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一点也不愿意努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你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年轻人的?
我朋友圈的90后刷屏了B站的一首歌,我问公司的小同事,他们一脸嫌弃地望着我这个老年人:毛不易啊!
想起来昨天有人发朋友圈:“没想到这期写周润发的阅读量是历史新低。”另外一个朋友回复:“我们写周星驰的阅读量也一般,现在的90后、00后不太知道他们的牛逼了。”
有点不服气,点开了那首叫《入海》的MV,青春、毕业季、满屏的忧愁和年轻的追问,突然时间就倒流了: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坐着学校的大巴去火车站,望着车窗外跟着奔跑的同学,她们哭得比我还迅速,有点天昏地暗的意味……经过了一些年才知道,那样的天崩地裂也是多么不易,成年人的崩溃,大多是静悄悄的,连眼泪都不会再有的。
2002年的时候,第一次遇到有人用老气横秋的语言感慨讲述人生不易,是22岁的姚明。那一年,我还在《南方体育》。因为上海大鲨鱼俱乐部不愿意姚明去NBA,向他提出了3000万美金的赔偿,当时姚明在CBA打球的年薪才70万人民币。
记忆力如同汽车的车前灯,忽而照亮了他当时的表情:(那么高的人)脸上似乎还愁出了抬头纹,他的长相从未显年轻过,但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忧伤的年轻人。
现在我时不时会从电视上惊鸿一瞥地看到姚明的影子,他如同立在这个国家广场上的一个硕大的雕像,太难让人不注意到他了。但我也会常常惊讶,好像和我当初认识的,并不是一个人。
姚明、科比、周杰伦……实际上回过头去,如果想要把那些渐渐暗淡的名字记录下来,许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包括我自己,我们这一代人,谁不是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过的呢?
2我们大学的班草,有一次回忆:“我记得你总是穿一身黑到看不见人的衣服(其实是因为胖),抱着一叠书,弓着背,头发垂到看不见脸,像个胖影子一样地穿行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我喜欢的作家保罗·奥斯特在《月宫》和《幻影书》当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生活濒临绝境的时候,主人公不是以自我放逐成乞丐似的毁灭,就是卷入到荒淫无度的滥交——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横冲直撞,以肉体的疯狂自我报复而获得一种所谓幻灭的快感。
大概这就是种青春的不自知吧。
那个时候我吃得很多,经常晚上不去教室自习,而是选择坐在宿舍,点根蜡烛,把自己埋头于无休止的饕餮之中,我的肉身就是我的牢笼,仿佛只有通过这样的监禁,人生中才隐隐地有了一种置身于“安全”的感觉。
我也想找个人来爱,有个晚上,我鼓起勇气,拿着一封信去找学校的一个师哥,看来看去,他是这所学校最有资格接受我表白的人了。
他说了什么?我又说了什么?大家似乎都有点含糊其词,语焉不详。直到那天之后的第二周,他就和我们年级另一个班的女生在食堂成双入对,打破了他所谓不找校友的借口,我才后知后觉明白了什么。
能明白什么呢?那一年,《重庆晚报》上刊登了无数的招聘广告,爱情对我来说只是昙花一现的奢侈把戏,我每天都在报纸上面画线,今天觉得自己适合做行政文员,明天觉得自己适合做经理助理,后天觉得自己适合做保险……
我一次次地去解放碑、七星岗、沙坪坝,同宿舍的同学笑嘻嘻地说:“你现在是应聘专业户吗?”
我拉着她们和我一起,每次都被谢绝——她们都有重庆户口,重庆爹妈或者重庆关系,早就气闲神定地准备去做公务员,或者去外企工作。
有天愁眉苦脸地走在路上,学校管毕业生的什么主任喊住了我,笑眯眯地对我说介绍一份工作给我——在此之前年级最受宠的那个学生被她推荐去了市里外事办做翻译,我想当时我的样子差不多就是呆若木鸡。
去面试那天才知道,那是一艘游轮,她给我推荐的工作是服务员。
夏天十分炎热,我站在教学楼面前,楼上的同学欢呼雀跃她们拿到的那些offer,大概都是些大公司大企业,有一声欢呼过于高音,像一颗子弹一样从我头顶呼啸而过。
在这刺眼的阳光里,我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废物。
3昨天晚上,我又梦见了在万米高空上,清晰地看到了菲茨杰拉德借《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那盏遥远的绿灯(“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新的波音机型可供调节的机窗,看出去没有云层遮目,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一目了然。
在美国喧嚣嘈杂的二十年代,穷小子菲茨杰拉德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童”。他创造了真正的一文千金的神话——他一篇短篇小说的身价是四千美元,那个时候几百美金就足以拥有一辆好车了。一贯矜持稳重的T.S.艾略特在读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后,甚至断言,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是“自亨利·詹姆士后,美国小说向前跨出的第一步”。那个时候的他,和太太行李箱每天都敞开着,他们辗转于欧美两地的豪门酒会,成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代言人和偶像
1929年美国和全世界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属于菲茨杰拉德的黄金时代也悄然逝去。他在193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遭到冷遇。酗酒成为作家逃避生活的唯一方式,也挥霍着仅存的天才。经常拖欠稿件的恶习、不合时宜的风格,使得杂志和报社陆续中断了向他的约稿。菲茨杰拉德以后再也没有暴富过。无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他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夜色温柔》,都没有能成为畅销书
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经历过随随便便的成功,但是每个年轻人或多或少 都经历过脸部被摁在地上的摩擦。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那句“我们拼命划桨,奋力与波浪抗争,最终却被冲回我们的往昔”——我独独认为,这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起点。
我朋友圈的90后刷屏了B站的一首歌,我问公司的小同事,他们一脸嫌弃地望着我这个老年人:毛不易啊!
想起来昨天有人发朋友圈:“没想到这期写周润发的阅读量是历史新低。”另外一个朋友回复:“我们写周星驰的阅读量也一般,现在的90后、00后不太知道他们的牛逼了。”
有点不服气,点开了那首叫《入海》的MV,青春、毕业季、满屏的忧愁和年轻的追问,突然时间就倒流了: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坐着学校的大巴去火车站,望着车窗外跟着奔跑的同学,她们哭得比我还迅速,有点天昏地暗的意味……经过了一些年才知道,那样的天崩地裂也是多么不易,成年人的崩溃,大多是静悄悄的,连眼泪都不会再有的。
2002年的时候,第一次遇到有人用老气横秋的语言感慨讲述人生不易,是22岁的姚明。那一年,我还在《南方体育》。因为上海大鲨鱼俱乐部不愿意姚明去NBA,向他提出了3000万美金的赔偿,当时姚明在CBA打球的年薪才70万人民币。
记忆力如同汽车的车前灯,忽而照亮了他当时的表情:(那么高的人)脸上似乎还愁出了抬头纹,他的长相从未显年轻过,但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忧伤的年轻人。
现在我时不时会从电视上惊鸿一瞥地看到姚明的影子,他如同立在这个国家广场上的一个硕大的雕像,太难让人不注意到他了。但我也会常常惊讶,好像和我当初认识的,并不是一个人。
姚明、科比、周杰伦……实际上回过头去,如果想要把那些渐渐暗淡的名字记录下来,许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包括我自己,我们这一代人,谁不是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过的呢?
2我们大学的班草,有一次回忆:“我记得你总是穿一身黑到看不见人的衣服(其实是因为胖),抱着一叠书,弓着背,头发垂到看不见脸,像个胖影子一样地穿行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我喜欢的作家保罗·奥斯特在《月宫》和《幻影书》当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生活濒临绝境的时候,主人公不是以自我放逐成乞丐似的毁灭,就是卷入到荒淫无度的滥交——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横冲直撞,以肉体的疯狂自我报复而获得一种所谓幻灭的快感。
大概这就是种青春的不自知吧。
那个时候我吃得很多,经常晚上不去教室自习,而是选择坐在宿舍,点根蜡烛,把自己埋头于无休止的饕餮之中,我的肉身就是我的牢笼,仿佛只有通过这样的监禁,人生中才隐隐地有了一种置身于“安全”的感觉。
我也想找个人来爱,有个晚上,我鼓起勇气,拿着一封信去找学校的一个师哥,看来看去,他是这所学校最有资格接受我表白的人了。
他说了什么?我又说了什么?大家似乎都有点含糊其词,语焉不详。直到那天之后的第二周,他就和我们年级另一个班的女生在食堂成双入对,打破了他所谓不找校友的借口,我才后知后觉明白了什么。
能明白什么呢?那一年,《重庆晚报》上刊登了无数的招聘广告,爱情对我来说只是昙花一现的奢侈把戏,我每天都在报纸上面画线,今天觉得自己适合做行政文员,明天觉得自己适合做经理助理,后天觉得自己适合做保险……
我一次次地去解放碑、七星岗、沙坪坝,同宿舍的同学笑嘻嘻地说:“你现在是应聘专业户吗?”
我拉着她们和我一起,每次都被谢绝——她们都有重庆户口,重庆爹妈或者重庆关系,早就气闲神定地准备去做公务员,或者去外企工作。
有天愁眉苦脸地走在路上,学校管毕业生的什么主任喊住了我,笑眯眯地对我说介绍一份工作给我——在此之前年级最受宠的那个学生被她推荐去了市里外事办做翻译,我想当时我的样子差不多就是呆若木鸡。
去面试那天才知道,那是一艘游轮,她给我推荐的工作是服务员。
夏天十分炎热,我站在教学楼面前,楼上的同学欢呼雀跃她们拿到的那些offer,大概都是些大公司大企业,有一声欢呼过于高音,像一颗子弹一样从我头顶呼啸而过。
在这刺眼的阳光里,我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废物。
3昨天晚上,我又梦见了在万米高空上,清晰地看到了菲茨杰拉德借《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那盏遥远的绿灯(“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新的波音机型可供调节的机窗,看出去没有云层遮目,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一目了然。
在美国喧嚣嘈杂的二十年代,穷小子菲茨杰拉德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童”。他创造了真正的一文千金的神话——他一篇短篇小说的身价是四千美元,那个时候几百美金就足以拥有一辆好车了。一贯矜持稳重的T.S.艾略特在读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后,甚至断言,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是“自亨利·詹姆士后,美国小说向前跨出的第一步”。那个时候的他,和太太行李箱每天都敞开着,他们辗转于欧美两地的豪门酒会,成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代言人和偶像
1929年美国和全世界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属于菲茨杰拉德的黄金时代也悄然逝去。他在193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遭到冷遇。酗酒成为作家逃避生活的唯一方式,也挥霍着仅存的天才。经常拖欠稿件的恶习、不合时宜的风格,使得杂志和报社陆续中断了向他的约稿。菲茨杰拉德以后再也没有暴富过。无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他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夜色温柔》,都没有能成为畅销书
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经历过随随便便的成功,但是每个年轻人或多或少 都经历过脸部被摁在地上的摩擦。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那句“我们拼命划桨,奋力与波浪抗争,最终却被冲回我们的往昔”——我独独认为,这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起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