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协同。
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1.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上升到2011年的28%,在校大学生2900多万名。1996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0.9%,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的国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为15%,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2.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社科院2012年《社会蓝皮书》的数据: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预计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不少地区、行业、专业又面临人才短缺,技能型人才缺乏,高级技工更是奇缺,高级技工仅占技术工人的3.5%,发达国家在35%以上。发达国家,高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就业机会,比传统大学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更具优势。法国Grand Ecole大学的`生源、教育水平、就业机会均优于综合大学,工程师证书和其它专业证书比博土学位证书更受重视。美国中学毕业生进大学,也首选应用型技术专业。
现在,社会急需工程师、设计师、技师、技术员、创新型人才,高校应面向社会需求,改革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专业化、实战型、定制化、技能型培养人才。专业化实用型人才是高校对接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
3.明确高校定位。
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主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职、高专和一般普通高校主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①高职院校定位为“技能型”人才
2011年底公办高职院校有944所,民办400所,2011年高职(专科)招生326万人,在校学生近1000万名,应贴近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培养专业技能,成为产业蓝领的技术骨干。
②本科生定位为“知识转化型”人才
本科教育既注重专业基础,又注重实践技能,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成为产业基础型人才队伍。
大学生就业难点在本三,在校生400多万名,既要注重知识培养,更要注重技能培养,规避“高不来、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③研究生定位为“科技型”人才
2011年在校研究生140多万名,其中博士生25万名,硕士生 120多万名。研究生教育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人才,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高科技竞争的主力军。
二、提升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 高校与企业这“两个轮子”的内在协同
高校是大学生培养的主阵地,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大市场。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前提条件是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从“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创造”,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创造更多技术型人才的就业机会。
我国经济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是一项国策。这里,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十分重要,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对于行业领先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包括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扶持,使产业链的龙头型企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动力。
2.企业提供实习基地
大学生就业后的知识应用率不足40%,多数大学生所学知识不能转化为岗位所需能力。大学生适应周期在1~2年,发达国家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为2~3个月。大学生需要在企业的实习基地,培养就业前所具备的岗位基本技能。
3.项目配套政策
不少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承担大学生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理工科大学生需要三五年的工作实践,才能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在项目配套政策上对解决应届大学生就业的企业应给予财政扶持。
三、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资源,融入产业链和企业集群,倡导多样化、低风险、协同型的创业,从政策层面开创大学生创业的新格局。
如“专利技术型”创业,政府设立和规范“大学生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大学生将科技发明专利、实用专利进行“市场化创业”。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投资,转换为企业的股份,大学生进入企业的技术岗位或管理层,规避单独创业的诸多困难和市场风险,实现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大学生与企业共同发展。
如合伙制创业,大学生作为创业者之一,借助社会各类资源共同创业,规避创业风险。
如产业链弥补型创业或者增值型创业,大学生创业可以弥补产业链的某个薄弱环节或者某个价值增值环节,随着产业的发展获得自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