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是什么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
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线,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会产生核辐射,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外照射穿透能力很弱。
核辐射的相关定义:
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和频率决定。
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
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原文”中对“核反应”的定义: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
这个定义明显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实际上描述的是另外一种原子核反应类型,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像铀,钍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可以连续地由高能排列变成低能排列,这就称为“核反应”,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叫做“原子结合能”。
当用一定能量的入射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时,由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原子核的变化,这个过程称为核反应,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是1919年卢瑟福用天然放射源产生的。
所谓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受一个粒子撞击而放出一个或几个粒子的过程,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实验工作者常采用静止的实验室坐标系,进行数据的实际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