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数学教学教案
展开全部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的数学所讲的内容就是全等三角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①通过例项理解全等形的概念和特征,并能识别图形的全等.
②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能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③能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④通过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1.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
片断1:图案.
片断2:教科书第90页的3幅图案.
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有人用“全等形”一词描述上面的图形,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列举反例,强调定义的条件.
3.提出问题“你能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吗?你是如何构造的,与同伴交流.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性质:教师结合手中的教具说明对应元素顶点、边、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关系,发现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师启发学生根据“重合”来说明道理.
解析、应用与拓广
1.以图13.1-1中的两个三角形为例,介绍对应边、对应角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符号表示、读法、写法,并说出图13.1—2、图13.1—3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写出相等的边和角解释“≌”的含义和读法,并强调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
2.总结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渗透全等变换的思想.
3.学生运用自制的两块全等三角形模板,用平移、翻折、旋转等方法,先独立拼出教科书92~93页中的5个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再与同伴交流,你还能拼出其他图形吗?
拓展与延伸
1.例1 已知△ABC≌△DFE,∠A=96°,∠B=25°,DF=10cm.求∠E的度数及AB的长.
随堂练习
注: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1.全等用符号__表示.读作__.
2.△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__.
3.△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__是对应角;AB与__是对应边,BC与__是对应边,AC与__是对应边.
4.判断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5.找出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中的全等三角形.
小结提高
1.回忆这节课:在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注: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但公共顶点不一定是对应顶点;
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1题,第2题,第3题.
2.选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4题.
教学后记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教学设计
复习过程,引入新知
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建立模型,探索发现
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6 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 cm.
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同时也明确判定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让学生通过实物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项.
注: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给出例1,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线点A
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6页的思考及练习.
反思小结
掌握数学规律.
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03页习题13.2中的第1、2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04页第9题.
教学后记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②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教师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ΔA'B'C'剪下,放在Δ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 注:归纳、分析得到的规律,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出示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线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线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线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再次探究,释解疑惑
出示探究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教师演示:方法一教科书98页图13.2-7.
方法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9页,练习12.
小结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注:通过课堂小结,归纳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解题经验.
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04页,习题13.2第3、4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05页第10题.
教学后记
: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①通过例项理解全等形的概念和特征,并能识别图形的全等.
②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能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③能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④通过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1.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
片断1:图案.
片断2:教科书第90页的3幅图案.
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有人用“全等形”一词描述上面的图形,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列举反例,强调定义的条件.
3.提出问题“你能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吗?你是如何构造的,与同伴交流.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性质:教师结合手中的教具说明对应元素顶点、边、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关系,发现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师启发学生根据“重合”来说明道理.
解析、应用与拓广
1.以图13.1-1中的两个三角形为例,介绍对应边、对应角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符号表示、读法、写法,并说出图13.1—2、图13.1—3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写出相等的边和角解释“≌”的含义和读法,并强调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
2.总结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渗透全等变换的思想.
3.学生运用自制的两块全等三角形模板,用平移、翻折、旋转等方法,先独立拼出教科书92~93页中的5个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再与同伴交流,你还能拼出其他图形吗?
拓展与延伸
1.例1 已知△ABC≌△DFE,∠A=96°,∠B=25°,DF=10cm.求∠E的度数及AB的长.
随堂练习
注: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1.全等用符号__表示.读作__.
2.△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__.
3.△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__是对应角;AB与__是对应边,BC与__是对应边,AC与__是对应边.
4.判断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5.找出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中的全等三角形.
小结提高
1.回忆这节课:在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注: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但公共顶点不一定是对应顶点;
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1题,第2题,第3题.
2.选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4题.
教学后记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教学设计
复习过程,引入新知
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建立模型,探索发现
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6 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 cm.
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同时也明确判定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让学生通过实物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项.
注: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给出例1,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线点A
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6页的思考及练习.
反思小结
掌握数学规律.
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03页习题13.2中的第1、2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04页第9题.
教学后记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②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教师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ΔA'B'C'剪下,放在Δ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 注:归纳、分析得到的规律,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出示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线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线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线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再次探究,释解疑惑
出示探究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教师演示:方法一教科书98页图13.2-7.
方法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9页,练习12.
小结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注:通过课堂小结,归纳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解题经验.
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04页,习题13.2第3、4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05页第10题.
教学后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