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答案】:D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叫做突触前抑制。机制是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导致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特点是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叫做突触前抑制。机制是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导致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特点是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2024-07-19 广告
FLT3(Fms相关酪氨酸激酶3)是类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主要由细胞外配体结合域、跨膜区和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域组成。定位于血液细胞表面,尤其在造血干细胞和前体细胞中表达,通过结合其配体FL,激活多条信号传导通路,如PI3K/AKT、RAS...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AmBeed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