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哪个朝代的人
展开全部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繁富,在文学、史学、农学、书法、金石学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突出成就,对宋代乃至后代学术的影响甚巨。他所著《朋党论》《醉翁亭记》等,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欧阳修的家训《诲学说》也流传至今,影响广泛。他在《诲学说》中对儿子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意思是说,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则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放弃修炼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欧阳修以此来告诫儿子要经受雕琢磨砺,努力学习,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进而有所作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欧阳修特别重视这句话,他在早年的国子监考试中曾经就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为题,写作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赋文,文中写道“性虽本善,不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不琢则弗成其饰”,他一生都以此来激励自己和教育子弟。
欧阳修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学习是一种修养,是去除遮蔽,发扬良善本性之道。人如果不终身坚持学习,就可能变坏,危害社会。正如北宋进士袁采对子弟的教育一样,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学习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这个认识与欧阳修相同,都认为不读书学习易使人走向堕落。
从社会层面来讲,“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乎学”,学习是改进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宋代初年,浮艳文风风靡一时,贵族文人追求辞藻,讲求声律,统治文坛数十年。随着北宋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政治上和文学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庆历三年,范仲淹等人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十项改革主张,即“庆历新政”。欧阳修除在政治上坚决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外,他还在文学领域大力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虽然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先后失败,但文学革新运动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欧阳修功不可没。
后来,欧阳修因支持上书谏官为范仲淹鸣不平而被贬至滁州任官。在这段时间,他刻苦砥砺,曾作《赠学者》一篇与学界共勉:“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轮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仁义不远躬,勤勤入至诚。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尔曹直勉勉,无以吾言轻。”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坚守,学习的不辍,欧阳修在滁州写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仁宗嘉二年,欧阳修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当时在士子中流行一种“险怪奇涩之风”,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写作这类文章的人,一律不予录取,而对那些平易通达的文章给予肯定和赞赏。苏轼曾说自己的文章“生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在这次考试中,他的文章被拔为上等,考中进士。后来,苏轼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读着苏轼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后来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欧阳修的家训《诲学说》也流传至今,影响广泛。他在《诲学说》中对儿子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意思是说,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则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放弃修炼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欧阳修以此来告诫儿子要经受雕琢磨砺,努力学习,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进而有所作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欧阳修特别重视这句话,他在早年的国子监考试中曾经就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为题,写作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赋文,文中写道“性虽本善,不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不琢则弗成其饰”,他一生都以此来激励自己和教育子弟。
欧阳修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学习是一种修养,是去除遮蔽,发扬良善本性之道。人如果不终身坚持学习,就可能变坏,危害社会。正如北宋进士袁采对子弟的教育一样,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学习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这个认识与欧阳修相同,都认为不读书学习易使人走向堕落。
从社会层面来讲,“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乎学”,学习是改进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宋代初年,浮艳文风风靡一时,贵族文人追求辞藻,讲求声律,统治文坛数十年。随着北宋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政治上和文学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庆历三年,范仲淹等人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十项改革主张,即“庆历新政”。欧阳修除在政治上坚决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外,他还在文学领域大力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虽然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先后失败,但文学革新运动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欧阳修功不可没。
后来,欧阳修因支持上书谏官为范仲淹鸣不平而被贬至滁州任官。在这段时间,他刻苦砥砺,曾作《赠学者》一篇与学界共勉:“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轮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仁义不远躬,勤勤入至诚。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尔曹直勉勉,无以吾言轻。”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坚守,学习的不辍,欧阳修在滁州写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仁宗嘉二年,欧阳修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当时在士子中流行一种“险怪奇涩之风”,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写作这类文章的人,一律不予录取,而对那些平易通达的文章给予肯定和赞赏。苏轼曾说自己的文章“生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在这次考试中,他的文章被拔为上等,考中进士。后来,苏轼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读着苏轼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后来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