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围棋故事
下 围棋 只是用来陶冶人的情操,是我们变得更有内涵。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围棋 故事 ,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围棋故事一
王积薪是唐代棋坛上的第一国手,生于武则天时期,家庭出生贫寒,父母早亡,从小以砍柴谋生。他十分勤劳,砍下的柴草,堆积如山,故以“积薪”为名。
那时佛教盛行,山林中寺庙颇多;庙中僧人也常下围棋。王积薪上山砍柴,每遇僧人下棋,在一旁观摩,兴趣盎然。很快学会了下棋,并和僧人对弈起来。僧人见他聪明好学,进步很快,便赠予棋图和《弈棋经》,鼓励他继续努力,一定大有希望。从此王积薪棋艺更进一步,乡里全无敌手。僧人大喜,又赠予他马匹和路费,叫他到城里去找高手较量。
王积薪听说太原尉李九言府上正在举行围棋擂台赛,国手冯汪所向无敌。他决心要去同冯汪较量一番,他骑着僧人送给他的马,带了棋盘棋子,沿途休息时遇到会下围棋的人,就要手谈数局。一路上未有敌手。因此,《云仙杂记》中说:“王积薪每出游,必携围棋短具,画代为局,与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车辕马鬣之间,道上虽遇匹夫,亦与对手。胜则徵饼饵牛酒,取饱而去。”
到了李九言府上,王积薪便与冯汪在府中金谷园对阵,连下九局,王积薪先以二比四负于对方,但接着又连胜三局,以五比四取得最后胜利。后来王积薪将这九局棋加以评注,成棋史上有名的《金谷园九局图》,流传与世。这九局棋下得非常激烈,惊险迭起,帮唐代诗人韩屋以“眼病休看九局棋”的诗句加以形容。可想而知,双方扭杀的古棋风,在王积薪对局中体现得非常突出。 王积薪战胜国手冯汪后,名声大震。中书令燕国公张说便召他到家里当了一们棋客;后来又推荐他进入翰林院,做皇帝唐玄宗的棋待诏,封为九品官,在宫中陪皇帝和亲王们下棋;并得用空余时间研究棋艺理论, 总结 了前人和他自己的对局 经验 ,撰写了不少棋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围棋《十诀》。这《十诀》词精意深而又通俗易懂,慨括了围棋的基本原理。以后历代棋手,都奉为金科玉律。 除《十诀》和《金谷九局图》外,王积薪还著有《棋诀》三卷、《凤池图》一卷。
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因安禄山造反,逃往四川。王积薪也跟了去。在途中,一天夜晚,王积薪借宿在一位老妇人家的屋檐下,听得屋内老妇人和她的媳妇躺在床上对话: “夜很长,一时也睡不着,咱们来下盘围棋吧!”老妇人说。 “好的。”媳妇回答。 王积薪好不奇怪,心相:“屋里没有灯,躺在床上怎样下围棋呢?”便侧耳谛听着。 “起东南九放一子。”媳妇说。 “东五南十二放一十”老妇人回答。 “起西八南十放一子。” “西九南十放一子。” …… 两人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总共下了三十六着棋。忽听老妇人说:“你输了。我胜了九路。” 王积薪惊异不止,在乡村里竟有这样天才的女棋手,不用棋盘、棋子,只是凭空想象,能下出这样的妙棋。他自叹不如。
天亮后,他走进屋里,向老妇人请教说:“夜里听得你们口说下棋,十分钦佩,可否给我指教一番?” 老妇人便叫王积薪摆出棋盘棋子来,由媳妇给他一一讲解昨夜下的那局棋。王积新觉得这盘棋下得十分奇妙,便把它叫做“邓艾开蜀势”带回手认真研究,大受教益,棋艺更时。
后来他创造了一子解双征的奇妙着法。经过多次战乱,王积薪定的 棋谱 都已失传了,只有这一子解双征的着法还保存在宁代李逸民所著的《忘忧清乐集》中。从这一谱中可以看出王积薪不同凡响的棋艺。
古代围棋故事二
在明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里,有一回,叫做《小道人一着饶天下,女棋童两局注终身》。说北宋时有个天才少年周国能,围棋无敌,不愿在家乡娶一个村妇终老,就扮作道童模样,自称小道人,想凭一手棋艺,寻一个满意的妻子。当时辽国第一国手是一个年轻女子,名叫妙观,被朝廷册封为女棋童,开了一个棋肆,教授门徒。周国能慕名寻来,第一眼看见妙观,就被她的美貌夺走了三魂七魄。
过了几天,有王爷派人来请他去下棋,他以高超棋艺征服了众王爷,诸王又派人召妙观前来对局。周国能拿出五两黄金做赌注,妙观说自己没有带钱,周国能就说,何不即以身躯出注?“若小子胜了,赢小娘子做个妻房。”诸王俱大笑,都说愿做保亲,“正是风流佳话!”妙观无所推脱,只得硬着头皮应战,心慌意乱之下,棋力还不如平常,结果连输两局。
周国能终于娶到了心上人,也就落户在辽国,托人把父母接了过来。“周国能又指点妙观神妙之着,两个都造到绝顶,竟成对手。”
这个颇有些喜剧色彩的故事告诉我们几个道理:第一,愿赌服输,该来的总是要来。第二,输了未必不是好事,可以提高棋艺,或许还有别的什么意外收获。第三,围棋也可以很有爱。
古代围棋故事三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 教育 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 手相 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