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是谁建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隋代无漏寺,至唐高祖武德年间已近毁灭,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时为太子李治以其母文德皇后恩典重建无漏寺,更名为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因皇家认真的雪修造,规模宏大,占地近四百亩,院落十余,涵盖大殿、大佛殿、翻经院、元果院等,房间数量近两千,可谓震撼人心——大慈恩寺因此一举成为长安城内最著名的佛寺。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归来,自天竺取回大量佛舍利,八尊佛像,佛经凡657部。归来后,玄奘法师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地翻译佛经74部,达1335卷。大慈恩寺落成后,玄奘成为主持,为求安放舍利,防止经卷散失、火灾等,“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玄奘准备在慈恩寺建造一座古塔。因玄奘立意建造的佛塔工程浩大,唐高宗诏令朝廷进行建造佛塔事宜。《大慈恩寺志》对这段过往进行详细的交待,“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曾自述诚愿,……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大雁塔由是建成。
玄奘法师主持修造的大雁塔,没有按照当时中国的佛塔形式建造,而是依照印度窣堵婆形制进行修砌。大雁塔不能攀登,第一层,都保存相当数量的佛舍利和经书,使用材料为砖面土心,管中窥豹,玄奘恢复佛塔地位之心可见一斑。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载,摩伽陀国因陀罗势罗数河山里有雁塔,有大雁前赴后继地开悟——大雁塔之名大概来源于此。将此塔命名为“大雁塔”,也体现了玄奘追索印度佛教正宗的愿望。不过,玄奘所求终于还是倒了下来,此后,佛塔崇拜一去不返,而昔日修造的大雁塔,由于建材为砖面土心,经五十余年风吹雨淋,亦逐渐毁坏。
长安年间(公元701年-公元704年),大雁塔在原址上重建,以青砖为建材,并将五层改为七层,恢复了楼阁塔的形制,高达六十四米。重建的大雁塔,雄浑厚重,又有深厚的佛学文化涵养,较前人所建更合符游客之心,后来竟逐渐被开发出了“雁塔题名”的俗世游览“项目”,这又为它积累了深厚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学底蕴。
重建起来的大雁塔,在稳固性能上,远较砖面土心的“玄奘造”要强,自唐到明,“大慈恩寺奄然于世,度过了‘住劫’中最艰难、最寂寞的时光”,虽大慈恩寺屡次遭遇兵祸损毁,但大雁塔却屹立不倒。
以青砖为建材的大雁塔,虽然不惧人祸,却是抗不住天灾,至明代西安大地震时,不但塔身被震裂,就连塔顶也掉了下来。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604年),明人对大雁塔进行了“维护”,在外表上加了层两尺厚的“塔壳”,此后,虽风流人物过尽,而独大雁塔屹立不倒。大慈恩寺又经数次损毁,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寺庙进行整修,到如今,已经形成规模浩大的大雁塔曲江风景区。
大雁塔,西安1300多年的地标性建筑。代表了这个城市的 历史 文化高度。它原是为玄奘法师而建,用于收藏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佛像和舍利。
大雁塔始建于唐帝国最兴盛的时期。唐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24岁,初登帝位、意气风发。这一年,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遣使入贡;全国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了380万户;入宫刚一年多的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
玄奘法师回国从事经书翻译工作已经7年。为了能妥善保管好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的经像舍利,他上书皇帝,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仿火难”为由,恳请在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石塔,并附上了图表。在玄奘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浮屠量高三十丈。拟以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可见,玄奘想建的是一座完全印度样式的巨型石塔。
高宗否决了这个方案,他认为“所营功大,恐难卒成”。最后,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中心是土,砖砌表面的塔,“仿西域窣堵坡制度”(窣,音同苏),共五层,高一百九十尺。工程耗时两年,玄奘甚至“亲负箕畚,担运砖石”。可惜这座塔由于是砖表土心,质量不好,四十多年就逐渐坍塌了。
长安年间(701—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全部改用砖石砌筑,“依东夏刹表旧式”,共七层,高三百尺,现存大雁塔即是此次修建。无论是一百九十尺还是三百尺,从高度(通高64.5米)上看,大雁塔都堪称唐代的摩天大楼。
另外,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慈恩寺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8000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西院,建于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经回国后,从弘福寺移到这座寺里专译佛经,创立 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榇[chèn衬]国佛塔的样式,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塔的最上层原来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现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
慈恩寺早于大雁塔,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纪念亡母文德皇后以报答养育之恩而修建"慈恩寺"。当时,共有十三处院落,房屋达一千九百八十七间,并请赴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务,著名的画家 阎立本、吴道子都在此绘制过壁画,可见规模之宏大。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内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从印度带回来的经籍。现在的塔名是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离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众认为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决定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称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时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现塔身通高64米,每层为仿木结构,底层门楣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塔底层南门内的砖龛里,嵌有两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均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
大雁塔 的得名有多种说法。
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国的结果。也是唐 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
作为一个西安人,我很乐意回答跟西安有关的话题。 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南郊,位于陕西 历史 博物馆斜对面,是我们西安最为著名的文化符号之一。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迅猛发展的时代,上到皇室贵族,下到平头百姓,信仰佛教的人数特别多,因此,全国各地流行建造寺院和佛塔,以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
大雁塔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造的。 竣工于唐高宗永徽3年,即公元652年,总共7层,实质为9层,有两层已经陷入地下。塔高64.5米,距今已有1366年,目前是中国最具有人文 历史 的佛塔。经过这1000多年的风吹日晒,如今的大雁塔已经明显朝西边倾斜,站在大雁塔广场上,完全能看到这个景象。
如果说得再具体一点,大雁塔是唐高宗李治为了奖赏大唐高僧玄奘的功德无量而建的。
唐玄奘从贞观元年627年开始,一路跋山涉水,向西行程数万里,访问了西方100多个佛教国家,耗费17年光阴,于644年给唐朝带回了近千件佛经和佛像,以及其它跟佛教有关的宝贝。
唐僧回来后,唐太宗非常感动,准备大兴土木,建一个圣地存放这些宝贝,同时,也准备 给唐僧打造一个清静的工作场所,能让他安心把带回来的梵文佛经翻译完。 到唐高宗手里,这座宝塔终于建造好。
大雁塔跟慈恩寺的关系,就如同儿子与母亲的关系。先是有了慈恩寺,之后,才在慈恩寺里面建造了大雁塔。
慈恩寺建造于648年,是皇太子李治为了缅怀慈母文德皇后,经唐太宗李世民批准后,而建造祈福场所。在后来,李治当上皇帝后,正好有建造佛塔存放经书的需要,就顺理成章,在慈恩寺里边建造了这座7层高的大雁塔。
大雁塔的 历史 意义,我觉得主要有两点。
一是见证了佛教文化在唐朝的高度繁荣,是现代人研究唐朝风俗文化,人文思想,宗教信仰的重要物证,同时,对研究唐代的建筑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印证了古代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拥有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从侧面也证明了唐代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包容开放,对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从来都是兼收并蓄,从而让自身强大起来。
大雁塔是西安的标志建筑,是这座城市的logo!
大雁塔是唐僧建的,即玄奘法师。为什么建?为了存放从西天取经带回来的“经”。
根据记载,那些经并非纸质书,很多是写在贝多罗树叶梵文经,需要干燥的保存环境。而塔在佛教中又是很神圣的建筑。于是玄奘给唐高宗打报告,申请修一座高大的石塔。
高宗李治看了看设计图和工程预算,再看看财政收入,觉得工程太大了。于是建议改为砖塔,避免工程大,法师过于劳累。玄奘也只好愉快的答应了,并亲自组织设计施工。玄奘当时是大唐佛教协会主席。
据说最初修了五层,外面是砖,里面是三合土,再掏出空间,并没有登塔的楼梯之类。外形仿造天竺的佛陀伽耶塔。长安城规划委员会主任李治看过之后,觉得与城市整体风格不协调,就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改,并加到九层。女皇武则天更是热衷于创新,再次改造,一说为十层,一说为七层。具体信息也没有办法准确考证。
到了晚唐,唐武宗在全国推行灭佛运动,大量拆毁寺院佛塔。一些小将们跃跃欲试对这个地标下手。但因为大雁塔及大慈恩寺的特殊地位,与皇家祖宗的渊源,幸免被毁。
过了很多年,大慈恩寺早已不存。明代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缮了大雁塔,用半米多厚的砖把唐代塔给包了起来,即今天的所见。
大雁塔的地理位置,并非当初的大慈恩寺,而是塔院。大慈恩寺是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为纪念生母长孙皇后而修,并聘请取经回来的玄奘为第一任住持。且将大慈恩寺作为长安的经书翻译工作基地。现在塔下慈恩寺,是明清修复的,所存建筑钟鼓楼为清代,其他都是近年重建的。唐代大慈恩寺的位置建立了遗址公园,以作纪念!
谢邀!回答:著名于世的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唐朝永徽三年(652)年,唐玄奘为了储藏其在印度取回的经书佛像等物而建造的,其塔最初为五层,以后又加至九层,是经过玄奖申请,唐太宗批准,经精心设计的一座别有风味的以砖为主料的雄伟建筑,唐太宗李世民和其子李治亲笔书写了篆字碑文,其气魄和壮观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和爱好者的关注,大雁塔是我国的名胜古迹,其塔雄伟壮观,别有风味,一直是国内外游客欣尝的胜地,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辉煌创举,为我中华的强盛和伟大争得了名誉,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证实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和无穷的智慧!
一'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各慈恩寺塔.|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一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泽场.创立佛软宗派.....
唐玄奘!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西院,建于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经回国后,从弘福寺移到这座寺里专译佛经,创立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榇[chèn衬]国佛塔的样式,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塔的最上层原来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现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未变。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经”故事驰名。 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会想起唐代高僧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这位传奇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河南偃师人,是 历史 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玄奘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仪式。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最精。玄奘还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传闻的28个地区和国家的 历史 、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唐代以来,他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广为流传。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西游记》。
大长安城有六处高地,高地除了宫殿,就建塔寺。青龙寺就是高地,古称乐游原。有诗:向晚意不适,驱车向古原。大雁塔所在慈恩寺也是高地。大雁塔其实是为了玄奘法师翻译,收藏佛经而建。现在西安市地标!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归来,自天竺取回大量佛舍利,八尊佛像,佛经凡657部。归来后,玄奘法师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地翻译佛经74部,达1335卷。大慈恩寺落成后,玄奘成为主持,为求安放舍利,防止经卷散失、火灾等,“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玄奘准备在慈恩寺建造一座古塔。因玄奘立意建造的佛塔工程浩大,唐高宗诏令朝廷进行建造佛塔事宜。《大慈恩寺志》对这段过往进行详细的交待,“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曾自述诚愿,……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大雁塔由是建成。
玄奘法师主持修造的大雁塔,没有按照当时中国的佛塔形式建造,而是依照印度窣堵婆形制进行修砌。大雁塔不能攀登,第一层,都保存相当数量的佛舍利和经书,使用材料为砖面土心,管中窥豹,玄奘恢复佛塔地位之心可见一斑。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载,摩伽陀国因陀罗势罗数河山里有雁塔,有大雁前赴后继地开悟——大雁塔之名大概来源于此。将此塔命名为“大雁塔”,也体现了玄奘追索印度佛教正宗的愿望。不过,玄奘所求终于还是倒了下来,此后,佛塔崇拜一去不返,而昔日修造的大雁塔,由于建材为砖面土心,经五十余年风吹雨淋,亦逐渐毁坏。
长安年间(公元701年-公元704年),大雁塔在原址上重建,以青砖为建材,并将五层改为七层,恢复了楼阁塔的形制,高达六十四米。重建的大雁塔,雄浑厚重,又有深厚的佛学文化涵养,较前人所建更合符游客之心,后来竟逐渐被开发出了“雁塔题名”的俗世游览“项目”,这又为它积累了深厚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学底蕴。
重建起来的大雁塔,在稳固性能上,远较砖面土心的“玄奘造”要强,自唐到明,“大慈恩寺奄然于世,度过了‘住劫’中最艰难、最寂寞的时光”,虽大慈恩寺屡次遭遇兵祸损毁,但大雁塔却屹立不倒。
以青砖为建材的大雁塔,虽然不惧人祸,却是抗不住天灾,至明代西安大地震时,不但塔身被震裂,就连塔顶也掉了下来。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604年),明人对大雁塔进行了“维护”,在外表上加了层两尺厚的“塔壳”,此后,虽风流人物过尽,而独大雁塔屹立不倒。大慈恩寺又经数次损毁,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寺庙进行整修,到如今,已经形成规模浩大的大雁塔曲江风景区。
大雁塔,西安1300多年的地标性建筑。代表了这个城市的 历史 文化高度。它原是为玄奘法师而建,用于收藏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佛像和舍利。
大雁塔始建于唐帝国最兴盛的时期。唐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24岁,初登帝位、意气风发。这一年,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遣使入贡;全国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了380万户;入宫刚一年多的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
玄奘法师回国从事经书翻译工作已经7年。为了能妥善保管好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的经像舍利,他上书皇帝,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仿火难”为由,恳请在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石塔,并附上了图表。在玄奘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浮屠量高三十丈。拟以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可见,玄奘想建的是一座完全印度样式的巨型石塔。
高宗否决了这个方案,他认为“所营功大,恐难卒成”。最后,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中心是土,砖砌表面的塔,“仿西域窣堵坡制度”(窣,音同苏),共五层,高一百九十尺。工程耗时两年,玄奘甚至“亲负箕畚,担运砖石”。可惜这座塔由于是砖表土心,质量不好,四十多年就逐渐坍塌了。
长安年间(701—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全部改用砖石砌筑,“依东夏刹表旧式”,共七层,高三百尺,现存大雁塔即是此次修建。无论是一百九十尺还是三百尺,从高度(通高64.5米)上看,大雁塔都堪称唐代的摩天大楼。
另外,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慈恩寺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8000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西院,建于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经回国后,从弘福寺移到这座寺里专译佛经,创立 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榇[chèn衬]国佛塔的样式,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塔的最上层原来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现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
慈恩寺早于大雁塔,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纪念亡母文德皇后以报答养育之恩而修建"慈恩寺"。当时,共有十三处院落,房屋达一千九百八十七间,并请赴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务,著名的画家 阎立本、吴道子都在此绘制过壁画,可见规模之宏大。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内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从印度带回来的经籍。现在的塔名是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离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众认为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决定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称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时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现塔身通高64米,每层为仿木结构,底层门楣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塔底层南门内的砖龛里,嵌有两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均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
大雁塔 的得名有多种说法。
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国的结果。也是唐 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
作为一个西安人,我很乐意回答跟西安有关的话题。 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南郊,位于陕西 历史 博物馆斜对面,是我们西安最为著名的文化符号之一。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迅猛发展的时代,上到皇室贵族,下到平头百姓,信仰佛教的人数特别多,因此,全国各地流行建造寺院和佛塔,以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
大雁塔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造的。 竣工于唐高宗永徽3年,即公元652年,总共7层,实质为9层,有两层已经陷入地下。塔高64.5米,距今已有1366年,目前是中国最具有人文 历史 的佛塔。经过这1000多年的风吹日晒,如今的大雁塔已经明显朝西边倾斜,站在大雁塔广场上,完全能看到这个景象。
如果说得再具体一点,大雁塔是唐高宗李治为了奖赏大唐高僧玄奘的功德无量而建的。
唐玄奘从贞观元年627年开始,一路跋山涉水,向西行程数万里,访问了西方100多个佛教国家,耗费17年光阴,于644年给唐朝带回了近千件佛经和佛像,以及其它跟佛教有关的宝贝。
唐僧回来后,唐太宗非常感动,准备大兴土木,建一个圣地存放这些宝贝,同时,也准备 给唐僧打造一个清静的工作场所,能让他安心把带回来的梵文佛经翻译完。 到唐高宗手里,这座宝塔终于建造好。
大雁塔跟慈恩寺的关系,就如同儿子与母亲的关系。先是有了慈恩寺,之后,才在慈恩寺里面建造了大雁塔。
慈恩寺建造于648年,是皇太子李治为了缅怀慈母文德皇后,经唐太宗李世民批准后,而建造祈福场所。在后来,李治当上皇帝后,正好有建造佛塔存放经书的需要,就顺理成章,在慈恩寺里边建造了这座7层高的大雁塔。
大雁塔的 历史 意义,我觉得主要有两点。
一是见证了佛教文化在唐朝的高度繁荣,是现代人研究唐朝风俗文化,人文思想,宗教信仰的重要物证,同时,对研究唐代的建筑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印证了古代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拥有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从侧面也证明了唐代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包容开放,对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从来都是兼收并蓄,从而让自身强大起来。
大雁塔是西安的标志建筑,是这座城市的logo!
大雁塔是唐僧建的,即玄奘法师。为什么建?为了存放从西天取经带回来的“经”。
根据记载,那些经并非纸质书,很多是写在贝多罗树叶梵文经,需要干燥的保存环境。而塔在佛教中又是很神圣的建筑。于是玄奘给唐高宗打报告,申请修一座高大的石塔。
高宗李治看了看设计图和工程预算,再看看财政收入,觉得工程太大了。于是建议改为砖塔,避免工程大,法师过于劳累。玄奘也只好愉快的答应了,并亲自组织设计施工。玄奘当时是大唐佛教协会主席。
据说最初修了五层,外面是砖,里面是三合土,再掏出空间,并没有登塔的楼梯之类。外形仿造天竺的佛陀伽耶塔。长安城规划委员会主任李治看过之后,觉得与城市整体风格不协调,就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改,并加到九层。女皇武则天更是热衷于创新,再次改造,一说为十层,一说为七层。具体信息也没有办法准确考证。
到了晚唐,唐武宗在全国推行灭佛运动,大量拆毁寺院佛塔。一些小将们跃跃欲试对这个地标下手。但因为大雁塔及大慈恩寺的特殊地位,与皇家祖宗的渊源,幸免被毁。
过了很多年,大慈恩寺早已不存。明代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缮了大雁塔,用半米多厚的砖把唐代塔给包了起来,即今天的所见。
大雁塔的地理位置,并非当初的大慈恩寺,而是塔院。大慈恩寺是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为纪念生母长孙皇后而修,并聘请取经回来的玄奘为第一任住持。且将大慈恩寺作为长安的经书翻译工作基地。现在塔下慈恩寺,是明清修复的,所存建筑钟鼓楼为清代,其他都是近年重建的。唐代大慈恩寺的位置建立了遗址公园,以作纪念!
谢邀!回答:著名于世的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唐朝永徽三年(652)年,唐玄奘为了储藏其在印度取回的经书佛像等物而建造的,其塔最初为五层,以后又加至九层,是经过玄奖申请,唐太宗批准,经精心设计的一座别有风味的以砖为主料的雄伟建筑,唐太宗李世民和其子李治亲笔书写了篆字碑文,其气魄和壮观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和爱好者的关注,大雁塔是我国的名胜古迹,其塔雄伟壮观,别有风味,一直是国内外游客欣尝的胜地,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辉煌创举,为我中华的强盛和伟大争得了名誉,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证实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和无穷的智慧!
一'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各慈恩寺塔.|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一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泽场.创立佛软宗派.....
唐玄奘!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西院,建于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经回国后,从弘福寺移到这座寺里专译佛经,创立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榇[chèn衬]国佛塔的样式,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塔的最上层原来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现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未变。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经”故事驰名。 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会想起唐代高僧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这位传奇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河南偃师人,是 历史 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玄奘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仪式。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最精。玄奘还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传闻的28个地区和国家的 历史 、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唐代以来,他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广为流传。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西游记》。
大长安城有六处高地,高地除了宫殿,就建塔寺。青龙寺就是高地,古称乐游原。有诗:向晚意不适,驱车向古原。大雁塔所在慈恩寺也是高地。大雁塔其实是为了玄奘法师翻译,收藏佛经而建。现在西安市地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