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目的包括()
科学教育的目的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
科学教育的内涵
它的内涵与“科学”内涵的理解紧密相关。从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这一变化。19世纪中叶,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突出了科学知识的价值,第一个系统阐述了其科学教育思想,同时,著名科学家赫胥黎也尖锐地批评传统的古典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教育。从这一时期看,科学教育主要强调“知识系统”和“生产力因素”内涵。
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实践和对科学本质的逐渐认识而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反省与进步的过程。这种反思与进步表现在很多方面。
科学教育的目标
首先,人们最初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社会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整个社会崇尚科学知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成为近现代科学教育的旗帜。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出了“科学技术是柄双刃剑”,到现在开始重新思考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基于尊重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
其次,表现在从只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物质文明的手段,神化科学,造成信仰危机、拜金主义,到批判科学主义,挖掘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再到提倡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发展过程。
再次,表现在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科学教育,到科学为大众的教育,再到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的发展趋势。
最后,表现在科学文化领域,从近现代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霸权,到后现代主义对近现代科学的批判,再到多元科学文化教育的理念。
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作为本体目标和外在目标的相互关系和相对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不同的状态,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就在人与社会取向之间震荡,大部分时候,两个目标是统一的,处于均衡水平,且往往共同出现在国家教育文件上。
但也有一些时候,其中的一个目标会特别凸现出来。譬如,当代“科学素养”无疑是科学教育的主旋律,特别在中国,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标中过多强调社会目标,而对学生发展目标重视不够,另一个原因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偏低。
强调科学素养是对的,但我们也不能忽略科学教育的社会功能,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正是在“科教兴国”的国策下才扬鞭策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