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和学习好的同学玩,家长怎么办?
孩子应该和学习好的同学玩!
那.....如果人家不和你孩子玩呢?咋办?
所以,这根本不是该不该的问题,当父母有该或者不该的想法时,传递出的其实是强烈的控制欲。
纵观我们成长的经历,父母控制欲越是强烈,越会事与愿违,求而不得简直就是必然。
不让去网吧就不去了?
不让玩手机就不玩了?
不让早恋就不谈了?
再一再二再三都失败了,凭啥同样的应对方式,在四就能成功呢?
如对孩子的玩伴都充满了高预期,那父母必然时刻焦虑,想控制无法控制的事,不担忧焦虑才怪。
心理学上这叫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啥活动都有一个最佳的水平,你想控制就会用力过猛,用力过猛就一定会事与愿违。
所以,我们何不换种角度?
我们认为的错误,也许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呢。
我的建议是分年龄:3-12岁筑基,12以上验收筑基效果。
12岁前暴露的问题,才是学习的机会
我娃今年6岁,也跟“坏”孩子玩,对此我制止也没用。
“坏”孩子8岁,3年级,住同栋9楼,没妈,他爸坐过10年牢,手上功夫了得,一言不合就是耳光响亮,电梯见过,院子见过,学校门口也见过。
这孩子是爷爷奶奶看大的,隔辈亲自是不用多说,孩子中近年比较流行奥特曼卡片,有次孩子在对面文具店偷拿,被抓了个现行。
他爷来了后,指着文具店女老板的鼻子说:“烂怂东西,娃们耍,值几个钱你说。”地头蛇惹不起,老板也没敢纠缠。
所以,这孩子基本符合坏孩子的标准:满口脏话,不好好上学,有过小偷行为,爷爷奶奶S级太上皇溺爱。
小区基本没孩子跟他玩,我亲眼见过几次别的孩子被他妈揪着耳朵拉回去。
家人也是极力反对,也曾要求过不许和他玩。
可后来我发现,这娃才6岁,都会阴奉阳违:嘴上说的好好的,可出门又去跟他玩。
因为,这类“坏”孩子,特别会投其所好:
比如这个奥特曼卡片,他问爷爷奶奶要钱,然后会把多余的分给别的孩子,其次他们家可以无限制的看电视,还可以玩他爷爷的手机。。。
后来,我明白了,孩子的世界其实与大人相同,愿意与谁一起玩,那么一定是这个孩子能给与他缺失的东西。
就拿这卡片,电视手机来说,是不是大多数家庭里禁止的?小孩子也有欲望的,鲧治水的堵,最终只能从别的渠道迸发。
这孩子我老婆以前大班带过,并没有现在这么“坏”,可当所有人都给他贴上了标签后,他就真的开始变坏了。
然后,我就开始疏导,在错中学,我让孩子开始把他邀请到家里来玩。
那段时间这孩子特别爱来,早上7点就敲门,饭都不吃,而我孩子还在睡觉,当孩子被吵醒,他自己就去告诉那小孩,晚点在玩,我还没刷牙洗脸呢。
然后,我就告诉自己孩子:去别人家里做客,也要挑合适的时间,打扰别人很不礼貌。
有次中午吃饭,从11点到3点,他爷,奶轮番叫了四次都没回去,一边苦苦哀求,一边对我说:“这孩子啊,吃饭把人能愁死。”
“那你给他说好啊,过了饭点就没有饭”我说。
他奶:“娃正长身体呢,还敢饿着”。
.......
你看这,无论啥时候都有饭吃,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大人像个奴婢一样团团转,那孩子怎么可能不享受呢?
通过这事我问孩子:你觉得他这样好吗?
孩子回答的很果断:不好,一点都不懂事。
然后,我告诉他:吃饭时间是固定的,过了那么就只能等下顿了,孩子自己选择不吃过1,2次,直到现在,饭点自己回来,不需要喊,不需要找。
还有就是说脏话,这点让我很气愤。
当他无意说出来时我不做特别反应,只是告诉他这样不好。
恰逢那段时间学校要求读弟子规,其中有这句:“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 ,切戒之”。
于是,我与老师联合Gank了一波,当在学校出现,被同学嘲笑,又被老师结实的教育了一番,然后就再也没说过。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始终认为:
3-12岁“犯错”一点都不可怕,这个年龄的孩子相比于说教,体验更加重要,通过“错”反而能把规则根植于他的内心。
父母教育孩子这段时间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问题,孔子有言“错,勿惮改”。
如果这个阶段没爆发,而是表面平静,那么青春期就是火山爆发,这时期极端的孩子都是青少年时期的滞后反应。
最后,当他心中有一条是非对错的线后,或者兴趣转移,自然就不和这孩子玩了。
12岁后验收成果,父母做孩子后盾
如果12岁以前,父母通过言传身教,通过错误学,那这时孩子心中就有了基本的是非观。
如果这时父母已经帮他建立了“梦想”,那么他最差也不会违法犯罪。
话又说回来,初中一般开始离家上学,外加青春期BUFF加持,父母更加鞭长莫及,根据禁果效应,你越是不让他跟谁玩,他更有可能越跟谁玩。
这时你觉得别人孩子差,又怎知不是类聚呢?
所以,我想提醒的是另一点:给孩子留有沟通的窗口。
小学班长,初中免试进入了一所比较好的中学,爸爸妈妈也比较忙,平常很少与孩子沟通。
初一,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爸妈劈头盖脸就是臭骂;
初二,开始吸烟,欺负别的同学,从此荒废学业。
初三,转学,彻底沉迷网吧,成了标准社会青年。
后来才知道,这孩子因为本身学校远,所以老是被班上当地的孩子欺负,因此根本没法专心。
告诉妈妈,结果是标准回答:“一个巴掌拍不响,人家为啥不欺负别人?少一天给我惹事”
告诉老师,拳脚是没有了,可各种威胁从未断绝,连妈妈每天给的饭钱都成了保护费。
后来,打不过的于是就加入他们,从此堕落。
记着李玫瑾教授在哪期讲座说过:很多孩子之所以与不良少年接触,是为了安全感。
看到没,跟小时候一样,爱和谁玩,其实是在获取他缺少的东西。
这份缺少,不正是我们父母应该探寻的吗?
安全感本就是基本需求,很多我们大人觉得那不是事,可对10来岁的孩子而言,那就是黑云压城,暗无天日。
所以,当孩子超过12岁,除了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外,一定要留给孩子沟通的窗口。
和不和学习差的孩子玩,那都是小事,父母能否让孩子有安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