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底层出身的皇帝,刘邦和朱元璋,差距咋这么大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 历史 上平民出身,最终成了皇帝、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个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像“五胡十六国”这样的混乱时期,占领几个城池就称王称帝,而且平民出身的,倒也不少,但基本属于昙花一现了。
皇帝这个称号,始于秦始皇;在他之前,天子一般称王。
即便加上秦始皇之前的天子,也找不出几个平民出身的。舜是农民出身,可他是尧的乘龙快婿,娶了天子的女儿 (还娶了俩) ,所以排除。禹就不能算了,他爹鲧,是负责治水的大官。他俩之后,直到秦始皇,更是找不出平民出身的来。
那样的年代,冶炼、制造技术以及武器,很容易被官府垄断,农民想要起义,相当困难。只有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勉强沾点边。
所以教科书里面,都把陈胜吴广起义,看作 历史 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之所以标明“农民”,也是为了和“国人暴动”相区别。
国人暴动,是城市里的市民暴动。
在刘邦之前的古代汉语中,“邦”指的是国家,“国”指的是城市,“野”指的是农村。
更早的年代,比如西周,在“野”外生存,很困难。别的不说,商朝的时候,如今的河南一带,还大象横行呢。史料记载,商王外出打猎,经常捕获大象。河南简称“豫”,有个“象”字旁,就是此意。
春秋战国之前,以“城市国家”为主,一座或者若干城市,构成一个国家;城市之外,很少有村落,因为生存环境太恶劣了。
所以,“国”原来是指城市,“邦”才是国家。自从刘邦当了皇帝,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刘邦没文化,动不动还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什么避讳不避讳的,他才不管这一套。可他的皇帝子孙们,就觉着不对劲儿了。高祖皇帝名字中带个“邦”,平头百姓动不动“邦邦”乱叫,很没礼貌。
独尊儒术之后,就更重视了。“邦”这个字,必须避讳。可这个字太普遍了,经常用、经常说,咋办?
干脆,找个字代替吧。琢磨来琢磨去,最终用“国”字代替了“邦”。
这种事儿,在讲究避名人讳的朝代,很常见。比如雍正皇帝,名叫胤禛——这俩字是不是你都不怎么认识?不认识就对了。他是皇子,皇子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太子、皇帝,需要避讳,所以要用生僻字。
他的兄弟,名字都带个“胤”,雍正登基后,要避皇帝的名讳,“胤”字不能用了,反正兄弟们将来一般当不成皇帝了,就统一改成了声音相似、相对普遍的“允”字。
你有没有发现,明清两代皇帝的名字中,生僻字特别多?
明代的:朱允炆,朱厚熜,朱载坖,朱翊钧,朱由崧,朱聿键……
清代的:玄烨 (康熙) ;胤禛 (雍正) ;永琰,后改顒琰 (嘉庆) ;旻宁 (道光) ;奕詝 (咸丰) ;载淳 (同治) ;载湉 (光绪) ……
尤其嘉庆皇帝,名字中本来有个常用的“永”字,为了方便老百姓避讳,换了个生僻字。
在古代,因为冒犯了皇帝名讳,被拿入大狱甚至砍头的不少。帝王取名用生僻字,显然是一个很贴心的举动。难道是统治者良心发现了?
这要感谢朱元璋这个平民出身的皇帝。
说他出身平民,有点抬举他了。刘邦好歹做了几年公务员,当了亭长 (相当于派出所长兼邮政所长) ,朱元璋连平民都算不上,无地流民,有人雇他就当雇农,遇上灾荒只能要饭当乞丐,亲人死了都没地方埋,是个彻底的无产者。
所以他掌权后,虽然对大臣有许多滥杀行为,但对基层百姓的疾苦,相当了解。官员薪水低,一哭穷,朱元璋马上怼回去:“你这薪水,比老百姓种100亩地的收获都多,还想咋地?”
他是 历史 上少见的能从农民角度考虑问题的皇帝。
他非常勤政,宰相涉及谋反,他干脆把宰相职位撤了,大小事项,全由自己裁决,相当于“皇帝兼任宰相”,累得够呛。超强的工作负荷之下,他把明朝的各项制度,基本都理顺了。
从明朝开始,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是皇帝的儿子取名多用生僻字,避免他们继位后给百姓带来麻烦;二是年号开始统一,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
自从汉武帝确立了年号制度,皇帝们只要一时兴起,就改年号:生了儿子,改;天降祥瑞,改;过个生日,改……更有甚者,一年之中,有两个年号,给老百姓带来相当多的麻烦。
朱元璋一辈子就用了“洪武”一个年号,朱棣就用了“永乐”一个年号,从明到清,一以贯之,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这就方便了。人们干脆用年号来代替皇帝的庙号。朱元璋庙号明太祖,但“明太祖”的庙号,他死了之后才有;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叫他“洪武皇帝”了。
习惯之后,人们甚至忘了他们的庙号。比如“康熙”其实是年号,他的庙号是清圣祖。你说“清圣祖”,没几个人知道;你说“康熙皇帝”,谁都知道他就是陈道明。
这是朱元璋这个平民皇帝给老百姓办的实事。为什么刘邦就想不到给老百姓做这些好事呢?
原因很简单,刘邦的时代,这种封建礼教的东西还不成熟,人们又刚刚经历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洗礼,更喜欢“破”,而不是“立”。
刘邦作为革命者,哪管这一套?他不想管,也用不着管。
刚当皇帝的时候,他在朝堂议事,群臣吵吵难闹,鸡犬不宁,一点礼节也没有;后来儒生给制定了严谨的礼节,刘邦才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严。
朱元璋就不行了,宋朝之后,礼教越来越严格,对老百姓思想的束缚越来越严重,轻则入狱重则杀头。朱元璋是基层百姓出身,对此十分不满,自然要替老百姓考虑了。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教育学者,研究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 历史 》《人生是一场修行》《乔布斯告诉中国》《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3本。
像“五胡十六国”这样的混乱时期,占领几个城池就称王称帝,而且平民出身的,倒也不少,但基本属于昙花一现了。
皇帝这个称号,始于秦始皇;在他之前,天子一般称王。
即便加上秦始皇之前的天子,也找不出几个平民出身的。舜是农民出身,可他是尧的乘龙快婿,娶了天子的女儿 (还娶了俩) ,所以排除。禹就不能算了,他爹鲧,是负责治水的大官。他俩之后,直到秦始皇,更是找不出平民出身的来。
那样的年代,冶炼、制造技术以及武器,很容易被官府垄断,农民想要起义,相当困难。只有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勉强沾点边。
所以教科书里面,都把陈胜吴广起义,看作 历史 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之所以标明“农民”,也是为了和“国人暴动”相区别。
国人暴动,是城市里的市民暴动。
在刘邦之前的古代汉语中,“邦”指的是国家,“国”指的是城市,“野”指的是农村。
更早的年代,比如西周,在“野”外生存,很困难。别的不说,商朝的时候,如今的河南一带,还大象横行呢。史料记载,商王外出打猎,经常捕获大象。河南简称“豫”,有个“象”字旁,就是此意。
春秋战国之前,以“城市国家”为主,一座或者若干城市,构成一个国家;城市之外,很少有村落,因为生存环境太恶劣了。
所以,“国”原来是指城市,“邦”才是国家。自从刘邦当了皇帝,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刘邦没文化,动不动还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什么避讳不避讳的,他才不管这一套。可他的皇帝子孙们,就觉着不对劲儿了。高祖皇帝名字中带个“邦”,平头百姓动不动“邦邦”乱叫,很没礼貌。
独尊儒术之后,就更重视了。“邦”这个字,必须避讳。可这个字太普遍了,经常用、经常说,咋办?
干脆,找个字代替吧。琢磨来琢磨去,最终用“国”字代替了“邦”。
这种事儿,在讲究避名人讳的朝代,很常见。比如雍正皇帝,名叫胤禛——这俩字是不是你都不怎么认识?不认识就对了。他是皇子,皇子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太子、皇帝,需要避讳,所以要用生僻字。
他的兄弟,名字都带个“胤”,雍正登基后,要避皇帝的名讳,“胤”字不能用了,反正兄弟们将来一般当不成皇帝了,就统一改成了声音相似、相对普遍的“允”字。
你有没有发现,明清两代皇帝的名字中,生僻字特别多?
明代的:朱允炆,朱厚熜,朱载坖,朱翊钧,朱由崧,朱聿键……
清代的:玄烨 (康熙) ;胤禛 (雍正) ;永琰,后改顒琰 (嘉庆) ;旻宁 (道光) ;奕詝 (咸丰) ;载淳 (同治) ;载湉 (光绪) ……
尤其嘉庆皇帝,名字中本来有个常用的“永”字,为了方便老百姓避讳,换了个生僻字。
在古代,因为冒犯了皇帝名讳,被拿入大狱甚至砍头的不少。帝王取名用生僻字,显然是一个很贴心的举动。难道是统治者良心发现了?
这要感谢朱元璋这个平民出身的皇帝。
说他出身平民,有点抬举他了。刘邦好歹做了几年公务员,当了亭长 (相当于派出所长兼邮政所长) ,朱元璋连平民都算不上,无地流民,有人雇他就当雇农,遇上灾荒只能要饭当乞丐,亲人死了都没地方埋,是个彻底的无产者。
所以他掌权后,虽然对大臣有许多滥杀行为,但对基层百姓的疾苦,相当了解。官员薪水低,一哭穷,朱元璋马上怼回去:“你这薪水,比老百姓种100亩地的收获都多,还想咋地?”
他是 历史 上少见的能从农民角度考虑问题的皇帝。
他非常勤政,宰相涉及谋反,他干脆把宰相职位撤了,大小事项,全由自己裁决,相当于“皇帝兼任宰相”,累得够呛。超强的工作负荷之下,他把明朝的各项制度,基本都理顺了。
从明朝开始,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是皇帝的儿子取名多用生僻字,避免他们继位后给百姓带来麻烦;二是年号开始统一,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
自从汉武帝确立了年号制度,皇帝们只要一时兴起,就改年号:生了儿子,改;天降祥瑞,改;过个生日,改……更有甚者,一年之中,有两个年号,给老百姓带来相当多的麻烦。
朱元璋一辈子就用了“洪武”一个年号,朱棣就用了“永乐”一个年号,从明到清,一以贯之,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这就方便了。人们干脆用年号来代替皇帝的庙号。朱元璋庙号明太祖,但“明太祖”的庙号,他死了之后才有;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叫他“洪武皇帝”了。
习惯之后,人们甚至忘了他们的庙号。比如“康熙”其实是年号,他的庙号是清圣祖。你说“清圣祖”,没几个人知道;你说“康熙皇帝”,谁都知道他就是陈道明。
这是朱元璋这个平民皇帝给老百姓办的实事。为什么刘邦就想不到给老百姓做这些好事呢?
原因很简单,刘邦的时代,这种封建礼教的东西还不成熟,人们又刚刚经历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洗礼,更喜欢“破”,而不是“立”。
刘邦作为革命者,哪管这一套?他不想管,也用不着管。
刚当皇帝的时候,他在朝堂议事,群臣吵吵难闹,鸡犬不宁,一点礼节也没有;后来儒生给制定了严谨的礼节,刘邦才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严。
朱元璋就不行了,宋朝之后,礼教越来越严格,对老百姓思想的束缚越来越严重,轻则入狱重则杀头。朱元璋是基层百姓出身,对此十分不满,自然要替老百姓考虑了。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教育学者,研究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 历史 》《人生是一场修行》《乔布斯告诉中国》《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3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