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立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的立字的意思如下:
“三十而立”是一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原文表述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篇文章将探讨“三十而立”是不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立”,真正“立”的又是什么。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
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解说:孔子十五岁时立志作学问,再经过十五年的阅历经验与人生磨炼,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为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下来,就走这条路;但仍有怀疑和意志摇摆的现象,所以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
论语五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