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早就被远方的夷狄或一些野蛮民族统治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管仲将自己对主上的忠诚放在一边,抛却个人的情感,将自己投身于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管仲学会了与自己和解,舍弃自己的意气,帮助齐桓公成为一方霸主,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管仲的人生价值所在,这就是仁!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点半了,我们要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说的是齐桓公在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的过程中胜利了,他请求鲁国国君杀了公子纠,把管仲要了回来,管仲就没有为公子纠殉节,而是到了齐桓公那里做了宰相。
子路认为他这样做是不是不仁,不符合道义呢?
孔子说:桓公能够称霸春秋,成为第一个霸主,多次召集各个诸侯国进行盟会,九合诸侯嘛,没有使用武力,大部分都是管仲的功劳。正是由于管仲的辅佐,齐桓公才能够称霸,能够尊王攘夷,维护中央制度,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维护天下的安定与和平。管仲这才是真正的仁啊!
这是管仲他的大仁大义,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有自己的格局和境界。
今天要学的这一章是第17章。
子贡也提出了类似于子路提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对于仁的判断标准,是有意义的。到底什么样才算是真正的仁呢?以什么作为标准呢?
通过孔子对两位得意弟子的回答,我们可以真正的判断出在孔子心目中的仁,到底是什么,就是什么是大仁大义,什么是小节小信。
我们要还是先来看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就是子贡也来提出自己的疑问,说管仲是不是仁人。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就是齐桓公把当时他的主公公子纠杀了,他作为公子纠的臣子,没有以死殉节,反而去辅佐齐桓公,当了他的相!
子贡也认为管仲做的不对,你既然是他的人,你就应该为他死节。
孔子在这里很明确的告诉子贡:你看问题的角度有问题。所谓的仁,不是你所说的这样的。你说的这样的,它属于小节小信,而不属于大仁大义。
管仲当初辅佐公子纠,公子纠对他好不好呢?事实证明对他不够好。
如果公子纠对管仲能够言听计从的话,也像齐桓公信任管仲一样,重用他,说不定后来起来做国君的就不是齐桓公,而是公子纠了。正是由于公子纠不听管仲的劝导,所以才失去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机会。
你对我不够信赖,我也没有必要对你尽忠,这是从管仲与公子纠的关系来讲。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士为知己者死。你没有那么信赖我,我也就没有必要为你去付出生命,因为不值、不对等。
而且我们说过,这个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争夺君位,这是什么什么事件呢?属于内部斗争,在历史上争夺君位的是屡有发生。
人说:最惨莫是帝王家!是什么意思?普通老百姓家兄弟和睦、父慈子孝,这是正常现象。
而在帝王家,由于权位的唯一性,谁都知道如果当上国君、当上皇帝,就能够一言九鼎,就能够说了算,而一旦当不上国君,就可能身死,最起码被边缘化。所以内部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为了能够登上君位,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包括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唐朝,中国最强盛的一个朝代,唐高祖李渊父子起兵推翻了隋朝。他底下的几个儿子都挺出息、能干,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后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内部斗争。结果,原先追随李建成了几个臣子,比如说魏征,还有好几个大唐的开国功臣,都跟随了李世民,而没有为李建成殉节,也是这个道理。
内部争斗是你们家事,我不管!我要做的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做贡献,这是大仁大义。
管仲当了相国以后,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呢?从孔子的话里面就可以窥见一斑。
管仲辅佐齐桓公,煮盐冶铁,发展经济,强大军事,让整个齐国强大起来。
而且由于有了它的强大,才能在各个诸侯国林立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一家独大。
称霸了以后,没有欺凌弱小,没有欺君罔上,说我欺负欺负周王室,你已经不行了,像晋文公那样,使唤起周天子来了,没有,而是极力维护周王室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匡扶天下的正义,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正常的经济、政治秩序,打败外敌入侵。
上一章我们讲过,齐桓公曾经帮助燕国抵御了山戎的进攻。他没有要燕国的土地,而是在燕国国君把他送出燕国到齐国以后,说:这样吧,国君没有送出自己领土的先例,你既然到这里了,那我把这一块地方都划给你。
可见齐桓公这个人,他是非常讲仁义的,而这些呢,管仲功莫大焉,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么说吧,齐桓公知人善任,能够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任用管仲,而管仲也不辱君命,真正的起到了他应该有的作用。
这君臣两个人他是非常契合的,君主对臣子信任有加,臣子对君上、对这个国家尽心竭力,共同打造了一个非常和谐的完美的局面。
有了他们君臣的配合,才让这个社会得到安定,周朝得以延续,我们没有被少数民族欺负。
大家都知道,在孔子那个年代,包括后来,我们中华民族都是受到很大威胁的,什么威胁呢?一个是内部的都斗争,诸侯国之间的互相讨伐侵略,另外一个就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那个是对我们最大的威胁,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有个什么特点呢?
这里也给大家讲一讲,披发左衽。我们现在都披着头、散着发,但是在过去中原人,也就是说汉人,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汉人,汉人是汉朝,后来汉武帝以后成为汉朝,才自称为汉人的。
那会儿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呢?
衣服是左边的衣襟盖在右边上,有扣子把它扣起来,这是右衽!这是我们文明的象征!而头发是竖起来的,就是把它扎起来,而不是披头散发。
披头散发,把衣襟向左开,这是野蛮人的标志,是少数民族的标志,这意味着野蛮未经开化,相当于我们说的是原始人。
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和齐桓公君臣的配合,那么完美的配合,那么整个民族有可能被北方,西北的少数民族侵略,国之不存,那损失不就大了嘛!我们就做亡国奴了呀,就被别人所统治了,我们的文化,也就没有了!
对于管仲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你还能不称他为君子吗?不说他是仁人吗?
难道说还有他像匹夫匹妇,就是普通男女,普通老百姓一样自尽,在小河小沟之间找个地方,山沟里面,没人的地方自杀了,然后没有人知道吗?那样是仁义吗?不是的,那不是仁!
这一章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分得清大仁大义和小节小信,要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
大仁大义,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贡献,从大处着眼,而不是说我曾经辅佐过谁,他死了我就跟他死,不是这个样子。
说到这里,刚才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李世民争位的时候,魏征等跟着李世民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建立的兴盛的大唐王朝。
在这里,我们再来讲两个故事,一个是生,一个是死。
大家来看一看什么叫大仁啊?
史记,大家都知道,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写史记的人是司马迁,司马迁是什么人?他是一个史官,他的爹就是史官。那会儿史官是继承制的,老子是史官,从小培养儿子,儿子长大了以后也是史官。
他因为为被匈奴扣押的李陵说了几句好话,触怒了汉武帝,被施以宫刑,就是阉割了他的生殖器,让他相当于做了太监,这是奇耻大辱!
按照司马迁的气节与秉性,肯定是不堪其辱,宁死不受这份罪。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死呢?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他从小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记录当时的史。汉武帝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事,给历史留下什么痕迹。
但是在过去没有非常完整的历史。
我们知道说《左传》《春秋》,相当于是史,但是一个是已经很久远了,另外一个也是不完整,很残缺。
司马迁就立志,查阅史料,走访民间,四处向人请教,书写了从黄帝开始,甚至还要早,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整个历史,做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录,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种子。也正是由于有他,后来才有汉书、后汉书,才有唐史、宋史,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到我们现在有二十五史,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录绵延不绝。
可以说那么多年,世界各国中,中国的文化史料最丰富。
虽然经过历次战争,通过各种战乱,但最终都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司马迁是功莫大焉!
大家想一想,他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去死了好呢,还是忍辱负重,把这一部大作流传于社会、造福于中华民族,造福于世界好呢?当然这种大仁是好的。
另外再讲一个故事是死的故事,其实以前也给大家讲过了。
在南宋末年,国力已经非常衰微了,元朝率兵攻打南宋,有一个人特别出名,文天祥。
文天祥是正儿八经的状元,特别有才。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结果在代表南宋王朝去和元谈判的时候被扣押,对方向他招降,他没有投降,而是找了个机会逃脱了。
再一次带领义兵去阻击元军,结果对方是训练有素,野蛮之人,而自己招的是散兵游勇,没有经验,再一次被俘。
在这种时候,我们讲过元朝的老大忽必烈,对于文天祥是非常的认可和佩服的,把宰相这个位置给他留着,说只要你哪天想明白了,你就可以和我说一声,我国家的相位就给你留着,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这个时候,文天祥没有去说:我去当他的相国,享受荣华富贵,没有!他死活不答应,最后请求忽必烈,但求一死,因为我不能辱没了自己的气节。
这里面大家看到没有?元朝来侵略,那是外敌入侵,牵扯的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大义!而桓公小白和公子纠的争夺,属于兄弟阋于墙,内部争斗,它是不一样的概念。
后来忽必烈也看的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了文天祥的请求。将文天祥赐死,杀了。
但是文天祥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民族大义,而只是说谁对我好,我就为了寻死,那是小节小信。
所以我们在前面讲过儒家思想里面说,小节小信只是最基本的而已,不算什么很大的问题,不是特别值得重视的。孔子重视的就是大仁大义。
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大家对仁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对于管仲到底是仁还是不仁,有了更加明确的判断,知道什么是大仁大义,什么是小节小信,为我们以后的人生信念奠定一定的基础。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了,明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论语宪问篇的第十八章。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公叔文子,他提拔了自己的家臣,让他和自己一样位列诸公。孔子对此大加赞赏,说这个人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文。
那到底为什么呢?明天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见。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早就被远方的夷狄或一些野蛮民族统治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管仲将自己对主上的忠诚放在一边,抛却个人的情感,将自己投身于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管仲学会了与自己和解,舍弃自己的意气,帮助齐桓公成为一方霸主,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管仲的人生价值所在,这就是仁!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点半了,我们要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说的是齐桓公在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的过程中胜利了,他请求鲁国国君杀了公子纠,把管仲要了回来,管仲就没有为公子纠殉节,而是到了齐桓公那里做了宰相。
子路认为他这样做是不是不仁,不符合道义呢?
孔子说:桓公能够称霸春秋,成为第一个霸主,多次召集各个诸侯国进行盟会,九合诸侯嘛,没有使用武力,大部分都是管仲的功劳。正是由于管仲的辅佐,齐桓公才能够称霸,能够尊王攘夷,维护中央制度,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维护天下的安定与和平。管仲这才是真正的仁啊!
这是管仲他的大仁大义,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有自己的格局和境界。
今天要学的这一章是第17章。
子贡也提出了类似于子路提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对于仁的判断标准,是有意义的。到底什么样才算是真正的仁呢?以什么作为标准呢?
通过孔子对两位得意弟子的回答,我们可以真正的判断出在孔子心目中的仁,到底是什么,就是什么是大仁大义,什么是小节小信。
我们要还是先来看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就是子贡也来提出自己的疑问,说管仲是不是仁人。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就是齐桓公把当时他的主公公子纠杀了,他作为公子纠的臣子,没有以死殉节,反而去辅佐齐桓公,当了他的相!
子贡也认为管仲做的不对,你既然是他的人,你就应该为他死节。
孔子在这里很明确的告诉子贡:你看问题的角度有问题。所谓的仁,不是你所说的这样的。你说的这样的,它属于小节小信,而不属于大仁大义。
管仲当初辅佐公子纠,公子纠对他好不好呢?事实证明对他不够好。
如果公子纠对管仲能够言听计从的话,也像齐桓公信任管仲一样,重用他,说不定后来起来做国君的就不是齐桓公,而是公子纠了。正是由于公子纠不听管仲的劝导,所以才失去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机会。
你对我不够信赖,我也没有必要对你尽忠,这是从管仲与公子纠的关系来讲。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士为知己者死。你没有那么信赖我,我也就没有必要为你去付出生命,因为不值、不对等。
而且我们说过,这个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争夺君位,这是什么什么事件呢?属于内部斗争,在历史上争夺君位的是屡有发生。
人说:最惨莫是帝王家!是什么意思?普通老百姓家兄弟和睦、父慈子孝,这是正常现象。
而在帝王家,由于权位的唯一性,谁都知道如果当上国君、当上皇帝,就能够一言九鼎,就能够说了算,而一旦当不上国君,就可能身死,最起码被边缘化。所以内部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为了能够登上君位,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包括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唐朝,中国最强盛的一个朝代,唐高祖李渊父子起兵推翻了隋朝。他底下的几个儿子都挺出息、能干,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后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内部斗争。结果,原先追随李建成了几个臣子,比如说魏征,还有好几个大唐的开国功臣,都跟随了李世民,而没有为李建成殉节,也是这个道理。
内部争斗是你们家事,我不管!我要做的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做贡献,这是大仁大义。
管仲当了相国以后,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呢?从孔子的话里面就可以窥见一斑。
管仲辅佐齐桓公,煮盐冶铁,发展经济,强大军事,让整个齐国强大起来。
而且由于有了它的强大,才能在各个诸侯国林立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一家独大。
称霸了以后,没有欺凌弱小,没有欺君罔上,说我欺负欺负周王室,你已经不行了,像晋文公那样,使唤起周天子来了,没有,而是极力维护周王室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匡扶天下的正义,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正常的经济、政治秩序,打败外敌入侵。
上一章我们讲过,齐桓公曾经帮助燕国抵御了山戎的进攻。他没有要燕国的土地,而是在燕国国君把他送出燕国到齐国以后,说:这样吧,国君没有送出自己领土的先例,你既然到这里了,那我把这一块地方都划给你。
可见齐桓公这个人,他是非常讲仁义的,而这些呢,管仲功莫大焉,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么说吧,齐桓公知人善任,能够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任用管仲,而管仲也不辱君命,真正的起到了他应该有的作用。
这君臣两个人他是非常契合的,君主对臣子信任有加,臣子对君上、对这个国家尽心竭力,共同打造了一个非常和谐的完美的局面。
有了他们君臣的配合,才让这个社会得到安定,周朝得以延续,我们没有被少数民族欺负。
大家都知道,在孔子那个年代,包括后来,我们中华民族都是受到很大威胁的,什么威胁呢?一个是内部的都斗争,诸侯国之间的互相讨伐侵略,另外一个就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那个是对我们最大的威胁,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有个什么特点呢?
这里也给大家讲一讲,披发左衽。我们现在都披着头、散着发,但是在过去中原人,也就是说汉人,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汉人,汉人是汉朝,后来汉武帝以后成为汉朝,才自称为汉人的。
那会儿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呢?
衣服是左边的衣襟盖在右边上,有扣子把它扣起来,这是右衽!这是我们文明的象征!而头发是竖起来的,就是把它扎起来,而不是披头散发。
披头散发,把衣襟向左开,这是野蛮人的标志,是少数民族的标志,这意味着野蛮未经开化,相当于我们说的是原始人。
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和齐桓公君臣的配合,那么完美的配合,那么整个民族有可能被北方,西北的少数民族侵略,国之不存,那损失不就大了嘛!我们就做亡国奴了呀,就被别人所统治了,我们的文化,也就没有了!
对于管仲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你还能不称他为君子吗?不说他是仁人吗?
难道说还有他像匹夫匹妇,就是普通男女,普通老百姓一样自尽,在小河小沟之间找个地方,山沟里面,没人的地方自杀了,然后没有人知道吗?那样是仁义吗?不是的,那不是仁!
这一章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分得清大仁大义和小节小信,要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
大仁大义,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贡献,从大处着眼,而不是说我曾经辅佐过谁,他死了我就跟他死,不是这个样子。
说到这里,刚才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李世民争位的时候,魏征等跟着李世民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建立的兴盛的大唐王朝。
在这里,我们再来讲两个故事,一个是生,一个是死。
大家来看一看什么叫大仁啊?
史记,大家都知道,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写史记的人是司马迁,司马迁是什么人?他是一个史官,他的爹就是史官。那会儿史官是继承制的,老子是史官,从小培养儿子,儿子长大了以后也是史官。
他因为为被匈奴扣押的李陵说了几句好话,触怒了汉武帝,被施以宫刑,就是阉割了他的生殖器,让他相当于做了太监,这是奇耻大辱!
按照司马迁的气节与秉性,肯定是不堪其辱,宁死不受这份罪。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死呢?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他从小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记录当时的史。汉武帝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事,给历史留下什么痕迹。
但是在过去没有非常完整的历史。
我们知道说《左传》《春秋》,相当于是史,但是一个是已经很久远了,另外一个也是不完整,很残缺。
司马迁就立志,查阅史料,走访民间,四处向人请教,书写了从黄帝开始,甚至还要早,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整个历史,做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录,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种子。也正是由于有他,后来才有汉书、后汉书,才有唐史、宋史,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到我们现在有二十五史,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录绵延不绝。
可以说那么多年,世界各国中,中国的文化史料最丰富。
虽然经过历次战争,通过各种战乱,但最终都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司马迁是功莫大焉!
大家想一想,他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去死了好呢,还是忍辱负重,把这一部大作流传于社会、造福于中华民族,造福于世界好呢?当然这种大仁是好的。
另外再讲一个故事是死的故事,其实以前也给大家讲过了。
在南宋末年,国力已经非常衰微了,元朝率兵攻打南宋,有一个人特别出名,文天祥。
文天祥是正儿八经的状元,特别有才。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结果在代表南宋王朝去和元谈判的时候被扣押,对方向他招降,他没有投降,而是找了个机会逃脱了。
再一次带领义兵去阻击元军,结果对方是训练有素,野蛮之人,而自己招的是散兵游勇,没有经验,再一次被俘。
在这种时候,我们讲过元朝的老大忽必烈,对于文天祥是非常的认可和佩服的,把宰相这个位置给他留着,说只要你哪天想明白了,你就可以和我说一声,我国家的相位就给你留着,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这个时候,文天祥没有去说:我去当他的相国,享受荣华富贵,没有!他死活不答应,最后请求忽必烈,但求一死,因为我不能辱没了自己的气节。
这里面大家看到没有?元朝来侵略,那是外敌入侵,牵扯的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大义!而桓公小白和公子纠的争夺,属于兄弟阋于墙,内部争斗,它是不一样的概念。
后来忽必烈也看的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了文天祥的请求。将文天祥赐死,杀了。
但是文天祥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民族大义,而只是说谁对我好,我就为了寻死,那是小节小信。
所以我们在前面讲过儒家思想里面说,小节小信只是最基本的而已,不算什么很大的问题,不是特别值得重视的。孔子重视的就是大仁大义。
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大家对仁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对于管仲到底是仁还是不仁,有了更加明确的判断,知道什么是大仁大义,什么是小节小信,为我们以后的人生信念奠定一定的基础。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了,明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论语宪问篇的第十八章。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公叔文子,他提拔了自己的家臣,让他和自己一样位列诸公。孔子对此大加赞赏,说这个人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文。
那到底为什么呢?明天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