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来历
盐城的来历:
盐城西周前为淮夷地,战国时期,先民们利用近海之利煮海为盐。
秦汉时代,境内煮海兴利、穿渠通运。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故称盐渎县。
其时有县无治,由射阳丞代管。
三国时,曹操令江淮民西迁,废盐渎县。
西晋复县。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
北齐时于盐城设射阳郡,陈时改为盐城郡。
隋大业末年,江淮农民起义军领袖韦彻据盐城称王立射州,分为射阳、新安、安乐3县。
唐初,废射州,复置盐城县,属楚州。
乾元元年,置盐城监以管楚州盐务。
宋代,盐城属楚州。
元末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建立大周政权,前后坚持了14年,是震撼和瓦解元朝腐朽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后在平江称吴王。
明朝,盐城属南京淮安府、扬州府。
朱元璋洪武赶散,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4000余无田农户迁往江北,一部分落户盐城。
清初,先属江南省,后划归江苏省。
清雍正九年建阜宁县。
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
民国期间,民国年间先属淮扬道,后废道隶省,境内先后设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盐城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盐城县,辖盐城、东台、兴化、阜宁4县。
民国二十九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
民国三十年9月,成立盐阜区行政公署。
辖盐城、盐东、建阳、阜宁、阜东、淮安、涟水7县和涟灌阜边区办事处。
次年,涟灌阜边区改建射阳、滨海2县。
民国三十六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
1949年4月21日,盐城专区辖盐城、射阳、建阳、阜宁、淮安、滨海、涟东7县。
专员公署驻盐城镇。
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东台、台北2县划归盐城专区。
同年撤销涟东县,并入淮阴专区的涟水县。
1951年7月11日,台北县改名为大丰县,建阳县改名为建湖县,盐城专区辖8县。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 *** 成立,设盐城专区。
盐城专区辖盐城、淮安、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8县。
1954年,将淮安县划归淮阴专区。
盐城专区辖7县。
1966年,以滨海县中山河以北地区设响水县,盐城专区辖8县。
1970年,盐城专区改称盐城地区,辖盐城、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8县。
1983年,撤销盐城地区和盐城县,建立省辖盐城市。
扩展资料:
盐城市全境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洼,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对高度不足8米。
分为3个平原区黄淮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
黄淮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其地势大致以废黄河为中轴,向东北、东南逐步低落。
废黄河海拔最高处达8.5米,东南侧的射阳河沿岸最低处仅1米左右。
里下河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西,属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4000多平方千米。
该平原区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最低处仅0.7米。
滨海平原区位于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东,总面积为700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
该平原区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东台境内地势较高,一般海拔为约4米到5米间,向北逐渐低落,到射阳河处为1米到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