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制的意义作用:
积极意义是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消极意义是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