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诸葛亮文化既具有广义文化的含义,也具有狭义文化的含义.从广义文化的含义来讲,所谓诸葛亮文化是指诸葛亮-生,尤其是指诸葛亮在出山从政掌握了蜀汉大权之后,他的意识形态及其在他的意识形态指导下所建立的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规范管理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在诸葛亮治理下蜀汉的物质生产、社会意识、精神生活、科学技术、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与诸葛亮有关的遗迹、遗存等等.从狭义的文化含义来讲,诸葛亮文化是指诸葛亮一生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在他的意识形成指导下所构建的与他的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等.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久远,社会的进步,广义的诸葛亮文化在社会物质生产方面的成果,在今天看来显然是落后了.所以,这些方面并不是我们继承和弘引扬的主要之处.而诸葛亮文化在其精神财富方面,则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库.例如,诸葛亮身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其人格、道德、其官德,其智慧谋略,其治政、治军、理民、外交、抚夷政策等方面的文化精粹,则是我们应当重点加以研究的.
在研究诸葛亮文化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即诸葛亮历史文化本身与诸葛亮文化现象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诸葛亮历史文化是渚葛亮真实的历史,而不是夸张、溢美、渲染、附加、虚拟、附会、神话传说等等.诸葛亮文化现象则不必拘泥于诸葛亮本身的历史真实,它可以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也可以三分真实七分虚构,也可以全部虚构,进行全新的创作等等.作为-个史学研究工作者,则更应该首先着重于诸葛亮历史文化的研究.
由于诸葛亮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集大成者,是儒、道、法、墨、黄、老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笔者在此短文中只能择其要者,对诸葛亮历史文化的内涵加以挂一漏万的粗疏探讨.
(二)
诸葛亮历史文化方面可以从其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两个方面加以概述.
首先,从诸葛亮文化的物质成果方面来看,概括起来讲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在以法治蜀,以德化人方面,他主持制定了《蜀科》,还亲自写下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整顿吏治方面的法规、法令,还兴学校办教育,德化民众.
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务农植谷, 闭关息民”,奖励农耕,兴建和保护水利设施, 修堰筑堤,以防水患;精兵省将,休士劝农;架桥修路,分兵屯田,设置农官等政策措施.
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实行盐铁官营,设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重视冶铁和军械器具的创作、改进和创新,设置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具,制作了当时较魏、吴远为先进的军械器具.
在商业贸易方面,重视蜀锦生产,发展蜀锦贸易,设置锦官.
在外交政策方面,实行了联吴抗魏,解除东顾之忧,率军北伐,五出祁山.
在民族政策方面,实行了抚夷方针,平定南中,达到夷、汉粗安,使夷族出粮出兵,支持北伐的目的,等等 .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十多年间,蜀汉社会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吏不容奸,人怀自励”的清正廉洁的政治局面.
以上这些方面的物质成果,当然其中也蕴含了精神成果,是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和借鉴的.
然而更主要的,更值得研究的是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典型的诸葛亮文化精神方面的成果.这些方面的内容归纳起来至少也有以下五个方面:
爱国主义精神.诸葛亮是蜀汉忠臣,也是千古与忠君的典型.无论对先君刘备还是对后主刘禅, 他都忠心耿耿.他受刘备三顾之恩,“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刘备)以驱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他受托孤之重,辅佐后主刘禅“政事无巨细”,咸由他决,然“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决不像曹孟德、司马仲达那样觊觎帝位.他既无篡位之意,又无贪财之心.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精神成为千秋之楷模;他三代尽节,一门忠烈的高贞品德和家风,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典范,永远值得效法.
民本主义思想.民为邦本,仁政爱民,敬德保民,惠民利民是中国古代以德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官员们以宽厚、仁爱之心来管理国家,教化百姓.惟如此,才能治国安邦,天下太平.诸葛亮是这种优良传统思想的模范实践者. 他有仁德之心,以德育民,主张“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诸葛亮集·又称蒋琬》).在蜀汉他做了许多利民惠民的好事,致使老百姓在他死后,思恩怀德,私祭于野.
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经世致用,就是指对治理国家具有实用价值.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不是学术研究人员,但他的治学精神,却具有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他不主张死读书,而是主张学以致用.他本人在读书中,“观其大略”,抓住书中纲领,体会书中精要,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和教训,以作为自己分析观察现实社会状况,了解掌握天下形势,从而借鉴治国之术的冶学态度和方法,成为1000多年来经世致用学术风格的典范,流传至今而不衰.
任人唯贤的施政原则.中国历代统治者之所以要把“任人唯贤”作为施政原则,是因为一切法律、政令、治国措施都要人去贯彻执行.官吏的贤愚优劣对法律政令的畅通影响极大.所以,要选拔任用贤才,要有好的官吏治理国家,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继承、弘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他认为“任人唯贤”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治乱安危的大问题.他曾打比喻说,国家需要辅政的官,就好比房子需要柱子一样,柱子不可细,细了房子要倒,官吏不可弱,弱了国家就要倾败.为了“举贤”,他还“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华阳国志》),不受人才来自何地、何方、先后的限制,而是以是否“贤才”为标准.诸葛亮还善于使用人才,用人能“尽其器能”,发挥其特长.
几近完美无缺的人格道德和官德典范.诸葛亮—生的实践,已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人格道德和官德理想的最高典范,而这些道德、官德典型如果剔除其阶级性,则可成为全人类超越阶级、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人格道德、官德典范.例如,他勤奋好学,躬耕苦读,博览群书,学以致用;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求闻达,不竭权门;他清高自许,慎重择主,以待明君;为报三顾知遇之恩,以身相许,以其智慧谋略,以优异的治政、治军、治国、外交、理民、抚夷的才能辅助朝廷,治理蜀汉;他忠于汉室,不分先君后主;他贵而不骄,富而不奢,不忘故交;他讲信义,重承诺;礼贤下士,提拔重用贤才;他虚心纳言,严于律己,勇于自责;他心平如秤,公正无私;法不阿贵,赏罚分明;他以民为本,较有仁德之心,且能以革新思维,创造发明不少新式生产工具和先进军事器具利民惠民卫民;他清正廉洁、节俭,以及三代尽节、一门忠烈的家风等等,都是堪称为人格、道德、官德的典范,永远值得官民效法、弘扬.
在研究诸葛亮文化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即诸葛亮历史文化本身与诸葛亮文化现象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诸葛亮历史文化是渚葛亮真实的历史,而不是夸张、溢美、渲染、附加、虚拟、附会、神话传说等等.诸葛亮文化现象则不必拘泥于诸葛亮本身的历史真实,它可以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也可以三分真实七分虚构,也可以全部虚构,进行全新的创作等等.作为-个史学研究工作者,则更应该首先着重于诸葛亮历史文化的研究.
由于诸葛亮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集大成者,是儒、道、法、墨、黄、老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笔者在此短文中只能择其要者,对诸葛亮历史文化的内涵加以挂一漏万的粗疏探讨.
(二)
诸葛亮历史文化方面可以从其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两个方面加以概述.
首先,从诸葛亮文化的物质成果方面来看,概括起来讲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在以法治蜀,以德化人方面,他主持制定了《蜀科》,还亲自写下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整顿吏治方面的法规、法令,还兴学校办教育,德化民众.
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务农植谷, 闭关息民”,奖励农耕,兴建和保护水利设施, 修堰筑堤,以防水患;精兵省将,休士劝农;架桥修路,分兵屯田,设置农官等政策措施.
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实行盐铁官营,设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重视冶铁和军械器具的创作、改进和创新,设置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具,制作了当时较魏、吴远为先进的军械器具.
在商业贸易方面,重视蜀锦生产,发展蜀锦贸易,设置锦官.
在外交政策方面,实行了联吴抗魏,解除东顾之忧,率军北伐,五出祁山.
在民族政策方面,实行了抚夷方针,平定南中,达到夷、汉粗安,使夷族出粮出兵,支持北伐的目的,等等 .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十多年间,蜀汉社会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吏不容奸,人怀自励”的清正廉洁的政治局面.
以上这些方面的物质成果,当然其中也蕴含了精神成果,是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和借鉴的.
然而更主要的,更值得研究的是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典型的诸葛亮文化精神方面的成果.这些方面的内容归纳起来至少也有以下五个方面:
爱国主义精神.诸葛亮是蜀汉忠臣,也是千古与忠君的典型.无论对先君刘备还是对后主刘禅, 他都忠心耿耿.他受刘备三顾之恩,“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刘备)以驱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他受托孤之重,辅佐后主刘禅“政事无巨细”,咸由他决,然“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决不像曹孟德、司马仲达那样觊觎帝位.他既无篡位之意,又无贪财之心.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精神成为千秋之楷模;他三代尽节,一门忠烈的高贞品德和家风,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典范,永远值得效法.
民本主义思想.民为邦本,仁政爱民,敬德保民,惠民利民是中国古代以德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官员们以宽厚、仁爱之心来管理国家,教化百姓.惟如此,才能治国安邦,天下太平.诸葛亮是这种优良传统思想的模范实践者. 他有仁德之心,以德育民,主张“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诸葛亮集·又称蒋琬》).在蜀汉他做了许多利民惠民的好事,致使老百姓在他死后,思恩怀德,私祭于野.
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经世致用,就是指对治理国家具有实用价值.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不是学术研究人员,但他的治学精神,却具有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他不主张死读书,而是主张学以致用.他本人在读书中,“观其大略”,抓住书中纲领,体会书中精要,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和教训,以作为自己分析观察现实社会状况,了解掌握天下形势,从而借鉴治国之术的冶学态度和方法,成为1000多年来经世致用学术风格的典范,流传至今而不衰.
任人唯贤的施政原则.中国历代统治者之所以要把“任人唯贤”作为施政原则,是因为一切法律、政令、治国措施都要人去贯彻执行.官吏的贤愚优劣对法律政令的畅通影响极大.所以,要选拔任用贤才,要有好的官吏治理国家,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继承、弘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他认为“任人唯贤”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治乱安危的大问题.他曾打比喻说,国家需要辅政的官,就好比房子需要柱子一样,柱子不可细,细了房子要倒,官吏不可弱,弱了国家就要倾败.为了“举贤”,他还“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华阳国志》),不受人才来自何地、何方、先后的限制,而是以是否“贤才”为标准.诸葛亮还善于使用人才,用人能“尽其器能”,发挥其特长.
几近完美无缺的人格道德和官德典范.诸葛亮—生的实践,已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人格道德和官德理想的最高典范,而这些道德、官德典型如果剔除其阶级性,则可成为全人类超越阶级、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人格道德、官德典范.例如,他勤奋好学,躬耕苦读,博览群书,学以致用;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求闻达,不竭权门;他清高自许,慎重择主,以待明君;为报三顾知遇之恩,以身相许,以其智慧谋略,以优异的治政、治军、治国、外交、理民、抚夷的才能辅助朝廷,治理蜀汉;他忠于汉室,不分先君后主;他贵而不骄,富而不奢,不忘故交;他讲信义,重承诺;礼贤下士,提拔重用贤才;他虚心纳言,严于律己,勇于自责;他心平如秤,公正无私;法不阿贵,赏罚分明;他以民为本,较有仁德之心,且能以革新思维,创造发明不少新式生产工具和先进军事器具利民惠民卫民;他清正廉洁、节俭,以及三代尽节、一门忠烈的家风等等,都是堪称为人格、道德、官德的典范,永远值得官民效法、弘扬.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