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保险是什么?按教科书上的定义: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患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但是,当今后从事保险行业的工作时,我若同别人这般讲,别人是听不懂的,因此,我必须要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法去告诉别人保险是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
所幸我从郑博士的演讲中得到了答案,这让我自身对保险的功用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保险究竟是什么呢?
要探讨"保险是什么?"这个话题,我们必须在认识层面达到三点共识:
共识一 人类整体上面临各种风险
请你回忆一下你所认识的同事、朋友、亲戚中有没看得过重大疾病(癌症)或者遇到过重大意外伤害(车祸)的?有没有因为发生风险而离开这个世界的?
身边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有小学同学游泳溺水离开的、有亲戚患上癌症离开的、有朋友因发生车祸离开的……如果做这样的调查,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不论你是否愿意承认,人类整体上都面临着生老病死残各种人生的风险,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共识二 保险是人类面临风险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解决方案
既然人类面临各种人身风险是确定的,那就要找到解决这个同题的方法。保险恰恰就是解决人身风险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方法。
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以制度的方式实现财富的转移分配,实现财富从幸运者向不幸运者(发生人身风险的人)转移的机制。这种制度层面的设计,与任何其它的方法(如募捐)相比,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也正是因为它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使得保险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普及。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保险的普及率越高;相反,经济越落后、文明程度越低的国家、保险的普及率越低。
共识三 人身风险的发生概率,不会因购买保险而增加;也不会因不购买保险而减少
很多普通老百姓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听说“保险”就觉得不吉利,不愿意去谈。好像一谈保险,一买保险,就有可能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作用,“买保险”和“发生人身风险”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现实中肯定有“买保险后第二年就发生人身风险”的情况;也一定有“没买保险,结果第二年也发生人身风险”的情况。
在某种程度上买保险甚至有可能会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比如,很多客户因为购买高额健康险要去体检,结果一体检却被拒保、或者被要求加费。这时,他会意识到原来自己的身体状况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就会提醒自己不能过于疲劳,要注意休息和休养等等,这样可能就会降低身体发生健康风险。
所以,整体上而言,一个人会不会发生某种人身风险,不会因为他买不买保险而改变。所不同的是,“买保险之后发生人身风险”的人,他的家人会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而“没买保险但也发生人身风险”的人,他的家人要自己承担相应的财务损失。
我一直认为,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的差别 ,一个人如何认知保险,就决定了他对保险的态度,一个人对保险的认知是正确的,他一定会购买大量的保险,因为他觉得保险是好东西;相反,如果一个人对保险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他就会拒绝购买保险。
所以,只有达成上述三点共识,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保险的本质。
那么,保险究竟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探讨。
①保险是一种科学的制度安排
人类必须运用制度化的手段,来减少可能发生的人身风险所带来的负面财务影响,而保险是建立在大数法则基础上,来应对人类所面临人身风险的制度安排。
“制度化的手段”跟“非制度化的手段”差别很大。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过往的经历,当身边亲朋好友发生意外人身风险时,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就是募捐。募捐就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手段”,但它不是一种科学的解决方法,而且还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不一定能募集足额的款项、还可能给捐款人带来压力等等。
而保险却是用“制度化的手段”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假如一个人拥有保险,当他发生风险时,所带来的负面财务影响就可以由保险来解决,这就不是临时的解决方法了。这也是经济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越高的原因。
如果没有保险制度,会给没有面临人身风险的人也带来财产损失。
举个例子。假设你有100万观金,你是平平安安的,没碰到什么问题、但您的亲人或最朋友里面,有一个人患了重大疾病或者发生意外,需要100万治疗费。周围的朋友都知道你有100万,只要你拿出这100万就可以救人一命,你该怎么办?这100万虽然是多年积蓄、但我相信很多人最后还是会选择拿出来,或者至少会拿出一部分,否则良心上也会过意不去。所以说如果没有保险制度,即便自己没有发生风险,也可能会遭受财产损失。但是如果用保险制度来解决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我的观点是除了自己要买保险,还要让身边所有的人都买保险,这样才不会造成自己的财产损失。
②保险是尊严,是爱与责任
首先,我要谈一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本保险教科书中提到的关于“保险”的定义:
保险是个人对自己与家庭的责任,包括活着的时候与死亡之后;一家之主的责任是投保他的生命,提供保障给其财务仰赖者。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举个例子。
在2000年的时候,王先生购买了一些保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份纯保障型的保险,保额约1000万。王先生为什么要买这份保险呢?因为当时王先生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全家的生活费用都在他的肩上,这就是他的责任。
当他健康平安的时候,就会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履行这个责任当然没有问题;但假如出现了人身风险,那他该如何履行这个责任呢?当时他就觉得需要拥有一份保险,投保自己的生命,提供保障给他的财务仰赖者——也就是他全家的成员,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维持一定品质的生活。
只有真正理解了家庭责任,才会真正理解保险的意义和功能。一个人对家庭责任的认知越清晰,就越明白保险对整个家庭的重要性。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普通家庭中有人得了重大疾病,到医院诊断以后,医生的结论是:这是在现代医疗水平下可以治好的疾病,但是医疗费用要100万。不同的家庭面临这种情况做法是不一样的:
做法1、放弃治疗
因为到处借也借不到这么多钱。中国这种情况很多,很多家成根本付不起这100万,基本上当事人都会说:不住院了,住院也是浪费。最终无奈选择放弃治疗。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不仅当事人没有尊严,连当事人的家长也都会没有尊严,因为每当想起这件事,家里每个人的心里都会痛,因为没有钱,而放弃了亲人的生命。
做法2、借债治疗
虽然家里没有钱,但能借到100万来治疗。这种情况下的当事人也是没有尊严的。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累赘,生了一场病,害得家里人要背负巨额的债务………他会很苦恼甚至是怨恨自己。
做法3、用家庭积蓄来治疗
家里有100万的积蓄,但本来这100万是要给孩子出国留学用的,或者是改善生活条件换房子用的。结果因为当事人生了一场大病,只好把这100万用作治病。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也是没有尊严的。他躺在病床上会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得了这个病,要把全家人多年的努力化为乌有!孩子没钱出国了,或者住房条件也无法改善……他会在一种愧疚、没有尊严的精神状态下接受治疗。
做法4、通过保险来解决高额的医疗费用
如果是通过保险来解决高额的医疗费用,那当事人在医院里会非常乐观的接受治疗,并庆幸现代医疗技术可以治疗这个疾病。
通过保险制度可以解决人的财务负担,让人生病都有尊严。
③保险是最讲信用的“活菩萨”
说“保险”可能有些人不了解,但讲到“菩萨”基本上人人都知道。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寺庙里人山人海,很多人都会定期到寺庙烧香,而且每年的
开支都在一万、五万、十万甚至更高。那么,人们烧香的心理诉求是什么呢?其实大家烧香,就是希望善萨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无事、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和灾害。
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请大家想一下,是不是到庙里烧过香的人,就真的远离了疾病和风险呢?其实,很多人烧过香的人,该得病的还是得病。
该死亡的还是死亡。所以烧香拜善萨只能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善萨本身并不能的保佑你平安无事。
当然,因为拜著萨寻求到了心理上的安宁,所以,一旦发生风险,也不会有人跑到庙里说:我烧香了,但菩萨没保佑我,请把烧香的钱退给我
也没有哪家寺庙因为没有保佑烧香的人平安,会承担十倍、几十倍的赔偿。
但是,保险公司却能够做到这样的“承诺”。比如说,一个人每年交万5万的保费到保险公司这座“菩萨庙”,保险公司就会承诺“保佑”他健康平安;结果哪天这个人发生了人身风险,说明保险公司这个“菩萨庙”没有“保佑”好他,那保险公司就会非常讲信用地赔偿他几倍、几十倍的“违约金”。
因此可以简单形象地理解为保险制度就像是最讲信用的"活菩萨"。
④保险是一个大慈善
社会上有很多人讲到做慈善的时候都非常愿意,但是讲到买保险的时候都很抵触,其实保险是一个大慈善,保险公司就是一个大的慈善机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所有慈善机构都必须具备的两大功能,保险公司也都具备了。
一是资金募集功能。 慈善机构要能够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大家都知道慈善机构最难的就是募集资金,很多慈善活动都因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而最终放弃,所以很多慈善机构都会借助一些名人的影响力来募集资金,比如巴菲特的慈善晚宴。
二是资金使用功能。 慈善机构要能够把资金资助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在慈善机构实际的运作中,如何把募集到的资金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才是最难的。只有持续把资金都送到有需要的、该帮助的人手上,大家才愿意不断地给这个机构捐款。而一旦资金使用出现问题就会断档。比如“郭美美事件”就使得红十字会的募捐款项急剧下降。因为那些捐款人担心自己的捐款会流入到郭美美这类人的手中,而不是真正拿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
这样看来保险公司同样具备慈善机构的两大功能,是最公开透明的慈善机构:
第一,资金需集功能,它通过交保费的形式筹集资金。保险资金的应用、收益以及理赔都受到国家监管部门最严格的监管,任何人都不能都用;
第二,资金使用功能。保险公司支付出去的钱都是用于给付客户满期金和理赔金,钱都给到了需要帮助的人。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交了保费没有理赔就是不合算的。实际上,如果你买的是消费型的保险,交了保费虽然没有得到理赔,但是这些钱却给了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保险机构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保证每个理赔是真实的,保证这些款项会及时送到需要救助的人手中,所以每个人购买保险其实都是在做慈善。
此外,保险比慈善还多一个功能,就是你如果购买后,当自己碰到困难时还会得到保护。
我觉得能从这四点上理解保险,才真正可以知道保险是什么。
胡适说过“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的准备,如此而已。今日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现代人”。
胡适在几十年前就能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看来,一个人对保险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不能很好接受的话,还真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人”。
所幸我从郑博士的演讲中得到了答案,这让我自身对保险的功用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保险究竟是什么呢?
要探讨"保险是什么?"这个话题,我们必须在认识层面达到三点共识:
共识一 人类整体上面临各种风险
请你回忆一下你所认识的同事、朋友、亲戚中有没看得过重大疾病(癌症)或者遇到过重大意外伤害(车祸)的?有没有因为发生风险而离开这个世界的?
身边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有小学同学游泳溺水离开的、有亲戚患上癌症离开的、有朋友因发生车祸离开的……如果做这样的调查,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不论你是否愿意承认,人类整体上都面临着生老病死残各种人生的风险,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共识二 保险是人类面临风险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解决方案
既然人类面临各种人身风险是确定的,那就要找到解决这个同题的方法。保险恰恰就是解决人身风险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方法。
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以制度的方式实现财富的转移分配,实现财富从幸运者向不幸运者(发生人身风险的人)转移的机制。这种制度层面的设计,与任何其它的方法(如募捐)相比,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也正是因为它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使得保险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普及。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保险的普及率越高;相反,经济越落后、文明程度越低的国家、保险的普及率越低。
共识三 人身风险的发生概率,不会因购买保险而增加;也不会因不购买保险而减少
很多普通老百姓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听说“保险”就觉得不吉利,不愿意去谈。好像一谈保险,一买保险,就有可能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作用,“买保险”和“发生人身风险”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现实中肯定有“买保险后第二年就发生人身风险”的情况;也一定有“没买保险,结果第二年也发生人身风险”的情况。
在某种程度上买保险甚至有可能会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比如,很多客户因为购买高额健康险要去体检,结果一体检却被拒保、或者被要求加费。这时,他会意识到原来自己的身体状况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就会提醒自己不能过于疲劳,要注意休息和休养等等,这样可能就会降低身体发生健康风险。
所以,整体上而言,一个人会不会发生某种人身风险,不会因为他买不买保险而改变。所不同的是,“买保险之后发生人身风险”的人,他的家人会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而“没买保险但也发生人身风险”的人,他的家人要自己承担相应的财务损失。
我一直认为,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的差别 ,一个人如何认知保险,就决定了他对保险的态度,一个人对保险的认知是正确的,他一定会购买大量的保险,因为他觉得保险是好东西;相反,如果一个人对保险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他就会拒绝购买保险。
所以,只有达成上述三点共识,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保险的本质。
那么,保险究竟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探讨。
①保险是一种科学的制度安排
人类必须运用制度化的手段,来减少可能发生的人身风险所带来的负面财务影响,而保险是建立在大数法则基础上,来应对人类所面临人身风险的制度安排。
“制度化的手段”跟“非制度化的手段”差别很大。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过往的经历,当身边亲朋好友发生意外人身风险时,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就是募捐。募捐就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手段”,但它不是一种科学的解决方法,而且还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不一定能募集足额的款项、还可能给捐款人带来压力等等。
而保险却是用“制度化的手段”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假如一个人拥有保险,当他发生风险时,所带来的负面财务影响就可以由保险来解决,这就不是临时的解决方法了。这也是经济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越高的原因。
如果没有保险制度,会给没有面临人身风险的人也带来财产损失。
举个例子。假设你有100万观金,你是平平安安的,没碰到什么问题、但您的亲人或最朋友里面,有一个人患了重大疾病或者发生意外,需要100万治疗费。周围的朋友都知道你有100万,只要你拿出这100万就可以救人一命,你该怎么办?这100万虽然是多年积蓄、但我相信很多人最后还是会选择拿出来,或者至少会拿出一部分,否则良心上也会过意不去。所以说如果没有保险制度,即便自己没有发生风险,也可能会遭受财产损失。但是如果用保险制度来解决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我的观点是除了自己要买保险,还要让身边所有的人都买保险,这样才不会造成自己的财产损失。
②保险是尊严,是爱与责任
首先,我要谈一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本保险教科书中提到的关于“保险”的定义:
保险是个人对自己与家庭的责任,包括活着的时候与死亡之后;一家之主的责任是投保他的生命,提供保障给其财务仰赖者。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举个例子。
在2000年的时候,王先生购买了一些保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份纯保障型的保险,保额约1000万。王先生为什么要买这份保险呢?因为当时王先生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全家的生活费用都在他的肩上,这就是他的责任。
当他健康平安的时候,就会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履行这个责任当然没有问题;但假如出现了人身风险,那他该如何履行这个责任呢?当时他就觉得需要拥有一份保险,投保自己的生命,提供保障给他的财务仰赖者——也就是他全家的成员,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维持一定品质的生活。
只有真正理解了家庭责任,才会真正理解保险的意义和功能。一个人对家庭责任的认知越清晰,就越明白保险对整个家庭的重要性。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普通家庭中有人得了重大疾病,到医院诊断以后,医生的结论是:这是在现代医疗水平下可以治好的疾病,但是医疗费用要100万。不同的家庭面临这种情况做法是不一样的:
做法1、放弃治疗
因为到处借也借不到这么多钱。中国这种情况很多,很多家成根本付不起这100万,基本上当事人都会说:不住院了,住院也是浪费。最终无奈选择放弃治疗。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不仅当事人没有尊严,连当事人的家长也都会没有尊严,因为每当想起这件事,家里每个人的心里都会痛,因为没有钱,而放弃了亲人的生命。
做法2、借债治疗
虽然家里没有钱,但能借到100万来治疗。这种情况下的当事人也是没有尊严的。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累赘,生了一场病,害得家里人要背负巨额的债务………他会很苦恼甚至是怨恨自己。
做法3、用家庭积蓄来治疗
家里有100万的积蓄,但本来这100万是要给孩子出国留学用的,或者是改善生活条件换房子用的。结果因为当事人生了一场大病,只好把这100万用作治病。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也是没有尊严的。他躺在病床上会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得了这个病,要把全家人多年的努力化为乌有!孩子没钱出国了,或者住房条件也无法改善……他会在一种愧疚、没有尊严的精神状态下接受治疗。
做法4、通过保险来解决高额的医疗费用
如果是通过保险来解决高额的医疗费用,那当事人在医院里会非常乐观的接受治疗,并庆幸现代医疗技术可以治疗这个疾病。
通过保险制度可以解决人的财务负担,让人生病都有尊严。
③保险是最讲信用的“活菩萨”
说“保险”可能有些人不了解,但讲到“菩萨”基本上人人都知道。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寺庙里人山人海,很多人都会定期到寺庙烧香,而且每年的
开支都在一万、五万、十万甚至更高。那么,人们烧香的心理诉求是什么呢?其实大家烧香,就是希望善萨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无事、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和灾害。
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请大家想一下,是不是到庙里烧过香的人,就真的远离了疾病和风险呢?其实,很多人烧过香的人,该得病的还是得病。
该死亡的还是死亡。所以烧香拜善萨只能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善萨本身并不能的保佑你平安无事。
当然,因为拜著萨寻求到了心理上的安宁,所以,一旦发生风险,也不会有人跑到庙里说:我烧香了,但菩萨没保佑我,请把烧香的钱退给我
也没有哪家寺庙因为没有保佑烧香的人平安,会承担十倍、几十倍的赔偿。
但是,保险公司却能够做到这样的“承诺”。比如说,一个人每年交万5万的保费到保险公司这座“菩萨庙”,保险公司就会承诺“保佑”他健康平安;结果哪天这个人发生了人身风险,说明保险公司这个“菩萨庙”没有“保佑”好他,那保险公司就会非常讲信用地赔偿他几倍、几十倍的“违约金”。
因此可以简单形象地理解为保险制度就像是最讲信用的"活菩萨"。
④保险是一个大慈善
社会上有很多人讲到做慈善的时候都非常愿意,但是讲到买保险的时候都很抵触,其实保险是一个大慈善,保险公司就是一个大的慈善机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所有慈善机构都必须具备的两大功能,保险公司也都具备了。
一是资金募集功能。 慈善机构要能够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大家都知道慈善机构最难的就是募集资金,很多慈善活动都因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而最终放弃,所以很多慈善机构都会借助一些名人的影响力来募集资金,比如巴菲特的慈善晚宴。
二是资金使用功能。 慈善机构要能够把资金资助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在慈善机构实际的运作中,如何把募集到的资金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才是最难的。只有持续把资金都送到有需要的、该帮助的人手上,大家才愿意不断地给这个机构捐款。而一旦资金使用出现问题就会断档。比如“郭美美事件”就使得红十字会的募捐款项急剧下降。因为那些捐款人担心自己的捐款会流入到郭美美这类人的手中,而不是真正拿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
这样看来保险公司同样具备慈善机构的两大功能,是最公开透明的慈善机构:
第一,资金需集功能,它通过交保费的形式筹集资金。保险资金的应用、收益以及理赔都受到国家监管部门最严格的监管,任何人都不能都用;
第二,资金使用功能。保险公司支付出去的钱都是用于给付客户满期金和理赔金,钱都给到了需要帮助的人。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交了保费没有理赔就是不合算的。实际上,如果你买的是消费型的保险,交了保费虽然没有得到理赔,但是这些钱却给了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保险机构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保证每个理赔是真实的,保证这些款项会及时送到需要救助的人手中,所以每个人购买保险其实都是在做慈善。
此外,保险比慈善还多一个功能,就是你如果购买后,当自己碰到困难时还会得到保护。
我觉得能从这四点上理解保险,才真正可以知道保险是什么。
胡适说过“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的准备,如此而已。今日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现代人”。
胡适在几十年前就能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看来,一个人对保险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不能很好接受的话,还真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