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诗人张若虚简介,是名作《春江花月夜》的作者
人物生平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全唐诗》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开元年间尚在世。
诗歌遭遇
在唐代,似乎没有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
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艺术成就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作品赏析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初唐诗人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清末学者王]运谓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评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确,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结构严谨,字雕句琢,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对个人生命经验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哲学思考,使这首诗无愧于“盖全唐”的美誉。
80后编剧罗周因其中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生了将之改编为昆剧的念头,“试图追索这首诗的诞生”。剧本由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签下,经过三年筹备,同名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于去年在上海大剧院首演。日前,又作为上海市民院团展演重磅剧目在浦东新舞台上演,启用中型剧场的简约版舞美,让载歌载舞的昆曲表演样式聚焦在演员的唱念做打,明月桥被五级台阶概念化地呈现,黑色作为舞台主色调,干净、写景,在灯效下突出空间纵深感,令人体味宇宙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时间的“无情”与人性的“至情”。
个人作品
《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
古籍记载
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清《全唐诗》
若虚,兖州兵曹——— 《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
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 《旧唐书》
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 郑处诲《明皇杂录》
作品评论:
《明皇杂录》
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春江花月夜》,其为名篇不待言,细观风度格调,则刘希夷《捣衣》诸篇类也。此诚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置张于初,列贺于盛耳。
《唐诗别裁》
若虚开元初人,与贺知章、张旭齐名。
王]运《湘绮楼论唐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名人轶事
故事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横跨唐朝由盛及衰的半个世纪,穿越人、鬼、仙三界,讲述诗人张若虚上元节明月桥边邂逅名门闺秀辛夷,一见钟情,未及倾诉衷肠,却被鬼卒错拘而亡。张若虚成为阎罗殿上的“钉子户”,不肯投胎,坚决要见辛夷一面。得道成仙的曹娥帮他遂了心愿,27岁的张若虚死而复生,与66岁的老妇辛夷在明月桥下相见,吟出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将古老的昆曲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相结合,推动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这是张军从5年前独创“水磨新调”新昆曲——将正宗昆曲水磨腔与时尚摇滚乐、说唱乐“无缝对接”。因而,在这出被标签为“当代昆曲”的新编原创剧目中,电音伴奏、大头傀儡的民俗节庆感、判官鬼卒的插科打诨与现代幽默......无不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张若虚邂逅辛夷的明月桥在舞台上实景呈现,薄纱红灯笼凸显上元节的喜庆,漫天花雨、空中垂下的鲜丽布幔令舞台流光溢彩,尽显“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情境。虽弃传统的一桌二椅式舞台,为昆曲注入现代的表现形式,但《春江花月夜》并未失守昆曲本体美学,而是遵循曲体模式填词布牌,保留昆腔的原汁原味和古老剧种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的高口碑热票房令传统戏曲艺术如何在“城市剧院”语境下进行传播成为热议。脱离传统一桌二椅式舞台布景所引致的舞台空间审美变化,虽招致不少诟病,但当代戏曲艺术如何传播、振兴和发展,戏曲审美风范如何彰显和重建,张军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自觉适应包括大剧院在内的各种新兴演出场所与传播平台,创作出与当代社会、当代审美相适应的“当代戏曲”。
“民团展演”可谓“青春版”呈现,除了张若虚仍由张军扮演,其他角色皆由年轻演员挑大梁。虽然辛夷和曹娥扮演者不如魏春荣、史依弘造诣深厚,但两位女演员与人物原型年龄接近,表演中透着青春灵动,倒也让人眼前一亮。
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让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了剧场,其对昆曲融入现代语境的探索值得肯定。戏曲如何扬弃传承,转化创新,张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张军”能够站在舞台上,推动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而不是好似青鸾舞镜,没有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