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 我来答
冰藕不知天下知4475
2022-06-04 · TA获得超过748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121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42万
展开全部

前些天打开朋友圈更新,看到一个女孩子在朋友圈写到,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的活成他喜欢的样子,对方怎么还是不喜欢我,我点了她的朋友圈,都是每天的这种情绪。

我在她朋友圈写了一句话,做喜欢的自己,那个喜欢你的人不需要你努力讨好,你只需要尽可能的活成自己,喜欢你的人不需要你费力讨好,需要费力讨好的人对你忽冷忽热的态度背后,喜欢的不是你,而是你对他的喜欢仅此而已。

隔了不一会儿,女孩子私信问我,小雅姐,我怎么这些年从来没看到你在朋友圈发过失落的心情,每天都很开心,不是我不出现失落,而是我把情绪调成静音模式,不在轻易打扰他人,也不想人尽皆知而已,只是默默的自我消化,自我成长。

有人问过我,你觉得你哪方面的能力最好,我想了一下说,熬的住这点要比大部分人好那么一点,还有一点,不在意别人评价,做任何事,只跟着内心深处的感觉,我这些年都是遵从自己内心而活。

很多人问我是作家吗,我经常回答说不是,我说自己扫马路捡垃圾种地的,有的人问过我是不是还是学生,我说不是,现在已婚六年两个女儿,但是相信我说真话的人不多,后面我懒得回复,这样面对别人的质疑我也省得解释,不回复对我而言何尝不是另一种回复。

我活了三十年,最最擅长的就是微笑和沉默,我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说,我安静听别人说,我从不发言也不打断他人说话,别人不问我,我从不开口,有些事别人问我,我不想说的时候,也只会说一言难尽,微笑一下就离开了,现实生活中的是这样的。

我在现实里,我没任何表现欲,别人需要什么我能帮的能做的,我做了就可以,做完我也不需要别人感谢我,只是觉得助人为乐是一件事自己开心的事。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照片总是微笑那一个表情,能不能换个表情,有时候我也会尝试换一个,但是在我所有表情里,我唯独偏爱微笑,在我个人成长的人生里,微笑只是自己常态化的习惯表情。

小时候被同学欺负推到墙上磕的,那时候自己刚换的新牙齿碰的满口都是血,我一个多月不能吃东西,后面好不容易牙齿长好,但是一个门牙总是比另一个要黄很多,看起来总是异常的明显。

我笑不露齿的原因是我张大嘴,大笑露出牙齿的照片真不怎么好看,我也不想发出来吓人,别人喜欢我什么样子,那是他们的标准,我只想按照自己喜欢而特有的方式生活,无需取悦他人的标准审美,很多时候我很不喜欢那些那些带着自己标准绑架他人的人,己所欲勿施于人何尝不是更高级的教养。

或许是我更懂得一个人遵从本心而活多么重要,我深知这点的重要性,我从不会给他人主动提出改进意见,哪怕别人主动问我,我才会说,那我也会说一家之言,仅控参考。

我不想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人生有所干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那是非常自私而不礼貌的行为,每个人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标准活着,如果可以,请不要用自己的审美要求他人,这个世界每个人有权利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现自我在每个当下最适合自己的状态。

如果作为吃瓜群众有出现审美疲倦的情况,吃瓜者可以到别处换其他更符合自己审美的人去欣赏就可以,我通常就是这么处理别人给的意见,如果一个口味的菜吃多腻,我那可以换其他口味,但是我不会批评以前那个菜的口味有问题,用自己的喜好标准绑架别人始终是显得很没教养。

当我们发现我们也只能活成自己,而非别人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理解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自我状态不同,不要在别人的标准和要求里修行自己,更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苛责要求他人。

没有人有义务按照你的标准活着,即使有那也是对方很有修养,人家懂的何为尊重,你积极主动的意见反馈有时候只是一种不礼貌和干扰罢了,如果三番五次强求,那更是绑架别人,我通常会什么话不说拉黑这种人。

因为从小到大的我,我发现能够听懂我内心声音的人很少,所以我懒得说话,我觉得听比说收获很多,所以我有倾听他人的习惯,别人说的时候,我认真听并及时做出反馈就可以,我发现我能够通过别人语言了解说话者背后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层次,更多时候我会思考别人为什么那样,找到背后的原因,我喜欢谈话后带给我的思考,对我来说是宝贵财富。

爱控制别人的人有一种奇特的逻辑——我知道你是谁,而你不知道你是谁。比如很经典的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正是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不能去尊重自己的感受,慢慢形成这样的逻辑——“我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我要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小时候我最大的痛苦就是觉得自己都是错的,我说的话都不会受到家人的喜欢,总是被骂不会说话,我仿佛一开口就错,仿佛我只能按照大人的标准活才是好的,但是我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我也只能是一自己,我的沉默和微笑起初就是为了回避周围人的指责而开始的。

后面我找到了自己喜欢且热爱的事做,那种自我价值感是发自内心的。我热爱一件事,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地去做这件事,做事的过程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本身会驱动我继续投入去把这件事做的更好,我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别人的评价,指责谩骂,嘲讽,打击辱骂都不会影响我做一件事的热情。

假如一个人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你成长的经历中形成的。你回头检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这会帮助你从别人的评价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地去做你喜欢的事,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当你内心足够强大的时候,你是不会在乎别人说什么。

世界是自己的,你有权利遵从本心而活,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平时有一部分读者找我买衣服,她们总会问我那件合适自己,我通常会说选择自己第一眼就喜欢的款式和色系,而不是别人觉得衣服怎么样,适合自己的衣服穿着才会觉得得体而感到自信,所以说一个人的衣品也是这个人的自我表达方式。

虽然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一个人内在自我其实都是在这些小事里培养出来,对孩子也是,我的孩子喜欢什么我尊重她的选择,而不是我喜欢什么就让孩子做什么,因为我想孩子能够选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而非强迫孩子活成大人希望的样子,我更多希望孩子能够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因为我的家人在我小时候,总是把大人的意志和标准强加给我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痛苦,内心特别对抗和无助,我出现很多心理疾病最后导致自杀的原因,就是我一直都无法活成大人期待的样子,仿佛我不按照大人要求的做,我就会遭遇大人的责骂,被指责各种没出息,这种童年成长中的痛苦我再也不想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复上演。

每个生命活着,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都需要自我发现,自我 探索 找寻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而非活成别人,所以也没必要在意别人说什么。

有一天一个读者问我,你觉得自己喜欢自己重要,还是别人喜欢自己比较重要,我说两者都挺重要的,但是非要做出选择,我都会选择自己是不是喜欢自己更为重要。

我的成长经历里,如果身边的人给我爱和认可多点,我不至于对这个世界绝望透顶,觉得生无可恋而选择自杀结束自己,那时候的我写的遗书,你们都觉得我一无是处,我对你们来说只是垃圾,我死了一了百了,很抱歉让你们感觉不好啦,无意间翻到十年前自己写的话,我现在依然会难过。

因为我从小大人就骂我各种没出息,我就是又笨又丑,总是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种被自己的亲人嫌弃,谩骂,指责打击的感受太难受了,我从小被冷漠对待的时候,我潜移默化觉得,如果我自己没价值,就连自己的父母都会鄙视我,伤害我。

因此,小时候的我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我性格敏感自卑,我特别怕社交,因为我怕别人不喜欢我,不接纳我,我从小甚至不敢开口说话,我怕一出口就错,所以我只能礼貌微笑,所以微笑成为我生命中成长的印记。

我自进入互联网,我慢慢学会了在自己热爱的事当中自得其乐,我的抑郁也慢慢的康复了,那个抑郁好了的自己,从此以后认为自己喜欢自己更加重要,所以随着自我的成长,不那么在意别人是不是喜欢我,因为我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我不会为了取悦他人而委屈自己。

我是一个不怎么喜欢社交的人,从小独来独往习惯了,也从不主动靠近任何一个人,但是也不拒绝别人靠近或者交流,我在与人交往中,我不会被所谓的优秀所吸引,别人身上的光环仿佛和我无关,所以每次加我的人给我发过来自己很长的简介,有的人头衔多到近千字,但是我通常和这种人没任何说话的欲望,人家发了,我也礼貌点赞后借故有事结束交流。

我现在的网络自媒体圈子里,大把的人都很有才华很优秀,不是诗人就是作家要么就是导演制片人,记者,画家,很多企业老板,也有很多高校的教授,不同行业很优秀的都有很多,我觉得大家在一个行业自媒体生态圈子里相互学习,也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学习成长。

这些年我从这些比我优秀的人身上越多很多,我个人的思想认知也在不间断得到提升,自我的视野和格局也拓宽,一个人选择和什么样子的人在一起很重要,但是有个人际关系潜规则就是,你是什么人,就会吸引什么价值观的人靠近你,人以群分也大概如此。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谦卑好学,从不会随意评价他人,他们懂得和而不同,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尊重他人,这是我这些年在优秀的人哪里发现的一个共性,反之,越是层次低级浅薄之人,特别喜欢评价他人,不懂人与人交往边界感,总是用自己标准要求绑架他人。

在我看来,任何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靠外部条件是否优秀决定的,而是由彼此是否相互喜欢来决定的。

彼此合得来的人,哪怕对方身上有小毛病,也可以相互宽容和体谅,彼此合不来的人,哪怕这个人样样出众,也做不到惺惺相惜和亲密无间。

我个人认为,喜欢是一种友善,不喜欢则是一种态度。你无法做到人人喜欢,更无法要求他人来迎合你的喜好。人生碌碌,唯有活成真实的自己,哪怕不被人喜欢,你也会更加喜欢自己。

这个世界,总存在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是存在不喜欢你的人,我认为这都很正常。并且,无论我们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更是另一回事。

一个人真正想要做到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一路需要天赐的运气和披荆斩棘的勇气。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成长的背景和经历。

在我们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系统的建立,往往在最初的时候,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和自己的老师。

极少有人天生就对自己的认知全面且充满自信的,据我这些年对那些优秀之人的成长背景了解得到一个结论,那些自信满满,自我价值感很高的人,要么就是小时候受到了来自父母全然的支持和接纳,要么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遇见了名师指路,帮助自己不断完善和确认自己的价值。

而大多数的我们,并非有那么完美的父母,换而言之,我们的父母可能从小就对我们充满了各种的要求和评价。

我们稍有做得不尽人意的地方,可能还会遭到来自父母的指责和攻击。同时,我们也并非那么幸运能遇见明师指路,许多老师可能自己也有诸多缺陷,当我们成绩拖后腿时,当表现不如其他孩子优秀时,某些老师可能也会在班级里对学生进行公然批评指责。

我从小遇到的老师,当我紧张课文读错,作业做错的时候,班主任经常公开在课堂辱骂我,不亏是疯女人生的孩子,脑子里装的都是浆糊,我的作业本百分之九十都是错号,我经常不及格被打手心,我手心放学回家都是红肿的,其他学生都欺负我,我就是那个在学校里被别的孩子起外号,被孤立的小女孩,我小时候恨透了伤害我的班主任。

我们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很多时候都来自于少年时经历的各种打击和不被周围的人认可。

当这种来自外界的不认可,逐渐内化成我们自己的自我评价体系以后,你就有种种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出现。

比如我自己从小觉得我不够好看,我太胖了,所以我妈妈喜欢邻居家漂亮的女孩而不喜欢我,我做事拖拉,我反应很慢,我比较笨,我能力不如别人,这些都是我成长中外界对我的评价反馈。

诸如此类种种对自身的不满意,它们会一直存在在于我们的内心里,成为了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在一定场景下成为我们自我评价自己的潜台词。

这些对自己的不满最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 你变得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 这样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垮你。因为你对自己的某些不满,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状态了。


这时候,一个人的潜意识自我防御模式会启动:往往会做出一些相反的举动,极力地掩饰和平衡这种不满意。


你去生活中观察,那些越是拖延的人,越想要同时做完多件事情。那些越是对自己外表不满的人,越需要化浓妆和各种粉饰自己。

同时对自己已经内化的负面评价特别敏感。

我以前特别胖,女孩子的时候,体重140斤,身高166 ,后面结婚生孩子那时候,体重上到190斤,现在118斤,我这个本来就觉得自己胖的人,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身材的评价,我特别羡慕那些身材苗条的人,现在正常体重的我合理饮食,保持运动和正常作息时间,我不在意身材体重变动对自己的影响。


本来在亲密关系中就没有安全感的人,会特别在意伴侣的一举一动,所以会出现伴侣偷看对方手机,但是发现伴侣和其他异性聊天了,经常引发各种矛盾,我经常遇到很多读者因为伴侣偷看手机而引发问题,我老公也是,我的婚姻里,我的成长很快,也带给我老公很多不安,但是我不会在意,也从不怕任何人离开我,或许是我从小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往往自身有这种自我防御机制,会让自己做出很矛盾的举动。也就是说,往往会哪方面不行,越想要证明自己,越要在哪方面跟自己较真。


然后越跟自己较真,往往就越容易失败,然后无论是外界的评价还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这么被创造出来,再次确认了:自己果然不行。接着就是更强的自我防御,导致更强烈的自我对抗,再导致更强烈的自卑,更低的自我评价,诸如此类,恶性循环永不停歇的自我内耗,自己的生命力会被掏空。


这是曾经抑郁自杀前的自己,我就是这样差点活活的把自己逼死,幸运的是我活下来并可以打破自身的魔咒,这种从小在成长环境中形成的自我评价体系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如果有我类似的经历也希望你可以停止一切对自我不满和攻击,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活在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 哪怕你的人际关系简单到,只有老公和孩子,他们都会像镜子一样地呈现你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所以,这些看似来自外界的评价,其实早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了,如果我们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好看的人,那么真的没有人会说我们好看,就算有人说你好看,对你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我小时候脸蛋特别红,红苹果一样的,胖乎乎很黑,嘴巴很笨,做事总是很紧张,很怕做错事说错话被大人吗,经常有人说长那么丑不要出来吓人了,我对自己的身材长相很自卑,即使后面进入网络,有人说我微笑治愈,长的好看,我都不会相信,总觉得这都是假的,一个人除非自己接纳和打破过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体系,你才有可能活成更好的自己。

那些来自于别人的评价和声音,那些让我们倍感受伤的时刻。 其实是你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定时炸弹。是你自己对自己一直以来的批判。

哪如何能让自己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其实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停止对自己的不满意,不再持续对自己进行自我攻击。

尽可能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暂时可能就是不太行。尽可能接纳真实的自己:我就这样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如果想要变得更好,那么我也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计划,付诸行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着急立刻马上就变好,给自己时间和耐心陪伴自己。如果真的做到以上几点,无论你有多么不堪的过往,一定可以逐渐抚平和蜕变的。

你有没有总是期待他人的肯定和赞美吗?比如穿了好看衣服希望别人说好看,写了文章希望有更多人点赞,学了没多久钢琴,你着急得到他人赞美等一些想法。

比如小孩子做一件小事,就着急得到妈妈的认可和表扬,我小时候特别渴望,但是我从没有在自己的父母家人哪里得到过,所以我从小到大,内心是匮乏,有很低自我认同感,觉得自己不好。

后面我发现自己女儿也是,画了一幅画,就希望妈妈看,如果妈妈觉得好看,她就特别开心,然后接着画更多画出来给我欣赏,我总是会特别认可和鼓励孩子,包容她成长所犯的错,我希望我的孩子活的自信而独立,可以自信的面对自己的人生,所以我用欣赏认可的眼光确认孩子成长中的价值。

在生活中,你也会发现一种人,他们总是很喜欢炫耀,看起来很高调,戴一块手表,巴不得人人问他时间,喝一瓶酒要说这酒多贵,有点成绩到处显摆,希望看到他人羡慕的表情,越是想证明自己优秀的人越自卑,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但是往往很多人不喜欢这类人。

关于这点,心理学三巨头之一阿德勒认为,总是想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的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评价,喜欢回应他人的期待。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上更高大,他会刻意踮起脚尖,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与优越性」。


阿德勒说:「因为我们习惯用成不成功等成果判断一个人,而不是通过一个人面对困难、超越困难的能力判断他。不仅如此,我们的文明,不太重视根本性的教育,比较重视显而易见的成果或成功。」


阿德勒认为:「作为全体之一的个人,会以追求优越性为目标而行动,想要脱离软弱无力的状态而希望变得更加优越,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显而易见的欲望。

其实我们与外界这个世界所有的关系,本质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外界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评论,却往往成了自己心里过不去的那道坎。


一个极度自卑的人,那是因为他们曾经被人歧视,从而而形成了轻视自己的惯性思维。哪怕他们后面努力让自己变得很优秀了,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因此他们太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

而别人是根本不会在意你活成什么样子,他们的评论只不过是无聊的时候过个嘴瘾,过后早就忘了自己说什么了,而你以为他们在意你,往往他们的评论却在不停的伤害着你,让你感觉很不舒服。

其实说白了也是我们自己太把自己看的太重的结果,别人只能对你的生活进行评判,但别人绝对不会为你的悲喜买单,更不会为你的人生负责。



我认为只要我们不违背道德良知,一个人怎么活开心就怎么活,既然怎么做都有人说你,那就让别人随便的说,我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做一个活得让自己开心的人,毕竟那个真实而美好的自己总让我很着迷不是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