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及理论指导意义
谈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及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里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一致。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谈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及理论指导意义,希望能帮到大家!
生态哲学是由生态观、和谐观以及自然辩证法结合而成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科学性、实践性特点。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人主体性,人是实践的第一主体。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是我们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哲学这一概念,但是他们的生态学哲学理念已经产生。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带来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急剧加深;工业发展使人们对土地疯狂掠夺,对森林植被无限破坏,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到生态问题对人类产生的严重影响,预示生态哲学的发展。生态学是探讨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学术。这些关系都是阐明人与自然之间如何相处的哲学关系,生态学必然会发展到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从生态学发展而来,主要是研究生态问题的哲学理论。生态哲学从人与自然关系出发,着重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探讨人、社会、技术、工具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统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改变世界、认识世界是否成功的关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生态哲学以人为主体,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整个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阐明了生态哲学是按照什么样的自然规律运行,揭示了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态破坏严重,马克思生态哲学对社会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内容概述
1、人是第一主体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里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一致。马克思生态哲学观中人来自于自然,创造出社会,最终人与自然、社会之间是和谐统一才会保持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行。人与自然、社会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元素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与通过人的主体性很好地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吻合,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接纳。马克思生态哲学“以人为本”,人是第一主体。从人主体利益出发来阐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是把人视为改造世界的主体,从人的角度来看自然界。人的利益最终实现,就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曾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以人为主体,就是从人主体利益出发,来协调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护整体利益,不能因私而忘公,要保护生态环境,使自然界与社会都得到持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大生产,物质欲望大于一切,对自然界无止境地掠夺,造成水土流失、草地退化、荒漠扩张,严重的自私自利行为给整个自然界带来了巨大伤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把双刃剑,它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但又携带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挑战自然界生态承载能力。于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坚持经济飞速发展,要从人类社会长久发展出发,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2、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主要特点
马克思关于生态危机的描述为“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即使如此,马克思也不是对科学、经济和思维意识形态等社会存在的因素做简单直列式评述,而是运用经得起考验的理论来帮助人们实现对哲学的掌握,要遵循基本理论规律,按照特定的原则如:抽象到具体、个别到一般等原则进行实践。马克思运用这些原则本质地揭露资本主义利润为上的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揭示生态破坏带来的宏观与微观的后果。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是一门科学,具有浓厚的科学性。第一,马克思生态哲学从自然科学理论出发,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发展生态哲学。第二,马克思生态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物质决定意识,人只要遵守自然运行规律就可以创造物质,按照自然规律开展实践活动,就可以可持续地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产资料。不然就会造成生态资源枯竭,受到自然界的恶性反馈。第三,马克思生态哲学找到了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所在,也找到了改善生态的方法。马克思以及恩格斯都认为,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生产是造成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原因,旧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只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阻碍,寻找新生产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只有找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今,建立生态文明社会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最佳途经。第四,马克思生态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统一。生态哲学辩证法就是物质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论基础。
3、实践性的特征
马克思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思想精神透露着实践观点,与实践观点存在严密的逻辑性。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感性批判做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认为世界存在的万物都要通过实践去了解掌握,物质生产实践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实践才能顺利地开展。实践主体性是为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基本特性。第一,马克思从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旧生态哲学无视实践,忽视人是实践主体性,因而不能正确阐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生态哲学把实践当作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人通过实践来掌握世界运行的一般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第二,马克思生态哲学认为实践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方法,人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界,使自然界产生相应效应。实践是人与自然界互相联系的媒介。实践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方式,实践产生生态问题,人也要通过实践来解决生态问题,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马克思生态哲学就是以人为根本、以实践为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哲学理论[2]。体现了辩证法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意义
1、马克思生态哲学有助于我国人民发展理念的转变
马克思生态哲学特点很好地转变了我国人民对生产、生活的发展理念,深刻改变了我国人民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旧思维。从传统发展来看生态危机的产生都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传统理念的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我们要摒弃传统中不良的思想,要将物质生产与环境和谐放在一个整体中考虑,放在一个有机系统中进行分析研究。树立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达到不以损坏未来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实践才会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就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第一,掌握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坚持以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指导。熟悉马克思生态哲学,就掌握了以人为主体思想理论,排除了以物为本的错误思想,建立了正确价值观。第二,马克思生态哲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生态哲学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生态学是马克思生态哲学科学基础,从生态学出发把握马克思生态哲学更好地指导我们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第三,坚持马克思生态哲学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生态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只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建立生态文明社会。人的实践促进了自然发展,就是掌握了正确科学理论;相反阻碍了自然发展,就是被错误的理论所误导。掌握马克思生态哲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马克思生态哲学促进生态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相互和谐统一的基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生态哲学,有助于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3]。
2、马克思生态哲学提供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批判人与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观点。他们指出环境创造并影响着人,人也通过实践活动来反作用地改造环境,人在适合于人本性的条件下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以马克思生态哲学为理论指导[4]。第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是实践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要掌握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就要理解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马克思生态哲学主体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维护主体利益解决生态问题,促进整体利益的发展。掌握好马克思生态哲学为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体现了人与自然界辩证统一的关系,它要求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掌握好全体利益,也为后代子孙利益考虑,维护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马克思生态哲学要求我们掌握自然基本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生产实践活动越多对自然界认识就越丰富,掌握自然规律的能力越大就更容易创造多样性的生产活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马克思生态哲学是辩证的自然观,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完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向前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3、生态哲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处于严重落后状态加上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我国较长的一段时间采用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激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矛盾。因此,我们要立足国情从我国的基本情况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正确的生态理论引导下做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高了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勇气。以现在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就是结合马克思生态哲学,把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很好地融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全面的生态理论。
当今,经济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快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恶化问题,为了改善生态,人要掌握生态哲学理论,坚持正确理论指导,按照正确方法从事实践,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变迁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这激烈变化的时代,都不是凝固不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为它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形态,是怎样追随时代的渐流,倾听时代的呼声,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自己的形式呢?这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自然科学、社会历史和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及其方法论历史变迁的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新特点、新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震荡,其内部结构在剧烈地变化着。这里,我们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时期: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的理论来源的对比分析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这一客观事实。
第一,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其自然科学基础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三大发现”一一细胞学、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与进化论。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其自然科学基础则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产生的以“三论”一一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群。自然科学从“三大发现”到“三论”的发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
1、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结合上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论”不同于“三大发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三大发现”还只是描述客观世界本身的性质和联系,“三论”则不仅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联系,而且也考虑到认识和实践主体如何系统了解、控制、调节和改造客观世界问题。如控制论不仅发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新形式一一信息联系,而且发现了生命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这三种不同运动形式的共同规律。这就把生命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联系起来,在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鸿沟上架起了科学的鹊桥。使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加紧密地、科学地融为一体,提供了自然科学条件。而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由于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主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得到直接地运用和推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之间的各个内部环节还未能达到完全有机地科学融合。
2、从物质观上看,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列宁曾经给哲学的物质范畴下了一个全面的科学定汉,他说: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并且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的‘特性,_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同上’第266页、'。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物质的结构、形态和属性未能做出充分的论证和说明。而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材料、能量和倍息三个基本方面外,还具有无限多样的形态、结构和属性,进一步论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3.从认识论上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待于解决的新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认识论自始至终是以人的认识过秆为研究对象的,那么,如何理解新一代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对人的智能放大作用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应该如何吸取这些科技成果,使之成为马克辑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在认识论方面,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无疑是具有积极影响的。其次,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容和方法。如,由于信息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和利用问题的,所以,推动了人们的认识从物质一能量,过渡到对物质一能量一-信息的认识。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这都是实践和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结构,在认识论方面,显得更富有当代感,更具有科学性。
第二,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我们知道,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占据了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是当时时代的中心。无产阶级为了完成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种先进哲学的指导。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废墟;社会主义已成为时代的中心。‘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地跨亚、欧、美三大洲,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与此同时,当代的资本主义,由于科学和管理革命的发展,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因此,人们在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这些社会历史现象,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研究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在杜会实践中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等,从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江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上,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向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转变。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发展、自我扬弃推动了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也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历史变迁的理论基础。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为开放型的科学理论体系,构成体系的概念、范畴是受历史时代的限制的。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将随着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认识的深入发展,不断地进行自我扬弃、l'j我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一方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皙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哲学原理同现实活动密切联系每来,从而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概念、范畴的内涵、外延进行重新的考察和规定9与此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注重引进和补充一些新的哲学概念、范畴,诸如系统、结构、信息等,从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二是理论与现实的冲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自我调节。也就是说,在新的科学亊实和历史亊实面前,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的个别原理同现实生活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促使人们去寻求说明方式,新的观点和原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自我的深化作用。三是批判地吸取当代哲学流派理论成果的合理因素,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注意吸取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同时而且注意批判地吸取西方和东方一些哲学流派的优秀成装,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向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变迁的方法论“中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历史变迁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都是由于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引起的。这种变迁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之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在内容上有了长足地发展和变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新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性。而要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新发展、新飞跃,还必须有哲学方法论的变迁做“中介”。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方法论,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来强调理论和方法的一致。在其哲学体系中,“方法是掌握某个理论认识及它的实践变革对象的途径”唯物主义辩[苏]苏沃洛夫著.中B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理论和方法总是统一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历史变迁的过程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即是:实践结构变革一方法论的变革理论形态变迁。
研究以往的哲学形态,尤其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任何一种特定的哲学方法论总是伴随着特定的哲学理论形态而出现的。
在古代(十六世纪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仍处在浑然一体的状态,各门科学尚未形成严格的理论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主要凭借感觉经验对事物做直观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加上形式逻辑的推理。在这种直觉的“观察方法”的基础上,唯物主义就衷、现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形态。
在近代(十六一一十七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开始分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主要是搜笼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所选集>卷四,各门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所以,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就、是或将整体分解成部分,或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弃,或把历史过程分解成片断,或、把动态凝固为静态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由于在这种研究中,常常忘记了事物的联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形成了近代特有的机械唯物主义论形态。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时代(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ft:定律及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逐渐发现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
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其实质就是一个矛盾辩证法法体系,它强调的哲学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即分析一一综合法。在这种方法论的棊础;t,经典马夷思羊义时.代的哲学唯物主义形态,显然地就会相应表现出辩证的科学特色,产生了辩证唯物主支理论形态。
在当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科学领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流,产生了一大批综合性学科;同时,学科分化的趋势也表现的异常突出。这些都艮映了当代自然科学高度分化和髙度综合统一的总特征。分化是由学科之间的综合而来,分化又是进一步综合的前提,而新的综合又为新的分化、新的交叉科学的出现作准备。所以,自代自然科学图景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已不仅仅是一个连续的链条,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我们认为,在这种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届维的发展规律主要是采取两种哲学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多层次方法,即是首先将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然后把整休分解成不同的层次,最后去研究不同层次、相邻层次和特定层次之间的关系和特点,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多层次方法的功能,对较高层次的研究是对较低层次研究的向导,对较低层次的研究是对较高层次研究的蕋础。这种多层次方法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原因:一是对整个世界无限层次深入认识的结果。
而所有这些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处在不断的生存和消亡的过程中。要正确地把握整个自然界无限多样的物质层次及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并把我们对整个自然界无限层次的认识引向深入,其方法论基础就是多层次方法。二是新兴学科蓬勃发展的结果。据统计,当代学科的总量已超过2600门,还在继续发展中。各门学科之间纵横关联,存在着严密的层次关系?对当代科学体系如何进行分类,是国内外学者关切和注目的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外—些科学家试图用各种模式来描述当代科学体系的结构和层次,诸如:“金字塔式”、“树式”和“网式”等,用来比拟科学不断膨胀的过程。国内有的学者,将现代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层次;有的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数学四大层次,等等。而这些模式和方案产生的方法论根据主要就是科学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多层次法。
第二种方法即是大分析一一大综合法。我们之所以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大分析一一X综合法”,是由当代科学理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这种方法即是矛盾分析_‘系统综合法的辩证统一,也即是分析一一综合法和综合一一分析法的辩证统一。关于分析一一综合法,我们在谈到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哲学方法论时做了一定的分析,在这里就勿庸赘述T。但如果将人类的认识方法仅仅停留在分析一一综合阶段就不再发展了,那么,人们对整个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也就只能理解为一个由不同部分和不同阶段的不同厉性有机组成在一起的发展链牵}而不能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纵横交叉的立体网络结构。而要实现这一应望,就必须把我们的认识从分析一一综合法推展到综合一一分析法,即系统综合法。综合一一分析法做为大分析一一大综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分析一一综合阶段所达到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综合的整体做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对整体系统的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外部环境和预期目的等进行“立体式”考察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在每一环节的分析中都要顾及系统整体,耍求分析和综合同步的特点,从而把对象做为整体对待,在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中,揭示整体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这种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领域的质的飞跃,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倡导的“分析和综合的结合”的辩证法要素,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达到了多层次、多功能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为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唯物主义理论形态,也必将体随着当代新的哲学方法论的出现而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