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下)
展开全部
【主要内容】
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它主宰着万物的生长、消亡,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动力源泉。
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这个“本”就是指阴阳。
所以,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
阴主静,阳主动;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
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
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sūn]泄;浊阴之气在上, 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违反了阴阳运行的规律,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证的不同。
在自然界中,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成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
雨虽从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形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
这些都是由于阴阳相互转化造成的。
同样,在人体的变化中,清阳出于上窍(指眼耳口鼻七窍),浊阴出于下窍(指前后二阴)。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在六腑中不断传化。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
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
清气进入五脏后,与五脏中的精气相结合,而化生出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
精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
饮食经过生化后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
所以,饮食不节,会伤害形体;气太盛,会伤害精。精可以化生为气,提升功能;但气也会被饮食五味失调所伤,以致损伤功能。
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
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够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
亢阳(壮火)能使元气衰弱,微阳(少火)能使元气旺盛。因为亢阳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的煦养。
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
气味之中,辛、甘有发散作用,属阳;酸、苦有涌泄作用,属阴。
阴气在人的身体中占了优势,阳气就会受病;同理,阳气在人的身体中占了优势,阴气也会受病。
阳气太强会生热,阴气太强会生寒。寒到极点,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真气。
真气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肿胀。凡是先疼后肿的,是因为真气先伤而影响到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真气。
风邪太过,肌肉会发生痉挛;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邪太过,就会发生浮肿;湿邪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
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
所以过喜、过怒会伤气,寒、暑外侵,会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
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
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稳固。
并且,阴气过盛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也会转变为阴。
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 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暑气过多,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风,在地为五行中的木,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能伤肝,但悲伤可以抑制怒;风气能伤筋,但燥可以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但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又能生血,血又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徵,在五声中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忧,在七窍中为舌,在五味中为苦,在情志中为喜。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过食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又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又能使肺气充实。脾气上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脾,在五色中为黄,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干哕,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在情志中为思。思虑能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直通肺气,肺气又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肺气上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中为皮毛,在五脏中为肺,在五色中为白,在五音中为商,在五声中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咳,在七窍中为鼻,在五味中为辛,在情志中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以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过食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又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上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中为骨髓,在五脏中为肾,在五色中为黑,在五音中为羽,在五声中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中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过食咸味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
所以说,天地上下是负载万物的区宇;阴阳是化生气血、形成雌雄生命体的动源;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
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再进一步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助。
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一俯一仰的。另外,手脚厥冷,汗还没法儿出来,并且还伴随发热,牙齿干燥,同时心里烦闷,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了冬天,却耐受不了夏天。
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得冷,甚或是时常打寒战,寒重就会出现手足厥冷,手足厥冷之后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了夏天,却耐受不了冬天。
这就是阴阳偏胜,所引起疾病的症状。
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调和阴阳;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衰。
人到四十岁,阴气已经减损了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了;到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都出现了。
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 因此,同时出生的人来到世上,最后的结果却不见得相同。
聪明人,在没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才知道调养。
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
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 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
所以明达事理的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态为快乐,持守虚无之道,追寻心志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他们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与天气相应,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
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灵活。
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聚合在上部。聚合在上部,上部就旺盛,而下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会出现耳聪目明,而手足不便利的情况。
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聚合在下部。聚合在下部,下部就旺盛, 上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的情况。
由此可知,同样都是感受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严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严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分布不均衡,而在人身上也是如此,身体阴阳之气偏虚的地方,就是邪气滞留的所在。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清阳上起升于天,浊阴下降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而决定的。因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
只有圣贤之人,对上与天气相配合来养护头;对下与地气相顺来养护足;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与脾相通,雨气与肾相通。
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的气,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
所以,养生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么疾病灾害就要发生了。
外界邪风到来,迅猛如急风暴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
医术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 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更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
病邪侵入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害五脏;如果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伤害六腑;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伤害皮肉筋脉。
所以,有什么疾病还是早发现、早治疗为好。同时,也要注意天邪、地湿、饮食之寒热等对身体的影响。
善于运用针刺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穴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穴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就能够诊断疾病,用来指导治疗实践就不会有危险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脉象,首先要辨别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病刚发生时,用针刺就可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
所以,治病要根据病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 时候,要以补益正气为主。病人形体羸弱的,应用气厚之品补之;精不足的,应用味厚之品补之。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通便之法;胸腹胀满的,可用攻泻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
观察疾病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轧,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它主宰着万物的生长、消亡,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动力源泉。
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这个“本”就是指阴阳。
所以,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
阴主静,阳主动;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
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
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sūn]泄;浊阴之气在上, 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违反了阴阳运行的规律,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证的不同。
在自然界中,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成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
雨虽从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形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
这些都是由于阴阳相互转化造成的。
同样,在人体的变化中,清阳出于上窍(指眼耳口鼻七窍),浊阴出于下窍(指前后二阴)。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在六腑中不断传化。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
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
清气进入五脏后,与五脏中的精气相结合,而化生出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
精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
饮食经过生化后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
所以,饮食不节,会伤害形体;气太盛,会伤害精。精可以化生为气,提升功能;但气也会被饮食五味失调所伤,以致损伤功能。
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
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够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
亢阳(壮火)能使元气衰弱,微阳(少火)能使元气旺盛。因为亢阳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的煦养。
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
气味之中,辛、甘有发散作用,属阳;酸、苦有涌泄作用,属阴。
阴气在人的身体中占了优势,阳气就会受病;同理,阳气在人的身体中占了优势,阴气也会受病。
阳气太强会生热,阴气太强会生寒。寒到极点,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真气。
真气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肿胀。凡是先疼后肿的,是因为真气先伤而影响到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真气。
风邪太过,肌肉会发生痉挛;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邪太过,就会发生浮肿;湿邪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
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
所以过喜、过怒会伤气,寒、暑外侵,会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
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
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稳固。
并且,阴气过盛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也会转变为阴。
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 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暑气过多,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风,在地为五行中的木,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能伤肝,但悲伤可以抑制怒;风气能伤筋,但燥可以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但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又能生血,血又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徵,在五声中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忧,在七窍中为舌,在五味中为苦,在情志中为喜。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过食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又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又能使肺气充实。脾气上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脾,在五色中为黄,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干哕,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在情志中为思。思虑能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直通肺气,肺气又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肺气上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中为皮毛,在五脏中为肺,在五色中为白,在五音中为商,在五声中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咳,在七窍中为鼻,在五味中为辛,在情志中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以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过食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又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上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中为骨髓,在五脏中为肾,在五色中为黑,在五音中为羽,在五声中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中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过食咸味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
所以说,天地上下是负载万物的区宇;阴阳是化生气血、形成雌雄生命体的动源;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
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再进一步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助。
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一俯一仰的。另外,手脚厥冷,汗还没法儿出来,并且还伴随发热,牙齿干燥,同时心里烦闷,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了冬天,却耐受不了夏天。
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得冷,甚或是时常打寒战,寒重就会出现手足厥冷,手足厥冷之后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了夏天,却耐受不了冬天。
这就是阴阳偏胜,所引起疾病的症状。
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调和阴阳;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衰。
人到四十岁,阴气已经减损了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了;到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都出现了。
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 因此,同时出生的人来到世上,最后的结果却不见得相同。
聪明人,在没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才知道调养。
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
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 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
所以明达事理的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态为快乐,持守虚无之道,追寻心志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他们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与天气相应,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
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灵活。
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聚合在上部。聚合在上部,上部就旺盛,而下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会出现耳聪目明,而手足不便利的情况。
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聚合在下部。聚合在下部,下部就旺盛, 上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的情况。
由此可知,同样都是感受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严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严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分布不均衡,而在人身上也是如此,身体阴阳之气偏虚的地方,就是邪气滞留的所在。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清阳上起升于天,浊阴下降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而决定的。因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
只有圣贤之人,对上与天气相配合来养护头;对下与地气相顺来养护足;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与脾相通,雨气与肾相通。
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的气,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
所以,养生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么疾病灾害就要发生了。
外界邪风到来,迅猛如急风暴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
医术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 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更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
病邪侵入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害五脏;如果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伤害六腑;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伤害皮肉筋脉。
所以,有什么疾病还是早发现、早治疗为好。同时,也要注意天邪、地湿、饮食之寒热等对身体的影响。
善于运用针刺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穴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穴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就能够诊断疾病,用来指导治疗实践就不会有危险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脉象,首先要辨别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病刚发生时,用针刺就可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
所以,治病要根据病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 时候,要以补益正气为主。病人形体羸弱的,应用气厚之品补之;精不足的,应用味厚之品补之。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通便之法;胸腹胀满的,可用攻泻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
观察疾病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轧,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