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皇帝”的“小朝廷”:溥仪的大清没有亡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07-09 · TA获得超过94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3.1万
展开全部

1912年是 历史 上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的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全国上下举国欢庆。一个月后,一个女人痛哭流涕,颤颤巍巍的手拿着玉玺,盖在了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之上。自此,名为清朝的封建王朝消失了,但在它的余烬下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并成为了年仅六岁的“儿皇帝”溥仪的新王朝,对其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其中缘由究竟如何?

虽然民国政府逼迫溥仪退位,但也与清朝遗老签订了一份名为《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之条件》的协定 ,并同意溥仪及其相关人员暂居紫禁城。这份协定是革命党人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防止清廷退往东北、抵抗革命的产物。同时这份协定使得溥仪仍然合法享有“皇帝”的尊号,紫禁城被一分为二,南边的前三殿划归民国政府,而北边的后三殿则依旧是清溥仪的理想国度。而民国政府则需要为这个“小朝廷”的延续支付大笔的开支,并对其保持友好的态度。

这就形成了一种世所罕见的奇观,即紫禁城中掌握实权的总统与合法的虚君宣统皇帝共存。只是清廷的统治面积由全国变为了半个紫禁城,从一个泱泱大朝转为了岌岌可危的“小朝廷”。这个“小朝廷”从溥仪退位到消失,共存在了十二年之久。封建王朝的一切在这里面照常运行着:王公贵族、大臣宫女、满清遗老见到溥仪依然行三跪九叩之礼,并尊称皇上;紫禁城里的年号依然为“宣统”;旧日中国的一切古老礼节依然在民国政府的钱包中正常运行着…。还是小孩子的溥仪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种体面的生活,仿佛自己从未退位,他依然是这半壁紫色宫墙之内权力最大的人。权力的美妙滋味也极大地影响了溥仪后来的一生。



小时候所经历的一切让溥仪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就是“奉天承运”的天选之人。所以在被冯玉祥的军队赶出皇宫之后,他所想的是只是自己能重登帝位,复兴大清的基业。所以,在日本人的诱惑下他轻而易举地顺从了,并在长春完成了自己的第三次登基,成为了伪满洲帝国的皇帝。并且在日本战败,被苏联截获并关押在苏联时他所渴望的依然是有朝一日回到那把心心念念的龙椅之上。在溥仪的前半生似乎就只有一件事,即光复清朝往日的荣光,为此他不惜依靠屠戮自己同胞的日本侵略者。但是自他第一次退位起,清朝便注定成为 历史 车轮下的一段印记,难以再回到从前。



同时,“小朝廷”也是当时中国新旧制度交替下的一种衍生物,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一种表现。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轰然倒塌,让一直对皇权唯命是从的人们陷入了迷茫。当时不仅满清旧臣不甘心清朝灭亡,不少手握实权的北洋军阀对皇权也仍心怀期待甚至心向往之,袁世凯就是一个例子。民国政府内部许多的军阀首领和政府要员均对紫禁城内的清室尊敬有加,为的就是有朝一日皇帝复辟自己仍能留有余地。

只是, 历史 的车轮终究要向前滚动,当革命的光芒照进紫禁城内,年幼的溥仪依然在属于他的龙椅之上静坐着,在属于他的“大清”内享受着帝王身份所带来的权力与荣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