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是奸雄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中、高中的教材,对曹操、司马昭、隋炀帝、完颜亮这些人都评价都不高,和史事对比起来严重失实。教材喜欢搞“一锤子买卖”,隋炀帝旷世暴君,曹操奸诈、凶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完颜亮穷兵黩武等等。
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也有其狡诈、多疑、多杀的一面,但是纵观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500多年的历史,曹操完全可以看成是“上启光武,下至唐宗”。毕竟刘秀是重新统一了中国的开国帝王,其政治和军事能力都很强的,曹操和他比估计稍微低一点点。杨坚也统一了中国,而且隋朝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非常短但却很重要的王朝。不过,曹操和杨坚比起来也不遑多让。杨坚是一个隐晦的人,个人才艺不高,不喜欢读书,打仗也不行。好在他手上有很多好牌,像高炯这些人,都是全才。依靠臣子治国而已。
所以曹操是光武帝之后到李世民之前500多年,中国最优秀的历史人物,或许期间出现过孝文帝、宋武帝这样的人,但也仅仅能和曹操比比而已。
给你写篇文章 尽量保持在初中水平 标题叫 为曹操正名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记得张松和曹操的那段对话,张松道:昔日(曹操)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曹操丞相真是天下无敌。”
张松说的一气呵成,气若长虹,气的曹操胡子都歪了。但是细细琢磨,大多与史事不符。皆出于小说家笔下,不足为信。
其实,曹操原本不是这样的。
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 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此评价可谓甚高。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就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
元代民间艺人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对于曹操的丑化,则更加说明曹操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被大大贬低。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三国演义》彻底为曹操定了性。
曹操固然也有他奸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他雄的一面。
曹操自出道以来,政治上,采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法,在名义上取得了发号施令的先机。此后又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改革弊政;军事上,先后平定二袁、二张、吕布、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统一了长江、秦岭以北的广大中国地区;文学上,曹操是汉末著名诗人,是“三曹”和“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在史诗性题材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像刘备、孙权之流又何尝不是置民众之生死于不顾?被后世尊为正统的刘备,不也是曾经“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吗(互吃人肉的意思)。
孙氏父子三人,为了达到其逐鹿天下的目标,不也四处征讨,杀人无数吗?袁术、袁绍、刘焉之流,又哪里让人民享受什么好日子,但唯独曹操为千夫所指,岂不怪哉?
曹操曾经写出诸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来表达他对乱世的忧心和对民众苦难的悲悯,这不正说明他对于太平生活的一种渴望吗?
曹操戎马一生,纵横天下,不辞辛劳,为中国的统一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赤壁一战,孙权、刘备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联手抗击中央政府,依靠运气(东南方)和侥幸(曹操骄傲等原因)维持住了半壁江山。这是保小家舍大家,为一己之私而放弃万民幸福的一种做法,委实不可取。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在这样一个改朝换代已经毫无悬念的局面之下,曹操终其一生,虽三分天下有其二,却始终保留了他汉臣的名分,如此气魄,岂是奸臣二字所能涵盖的呢?
愚直之言,各位不要介怀。
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也有其狡诈、多疑、多杀的一面,但是纵观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500多年的历史,曹操完全可以看成是“上启光武,下至唐宗”。毕竟刘秀是重新统一了中国的开国帝王,其政治和军事能力都很强的,曹操和他比估计稍微低一点点。杨坚也统一了中国,而且隋朝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非常短但却很重要的王朝。不过,曹操和杨坚比起来也不遑多让。杨坚是一个隐晦的人,个人才艺不高,不喜欢读书,打仗也不行。好在他手上有很多好牌,像高炯这些人,都是全才。依靠臣子治国而已。
所以曹操是光武帝之后到李世民之前500多年,中国最优秀的历史人物,或许期间出现过孝文帝、宋武帝这样的人,但也仅仅能和曹操比比而已。
给你写篇文章 尽量保持在初中水平 标题叫 为曹操正名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记得张松和曹操的那段对话,张松道:昔日(曹操)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曹操丞相真是天下无敌。”
张松说的一气呵成,气若长虹,气的曹操胡子都歪了。但是细细琢磨,大多与史事不符。皆出于小说家笔下,不足为信。
其实,曹操原本不是这样的。
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 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此评价可谓甚高。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就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
元代民间艺人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对于曹操的丑化,则更加说明曹操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被大大贬低。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三国演义》彻底为曹操定了性。
曹操固然也有他奸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他雄的一面。
曹操自出道以来,政治上,采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法,在名义上取得了发号施令的先机。此后又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改革弊政;军事上,先后平定二袁、二张、吕布、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统一了长江、秦岭以北的广大中国地区;文学上,曹操是汉末著名诗人,是“三曹”和“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在史诗性题材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像刘备、孙权之流又何尝不是置民众之生死于不顾?被后世尊为正统的刘备,不也是曾经“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吗(互吃人肉的意思)。
孙氏父子三人,为了达到其逐鹿天下的目标,不也四处征讨,杀人无数吗?袁术、袁绍、刘焉之流,又哪里让人民享受什么好日子,但唯独曹操为千夫所指,岂不怪哉?
曹操曾经写出诸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来表达他对乱世的忧心和对民众苦难的悲悯,这不正说明他对于太平生活的一种渴望吗?
曹操戎马一生,纵横天下,不辞辛劳,为中国的统一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赤壁一战,孙权、刘备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联手抗击中央政府,依靠运气(东南方)和侥幸(曹操骄傲等原因)维持住了半壁江山。这是保小家舍大家,为一己之私而放弃万民幸福的一种做法,委实不可取。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在这样一个改朝换代已经毫无悬念的局面之下,曹操终其一生,虽三分天下有其二,却始终保留了他汉臣的名分,如此气魄,岂是奸臣二字所能涵盖的呢?
愚直之言,各位不要介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