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才能治好忧虑症
4个回答
2007-01-21
展开全部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障碍,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它表示一种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怖不安心情,它并非由实际的威胁和危险引起,或其紧张情绪与惊恐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符。临床上将其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二个类型。
焦虑症属中医情志病范畴,其临床表现与“惊悸怔忡”“百合病”等相类似。如《内经》有“恐人将铺之”和“心思虑”的描述,《金匮要略》则有“百合病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时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的记载。本病多因情志失调,久病或素体虚弱,导致心脾肺胆亏损,痰热淤血内阻而为病。其中以肝气郁结,气血亏虚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发病率
本症并不少见,据国外报道其患病率为千分之2-4.7,占全部精神病患者的千分之6-27.我国1982年12地区的精神疾病流调发现在15-59岁的人群中,本病患病率为千分之1.48,占全部神经症患者的6.7%,居第四位。本症多发于青壮年(16-40岁),女性多于男性,城乡患病率相仿。
2、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人心理素质有关。同时,在外界精神刺激下,机体内分泌代谢萎乱也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遗传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
(1)遗传因素:
多年来的研究证明,焦虑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至少有一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引起焦虑直接原因是社会或环境因素,但其潜在的原因是遗传;惊恐障碍与广泛性焦虑具有不同的遗传病因学背景。
(2)生化及内分泌因素:
本症患者血中乳酸盐含量增高,而血中乳酸盐含量可能与焦虑发作有关,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同时患者肾上腺素能系统、多巴胺、5-HT及R氨基丁酸4种神经递质系统在脑的不同部位存在着不同水平相互作用,这种复杂的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作用,借助于第二信使在亚细胞水平加以整合,在脑和身体的各部位引起不同的变化,形成广泛性焦虑的各种临床表现在对有关受体研究中也发现,惊恐发作出现心悸、颤抖、多汗等症状均为肾上腺素受体大量兴奋的征象,而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有减轻惊恐发作与焦虑的作用。
3、临床表现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发作,本病的两个类型起病形式截然不同,广泛性焦虑为缓慢起病,病程常迁延数年之久;惊恐发作起病突然,呈间歇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保持正常。下面把他们的临床表现分别介绍如下:
(1)广泛性焦虑
焦虑和烦恼
以经常的持续的无确定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某些问题过分担心和烦恼为特征患者经常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担忧。如担心子女出车祸自身或亲友发生以外等,称之为担心期待。这是广泛焦虑症的核心症状。如果患者不能明确认识到他所担心的内容和对象,只是处于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的强烈焦虑体验,成为自由浮动性焦虑。总之,本症患者终日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坐立不安,致使注意力不易集中,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严重干扰其工作和学习,它的症状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不安:系指病人焦虑时坐立不安,来回踱步、甚至搓手顿足或感叹不已。可伴有眼、面肌、手指颤抖及肌肉紧张、疼痛等。
2、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悸、气促、头晕或头痛、多汗、面色发红或苍白、口干、胃不适恶心、腹泻、尿频等症。
3、过分警惕:表现为惶惶不安、易受惊吓、对外界轻度刺激出现惊跳反应,入睡困难、易惊醒、易激惹。
惊恐发作
又称惊恐障碍,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伴惊恐或失去自控感及严重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等为基本特征
1、惊恐发作:
其主要表现是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不明原因的突然出现惊恐感,好象自己马上就要死亡或丧失理智。同时伴有严重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胸闷、胸疼、气促、呼吸困难、喉头阻塞、好似心脏要跳出,并有即将频死感为此病人常常十分紧张、发出惊叫、呼救、向室外奔跑。有时可能出现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震颤、步态不稳及运动不安等症。这种发作一般持续5-20分钟,鲜有超过1小时者,多自行缓解。发作后自觉一切如常,但不久又可突然再次发作。
2、预期性焦虑:
由于病人发作时觉得极端痛苦,故患者发作间期反复担心再次发作而忧心忡忡,亦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3、求助与回避行为:
由于惊恐发作时的惊恐感,患者在发作间期,有半数以上的人因害怕发作时得不到他人的帮助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独自外出,不愿到热闹场所。
(4)诊断与分型
焦虑性神经症临床上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类型,他们的诊断标准如下:
1、惊恐障碍诊断标准:
惊恐障碍以惊恐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类型。惊恐发作,作为继发症状,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怖性神经症、抑郁症等。惊恐障碍应与某些躯体性疾病鉴别,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内分泌失调。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2、一个月内至少有三次惊恐发作,或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次发作的焦虑而持续一个月。
3、惊恐发作符合以下四项:
(1)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发作无明显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2)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外,无其他任何症状。
(3)发作表现为强烈的恐惧,伴有显著植物神经症状,还往往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频死恐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来得突然,10分钟内达高峰,一般不超过一小时,发作时意识清醒,事后能回忆发作经过。
4、排除恐怖性神经症、抑郁症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2、广泛焦虑症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2、持续的焦虑症状为原发和主要临床相。焦虑症状的表现符合下列两项。
(1)经常或持续无明确对象的和固定内容的恐惧和提心吊胆。
(2)伴植物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3、排除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
*鉴别诊断
1、广泛性焦虑症常同时合并其他焦虑性障碍或情感性障碍,如合并有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等。此时两个诊断可以并列。
2、焦虑症状可见多种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各类神经症等,但焦虑症状并非上述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资鉴别。
3、有些躯体性疾病如甲亢、使用兴奋药物过量及苯二氮类的用药反应等,亦可出现焦虑症状,应注意鉴别。
*中医药治疗要点
1、辨证论治
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亏损,或为痰热淤血扰心。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脾、肺、肾、胆等脏腑。因本病以虚症为主,实证较少,故治疗一般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虚证以益气、养血、滋阴为主,并可酌加宁心安神之品;实证则以清热化痰,宁心镇惊为主。
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五型论治。
1、心虚胆怯
主证:心虚胆怯,善惊易恐,精神恍惚,情绪不宁,坐卧不安,少寐多梦,多疑善虑,苔薄白或正常,脉动数或虚弦。
辨证分析:本证因素体心胆气虚,复遇惊恐,或遇险临危所致。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心不藏神,故善惊易恐,精神恍惚,情绪不宁,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胆虚决断失职,故胆怯多疑善虑。脉动数或虚弦为心胆虚怯,气血逆乱之象。以心悸胆怯,善惊易恐,情绪不安,少寐多梦,多疑善虑为辨证要点。
2、心脾血虚
主证:心悸头晕,善恐多惧,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思虑劳倦过度,暗耗气血所致。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虚而不荣面部故面色无华,心血虚,不能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多梦,善恐多惧,心血亏损,不能上营于脑,故见头晕;脾气虚则身倦乏力,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均为心血脾气亏损之象,以心悸头晕,善恐多惧,面色无华,身倦乏力为辨证要点。
3、阴虚内热
主证: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口苦尿赤,多疑。
辨证分析:本证因热病之后,阴血未复,余热未尽,消烁津液。或因平素思虑伤心,情志不遂,郁结化火,耗伤津液,而使心血、肺阴两伤,阴虚内热所致。因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肺阴血亏损,病气游走百脉,百脉不合,故见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等精神恍惚之症。心阴血虚,神失所养,则多疑惊悸,少寐多梦。口苦尿赤,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以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得行,口苦尿赤,多疑惊悸为辨证要点。
4、痰热扰心
主证:心烦意乱,夜寐易惊,性急多言,头昏头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本证因素体痰盛,痰郁化火;或暴怒伤肝,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热上扰心神被扰,故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夜寐易惊;肝火夹痰,上扰神明,则性急多言,头昏头痛;火盛津伤则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痰热内盛之象,以心烦意乱,易惊性急,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5、痰血内阻
主证: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或夜不能睡,多疑烦躁,胸闷不舒,时有头痛,心痛如刺。舌质暗,或有淤斑,或舌面有淤点,唇紫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辨证分析:本证因七情过激,气机受阻,进而导致血行不畅,痰血内停所致,心血淤阻,神明无主,心神不宁,故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夜不能睡,多疑烦躁。心血痹阻,气机不畅,故胸闷不舒,时有心痛如刺。痰血迷蒙轻窍,故头痛。舌质红,边有淤斑,舌面有淤点,唇紫暗,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均为淤血内阻之象。以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多疑烦躁,舌质红,边有淤斑为辨证要点。
参考资料:国际精神网 http://www.gjjsw.com/
焦虑症属中医情志病范畴,其临床表现与“惊悸怔忡”“百合病”等相类似。如《内经》有“恐人将铺之”和“心思虑”的描述,《金匮要略》则有“百合病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时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的记载。本病多因情志失调,久病或素体虚弱,导致心脾肺胆亏损,痰热淤血内阻而为病。其中以肝气郁结,气血亏虚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发病率
本症并不少见,据国外报道其患病率为千分之2-4.7,占全部精神病患者的千分之6-27.我国1982年12地区的精神疾病流调发现在15-59岁的人群中,本病患病率为千分之1.48,占全部神经症患者的6.7%,居第四位。本症多发于青壮年(16-40岁),女性多于男性,城乡患病率相仿。
2、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人心理素质有关。同时,在外界精神刺激下,机体内分泌代谢萎乱也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遗传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
(1)遗传因素:
多年来的研究证明,焦虑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至少有一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引起焦虑直接原因是社会或环境因素,但其潜在的原因是遗传;惊恐障碍与广泛性焦虑具有不同的遗传病因学背景。
(2)生化及内分泌因素:
本症患者血中乳酸盐含量增高,而血中乳酸盐含量可能与焦虑发作有关,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同时患者肾上腺素能系统、多巴胺、5-HT及R氨基丁酸4种神经递质系统在脑的不同部位存在着不同水平相互作用,这种复杂的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作用,借助于第二信使在亚细胞水平加以整合,在脑和身体的各部位引起不同的变化,形成广泛性焦虑的各种临床表现在对有关受体研究中也发现,惊恐发作出现心悸、颤抖、多汗等症状均为肾上腺素受体大量兴奋的征象,而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有减轻惊恐发作与焦虑的作用。
3、临床表现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发作,本病的两个类型起病形式截然不同,广泛性焦虑为缓慢起病,病程常迁延数年之久;惊恐发作起病突然,呈间歇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保持正常。下面把他们的临床表现分别介绍如下:
(1)广泛性焦虑
焦虑和烦恼
以经常的持续的无确定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某些问题过分担心和烦恼为特征患者经常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担忧。如担心子女出车祸自身或亲友发生以外等,称之为担心期待。这是广泛焦虑症的核心症状。如果患者不能明确认识到他所担心的内容和对象,只是处于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的强烈焦虑体验,成为自由浮动性焦虑。总之,本症患者终日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坐立不安,致使注意力不易集中,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严重干扰其工作和学习,它的症状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不安:系指病人焦虑时坐立不安,来回踱步、甚至搓手顿足或感叹不已。可伴有眼、面肌、手指颤抖及肌肉紧张、疼痛等。
2、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悸、气促、头晕或头痛、多汗、面色发红或苍白、口干、胃不适恶心、腹泻、尿频等症。
3、过分警惕:表现为惶惶不安、易受惊吓、对外界轻度刺激出现惊跳反应,入睡困难、易惊醒、易激惹。
惊恐发作
又称惊恐障碍,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伴惊恐或失去自控感及严重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等为基本特征
1、惊恐发作:
其主要表现是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不明原因的突然出现惊恐感,好象自己马上就要死亡或丧失理智。同时伴有严重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胸闷、胸疼、气促、呼吸困难、喉头阻塞、好似心脏要跳出,并有即将频死感为此病人常常十分紧张、发出惊叫、呼救、向室外奔跑。有时可能出现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震颤、步态不稳及运动不安等症。这种发作一般持续5-20分钟,鲜有超过1小时者,多自行缓解。发作后自觉一切如常,但不久又可突然再次发作。
2、预期性焦虑:
由于病人发作时觉得极端痛苦,故患者发作间期反复担心再次发作而忧心忡忡,亦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3、求助与回避行为:
由于惊恐发作时的惊恐感,患者在发作间期,有半数以上的人因害怕发作时得不到他人的帮助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独自外出,不愿到热闹场所。
(4)诊断与分型
焦虑性神经症临床上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类型,他们的诊断标准如下:
1、惊恐障碍诊断标准:
惊恐障碍以惊恐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类型。惊恐发作,作为继发症状,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怖性神经症、抑郁症等。惊恐障碍应与某些躯体性疾病鉴别,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内分泌失调。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2、一个月内至少有三次惊恐发作,或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次发作的焦虑而持续一个月。
3、惊恐发作符合以下四项:
(1)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发作无明显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2)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外,无其他任何症状。
(3)发作表现为强烈的恐惧,伴有显著植物神经症状,还往往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频死恐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来得突然,10分钟内达高峰,一般不超过一小时,发作时意识清醒,事后能回忆发作经过。
4、排除恐怖性神经症、抑郁症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2、广泛焦虑症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2、持续的焦虑症状为原发和主要临床相。焦虑症状的表现符合下列两项。
(1)经常或持续无明确对象的和固定内容的恐惧和提心吊胆。
(2)伴植物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3、排除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
*鉴别诊断
1、广泛性焦虑症常同时合并其他焦虑性障碍或情感性障碍,如合并有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等。此时两个诊断可以并列。
2、焦虑症状可见多种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各类神经症等,但焦虑症状并非上述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资鉴别。
3、有些躯体性疾病如甲亢、使用兴奋药物过量及苯二氮类的用药反应等,亦可出现焦虑症状,应注意鉴别。
*中医药治疗要点
1、辨证论治
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亏损,或为痰热淤血扰心。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脾、肺、肾、胆等脏腑。因本病以虚症为主,实证较少,故治疗一般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虚证以益气、养血、滋阴为主,并可酌加宁心安神之品;实证则以清热化痰,宁心镇惊为主。
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五型论治。
1、心虚胆怯
主证:心虚胆怯,善惊易恐,精神恍惚,情绪不宁,坐卧不安,少寐多梦,多疑善虑,苔薄白或正常,脉动数或虚弦。
辨证分析:本证因素体心胆气虚,复遇惊恐,或遇险临危所致。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心不藏神,故善惊易恐,精神恍惚,情绪不宁,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胆虚决断失职,故胆怯多疑善虑。脉动数或虚弦为心胆虚怯,气血逆乱之象。以心悸胆怯,善惊易恐,情绪不安,少寐多梦,多疑善虑为辨证要点。
2、心脾血虚
主证:心悸头晕,善恐多惧,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思虑劳倦过度,暗耗气血所致。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虚而不荣面部故面色无华,心血虚,不能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多梦,善恐多惧,心血亏损,不能上营于脑,故见头晕;脾气虚则身倦乏力,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均为心血脾气亏损之象,以心悸头晕,善恐多惧,面色无华,身倦乏力为辨证要点。
3、阴虚内热
主证: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口苦尿赤,多疑。
辨证分析:本证因热病之后,阴血未复,余热未尽,消烁津液。或因平素思虑伤心,情志不遂,郁结化火,耗伤津液,而使心血、肺阴两伤,阴虚内热所致。因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肺阴血亏损,病气游走百脉,百脉不合,故见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等精神恍惚之症。心阴血虚,神失所养,则多疑惊悸,少寐多梦。口苦尿赤,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以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得行,口苦尿赤,多疑惊悸为辨证要点。
4、痰热扰心
主证:心烦意乱,夜寐易惊,性急多言,头昏头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本证因素体痰盛,痰郁化火;或暴怒伤肝,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热上扰心神被扰,故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夜寐易惊;肝火夹痰,上扰神明,则性急多言,头昏头痛;火盛津伤则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痰热内盛之象,以心烦意乱,易惊性急,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5、痰血内阻
主证: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或夜不能睡,多疑烦躁,胸闷不舒,时有头痛,心痛如刺。舌质暗,或有淤斑,或舌面有淤点,唇紫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辨证分析:本证因七情过激,气机受阻,进而导致血行不畅,痰血内停所致,心血淤阻,神明无主,心神不宁,故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夜不能睡,多疑烦躁。心血痹阻,气机不畅,故胸闷不舒,时有心痛如刺。痰血迷蒙轻窍,故头痛。舌质红,边有淤斑,舌面有淤点,唇紫暗,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均为淤血内阻之象。以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多疑烦躁,舌质红,边有淤斑为辨证要点。
参考资料:国际精神网 http://www.gjjsw.com/
展开全部
忧郁症,也被称为「心的感冒」,近年来,在高压力社会中,几乎已成为最流行的精神文明病,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与癌症并列为下个世纪,最需要卫教预防,也最盛行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等的研究表明,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患有忧郁症,其中因为忧郁症所带来的身体疾病,甚至自我毁灭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忧郁症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情绪和思想的疾病。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对事情的看法。忧郁症不同于暂时性的心情沮丧,如没有有效治疗,症状会持续数周、数月,乃至数年之久,其症状包括:
(1) 感到悲伤和空虚。
(2) 对各种活动提不起劲或兴趣。
(3) 感觉没有价值或有罪恶感。
(4) 没有食欲,体重减轻。
(5) 失眠或嗜睡。
(6) 容易疲劳。
(7) 无法集中注意力。
(8) 有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忧郁症病例并不一定同时符合上述的所有症状。
成因:
造成忧郁症的原因很多,如失去挚爱或遭受失败等;但是在很多病例中,大脑显像技术指出,忧郁症患者负责情绪、思考、睡眠、食欲和行为调节的中枢神经回路无法正常运作,而必要的神经传送素(沟通神经细胞的化学元素)亦失去平衡。一般认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均扮演着导致忧郁症的关键角色。研究指出,这两种化学元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容易感到忧郁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引起的,与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如,失去挚爱或生活状态的重大改变)相互影响,心脏病、中风或癌症等疾病也可能引发忧郁症的症状。
忧郁症并不专属任何特定人群,并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不管是什么地区、国家或民族,都可能会有精神及行为失常的人。精神失常亦有可能出现在生命周期的任何时侯,不管男女,贫富,乡村或城市,都有可能发生。关于精神失常易出现在工业化国家或富有的人中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有些说法关于,在现代化步伐落后的农村生活中不易产生精神失常也是不正确的。
世界上大约有四亿万人有过精神或神经失常的问题,而之中就有约一亿两千一百万人患有忧郁症的问题,这些失常类疾病被列为了世界十大残疾病的第五名,造成了个人、家庭和政府莫大的社会经济压力。到2020年时,如果目前人口统计数字和流行病发病趋势顺势发展,忧郁症的比例将会在总体疾病中增至5.7%,跃居成为造成DALYs(burden of disease in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失能校正生命人年数)中的第二位,仅次于贫血症,在发达地区将会跃居首位。
诊断:
治疗忧郁症的第一步就是做全身健康检查。全身健康检查应包括查看个人和家族成员的病史,以及完整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检查,以确定语言和思维模式有没有受到影响。 忧郁症是难以诊断出的疾病。患有忧郁症的人多半很少求助于医生,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忧郁症是一种个人缺点,而患者也认为随时间流逝,忧郁症的症状便会消失,或者他们无助得无法向他人求助。甚至当他们求助于医生时,也常常无法被诊断出患有忧郁症。因此,只有少数忧郁症患者能得到适当的治疗。忧郁症是真正的疾病,并不是个性软弱,也不会自己消逝。辨别忧郁症非常重要,同时也要鼓励患者寻求治疗。
负面影响:
忧郁症的不利影响,不仅发生在患者身上,也会波及患者的家属和朋友。严重的可能会让受害者无法过正常生活,对工作、学习、饮食和睡眠造成障碍,无法享受任何一种快乐的活动。的确,忧郁症会让人感觉提不起劲,根据记录有将近12%的患者有无力感。另一方面,忧郁症也会加重个人、家庭或整个社区的经济负担,部分经济负担是明显的,可以被计算出来,然而有些则无法估算。可被估算出来的经济负担包括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需求、失业、生产力的降低、对家人及照护者的影响、不同程度的犯罪和公共安全隐患及轻生的负面影响。
忧郁症与其它疾病的关联:
除了一些生理疾病,如:中风、癌症等,会造成忧虑症外,也有一些心理疾病会并发忧郁症,如:一般性忧虑症(GA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早期诊治患者有无其它病症,对于整体健康状况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治疗:
治疗目的是缓解忧郁症症状,有效治疗减缓症状持续六个月以上,并恢复到原有的正常生活功能。依据治疗成效病症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的可能也只是部分症状上的减轻而已。
忧郁症患者会因为病情轻重而有相当大程度的差异和治疗效果的不同,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采用抗忧郁剂药物治疗、精神疗法或综合治疗,都会有不同的效果。
抗忧郁剂
抗忧郁剂是可以凭处方签购买的舒缓忧郁症症状的药物。研究人员估计约有50%~60%的忧郁症患者可以透过药物治疗获得控制和缓解。
非药物疗法
精神/心理疗法或“谈话”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个人疗法、精神分析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都常被用来治疗忧郁症。电气痉挛治疗(ECT)和近来开发出来的另一种ECT替代方式的跨颅磁头刺激(TMS,一种脑外无创伤性的磁性刺激),都可以提供给严重患者作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忧郁症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情绪和思想的疾病。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对事情的看法。忧郁症不同于暂时性的心情沮丧,如没有有效治疗,症状会持续数周、数月,乃至数年之久,其症状包括:
(1) 感到悲伤和空虚。
(2) 对各种活动提不起劲或兴趣。
(3) 感觉没有价值或有罪恶感。
(4) 没有食欲,体重减轻。
(5) 失眠或嗜睡。
(6) 容易疲劳。
(7) 无法集中注意力。
(8) 有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忧郁症病例并不一定同时符合上述的所有症状。
成因:
造成忧郁症的原因很多,如失去挚爱或遭受失败等;但是在很多病例中,大脑显像技术指出,忧郁症患者负责情绪、思考、睡眠、食欲和行为调节的中枢神经回路无法正常运作,而必要的神经传送素(沟通神经细胞的化学元素)亦失去平衡。一般认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均扮演着导致忧郁症的关键角色。研究指出,这两种化学元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容易感到忧郁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引起的,与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如,失去挚爱或生活状态的重大改变)相互影响,心脏病、中风或癌症等疾病也可能引发忧郁症的症状。
忧郁症并不专属任何特定人群,并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不管是什么地区、国家或民族,都可能会有精神及行为失常的人。精神失常亦有可能出现在生命周期的任何时侯,不管男女,贫富,乡村或城市,都有可能发生。关于精神失常易出现在工业化国家或富有的人中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有些说法关于,在现代化步伐落后的农村生活中不易产生精神失常也是不正确的。
世界上大约有四亿万人有过精神或神经失常的问题,而之中就有约一亿两千一百万人患有忧郁症的问题,这些失常类疾病被列为了世界十大残疾病的第五名,造成了个人、家庭和政府莫大的社会经济压力。到2020年时,如果目前人口统计数字和流行病发病趋势顺势发展,忧郁症的比例将会在总体疾病中增至5.7%,跃居成为造成DALYs(burden of disease in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失能校正生命人年数)中的第二位,仅次于贫血症,在发达地区将会跃居首位。
诊断:
治疗忧郁症的第一步就是做全身健康检查。全身健康检查应包括查看个人和家族成员的病史,以及完整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检查,以确定语言和思维模式有没有受到影响。 忧郁症是难以诊断出的疾病。患有忧郁症的人多半很少求助于医生,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忧郁症是一种个人缺点,而患者也认为随时间流逝,忧郁症的症状便会消失,或者他们无助得无法向他人求助。甚至当他们求助于医生时,也常常无法被诊断出患有忧郁症。因此,只有少数忧郁症患者能得到适当的治疗。忧郁症是真正的疾病,并不是个性软弱,也不会自己消逝。辨别忧郁症非常重要,同时也要鼓励患者寻求治疗。
负面影响:
忧郁症的不利影响,不仅发生在患者身上,也会波及患者的家属和朋友。严重的可能会让受害者无法过正常生活,对工作、学习、饮食和睡眠造成障碍,无法享受任何一种快乐的活动。的确,忧郁症会让人感觉提不起劲,根据记录有将近12%的患者有无力感。另一方面,忧郁症也会加重个人、家庭或整个社区的经济负担,部分经济负担是明显的,可以被计算出来,然而有些则无法估算。可被估算出来的经济负担包括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需求、失业、生产力的降低、对家人及照护者的影响、不同程度的犯罪和公共安全隐患及轻生的负面影响。
忧郁症与其它疾病的关联:
除了一些生理疾病,如:中风、癌症等,会造成忧虑症外,也有一些心理疾病会并发忧郁症,如:一般性忧虑症(GA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早期诊治患者有无其它病症,对于整体健康状况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治疗:
治疗目的是缓解忧郁症症状,有效治疗减缓症状持续六个月以上,并恢复到原有的正常生活功能。依据治疗成效病症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的可能也只是部分症状上的减轻而已。
忧郁症患者会因为病情轻重而有相当大程度的差异和治疗效果的不同,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采用抗忧郁剂药物治疗、精神疗法或综合治疗,都会有不同的效果。
抗忧郁剂
抗忧郁剂是可以凭处方签购买的舒缓忧郁症症状的药物。研究人员估计约有50%~60%的忧郁症患者可以透过药物治疗获得控制和缓解。
非药物疗法
精神/心理疗法或“谈话”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个人疗法、精神分析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都常被用来治疗忧郁症。电气痉挛治疗(ECT)和近来开发出来的另一种ECT替代方式的跨颅磁头刺激(TMS,一种脑外无创伤性的磁性刺激),都可以提供给严重患者作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可以问一句吗?你忧虑什么呢?身体?工作?还是人生?如果只是忧虑一个方面,那说明可能只是烦心,如果忧虑人生了,可能你有抑郁的症状.
跟你讲一个很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一个人晚上睡觉前老是想去看门有没有锁,看了一次后上床,忍不住又去看第二次第三次,...你说他该怎么办?
答案很难,因为没有人可以帮他,答案又很简单,只要他接受就好了.什么是接受呢?就是不要认为这是个问题.心理就是这样,你越想改变,它越要排斥,你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你只要接受了,慢慢地就没有压力了,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去看开门呢?我可以跳着去看,跑着去看,爬着去看,我还可以盯着它看10分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你接受就行了.没有人为难你,只是你在为难自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身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没有什么事,自己老是去计较,于是就真有什么事了.忧虑不需要去治疗,你接受就好了,你时时忧虑,说明你对生活有要求,只是生活暂时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于是很烦心,为什么不可以忧虑呢? 你要接受你的心理并感受它对你情绪的影响,没有什么不好的,关键是你要接受,不能老想着去改变,你接受了就发现其实那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跟你讲一个很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一个人晚上睡觉前老是想去看门有没有锁,看了一次后上床,忍不住又去看第二次第三次,...你说他该怎么办?
答案很难,因为没有人可以帮他,答案又很简单,只要他接受就好了.什么是接受呢?就是不要认为这是个问题.心理就是这样,你越想改变,它越要排斥,你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你只要接受了,慢慢地就没有压力了,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去看开门呢?我可以跳着去看,跑着去看,爬着去看,我还可以盯着它看10分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你接受就行了.没有人为难你,只是你在为难自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身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没有什么事,自己老是去计较,于是就真有什么事了.忧虑不需要去治疗,你接受就好了,你时时忧虑,说明你对生活有要求,只是生活暂时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于是很烦心,为什么不可以忧虑呢? 你要接受你的心理并感受它对你情绪的影响,没有什么不好的,关键是你要接受,不能老想着去改变,你接受了就发现其实那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医学上有一种叫心理暗示疗法,对精神病都采用药物和心理双重治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