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有哪些啊?
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有: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四大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详细介绍: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四种情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定语后置情况: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