,草鞋。
谁怕:怕谁,怕什么。意为对风雨根本不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寒伴随着春风吹来正好醒酒。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刚才经过的遭受风吹雨打而使人感到凄凉的地方。萧瑟,冷落,凄凉。
也无风雨也无晴:无雨无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古诗今译】
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咐猛配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属于即景生情之作,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作品从表面上是写的途中遇雨,实际上却是在抒发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与理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一句一方面渲染了雨骤风狂的环境感受,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了不受外力左右的定衡指力与襟怀。“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也是小序之“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呼应,同时又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何妨”,更增加挑战色*彩。“吟啸且徐行”,有笑对人生之意。首两句是全篇核心,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直面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的是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阙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作者从自然界风雨变化的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暗指官场中残酷的政治“风雨”和险象丛生的人生旅途。
纵观全词,一种无喜无悲、无雨无晴、成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旷达超逸的胸襟和独到的人生感悟。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篇2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已而:不久,一会儿。
翻译:
三月七日,
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
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
所以写了这首词。
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
一边悠然徐行。
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
谁会怕!
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
我感到有些寒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
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
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
“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篇3
原文:
定风波?红梅
[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好睡:贪睡,此指(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yōng拥)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淡(。
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qìn)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着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