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古罗马哲学三大学派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希腊的哲学虽然开展了法治信念,同时,哲学也从伦理学的角度指示了个人对守法的认同和共识,但是,相对于那强势的殖民政策和奴隶制度,哲学的声音显得太微弱了。
柏拉图周游列国,宣扬理想国并没有成功,而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亦没有获得应有的回响。
雅典的帝国由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扩展到地中海东西南北各岸,在罗马取代雅典之后,恺撒大帝(公元前100前44)的霸业比亚历山大大帝更大,其东征西讨更凶猛,其奴隶制度与殖民政策也更变本加厉。
从亚里士多德逝世(公元前322年)一直到基督宗教在罗马获得传教自由(公元313年)以及罗马定基督宗教为国教(公元393年),其间一共有六个世纪之长。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奴隶制度、殖民政策不变,而哲学的思想不彰。
在这六百年间能够称得上是哲学思想的,有两大派系:一派很清楚地属于英雄豪杰型,另一派就是仁人志士型。
英雄豪杰型的,是要随波逐流,希望在时势中创造自己的英雄性格,而且可以获得功名利禄。这就是伊壁鸠鲁学派。这派的学者顺从罗马的奢侈生活,用哲学的理论来支持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身体由原子构成,由人的基本结构的原子舒服与否,来说明善恶的分野。在他们看来,凡是人觉得舒服的就是善,凡是人觉得痛苦的就是恶,人的伦理道德就是要人择善避恶,那么,追求快乐以及躲避痛苦也就成了人生最切实际的问题了。
另一派仁人志士型的哲学,却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他们是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的高贵处不是因为它有肉体,更非因为它顺从肉体的欲望,而是因为人有精神,要由精神来支配肉体,才算是高尚的人格。于是,提倡节制才是德行,而节制自己的欲望一直到无为无欲时,才是完美的人。
这两种人生观,在六个世纪内一直形成对立的状态。纵欲主义者附和伊壁鸠鲁派,而仁人志士则追随斯多亚学派,主张修身、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