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习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非浅。于丹对《论语》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先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我觉得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心灵之道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三、处世之道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应具有的境界。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标准。可能我们无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生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度过。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需要这种“苛责”。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我觉得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心灵之道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三、处世之道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应具有的境界。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标准。可能我们无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生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度过。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需要这种“苛责”。
展开全部
诵论语,学做人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著作,是影响二十一世纪青少年一言一行的好“老师”。孔子一直被世人尊为“孔圣人”,我敬佩他的所作所为,我们学校也一直开展“《论语》诵读活动”,所以我经常读《论语》,对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有所了解,在论语里,让我受益匪浅的一句话便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向别人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缺点,如果有,要改正!
是啊!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想让自己更加完美就要多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那些能发现自己的缺点还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的人,往往会有大的成就;而那些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的人,上苍是不会关心他、怜悯他的!
我有一个从小的玩伴,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她的家境也不错,但她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总是觉得别人不如她,很会讽刺挖苦人,有时连我也不放过,我们都对她抱有很深的成见。因为经常和她在一起玩,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她的影响,有一段时间我也染上了这个让人讨厌的“毛病”——骄傲!
在那段时间里,我接二连三地获得了不少荣誉,如“优秀主持人”啦,“背诗大王”啦……得到老师不少表扬,这些荣誉,在我的心中有着足够的分量,使我也有了高人一等的感觉,在家里有时对弟弟哥哥吆三喝四。不几日,妈妈便发现了我的反常举动,于是妈妈找到我,问了我一连串的问题:“最近你在家里呵斥弟弟,支使哥哥,你没感觉已经伤害到他们了吗?”“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这样做对吗?”“如果你周围有和你一样的人你会怎样看他?”我听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感觉脸上火辣辣的,难受极了。这时我又一下想到了我的玩伴,我怎么变得和她一样了呢?哥哥和弟弟一定也很讨厌我了!我该怎么办呢?妈妈见我不说话,可能明白了我的困窘与羞愧,最后妈妈说:做人可以默默无闻,但不可以对别人低声下气;做人可以享受荣誉,但不可以颐指气使!然后妈妈让我去玩,我却跑进了自己的房间,扑倒在床上……后来,我的行为收敛了很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与一个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学习他的优点,但是对他的缺点,我们决不能耳濡目染,一定要经常反省自己,让自己更优秀!用孔圣人的话说,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著作,是影响二十一世纪青少年一言一行的好“老师”。孔子一直被世人尊为“孔圣人”,我敬佩他的所作所为,我们学校也一直开展“《论语》诵读活动”,所以我经常读《论语》,对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有所了解,在论语里,让我受益匪浅的一句话便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向别人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缺点,如果有,要改正!
是啊!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想让自己更加完美就要多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那些能发现自己的缺点还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的人,往往会有大的成就;而那些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的人,上苍是不会关心他、怜悯他的!
我有一个从小的玩伴,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她的家境也不错,但她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总是觉得别人不如她,很会讽刺挖苦人,有时连我也不放过,我们都对她抱有很深的成见。因为经常和她在一起玩,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她的影响,有一段时间我也染上了这个让人讨厌的“毛病”——骄傲!
在那段时间里,我接二连三地获得了不少荣誉,如“优秀主持人”啦,“背诗大王”啦……得到老师不少表扬,这些荣誉,在我的心中有着足够的分量,使我也有了高人一等的感觉,在家里有时对弟弟哥哥吆三喝四。不几日,妈妈便发现了我的反常举动,于是妈妈找到我,问了我一连串的问题:“最近你在家里呵斥弟弟,支使哥哥,你没感觉已经伤害到他们了吗?”“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这样做对吗?”“如果你周围有和你一样的人你会怎样看他?”我听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感觉脸上火辣辣的,难受极了。这时我又一下想到了我的玩伴,我怎么变得和她一样了呢?哥哥和弟弟一定也很讨厌我了!我该怎么办呢?妈妈见我不说话,可能明白了我的困窘与羞愧,最后妈妈说:做人可以默默无闻,但不可以对别人低声下气;做人可以享受荣誉,但不可以颐指气使!然后妈妈让我去玩,我却跑进了自己的房间,扑倒在床上……后来,我的行为收敛了很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与一个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学习他的优点,但是对他的缺点,我们决不能耳濡目染,一定要经常反省自己,让自己更优秀!用孔圣人的话说,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fe2ad0100h0tu.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呵呵,自己思考一下吧。
呵呵,自己思考一下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0-01
展开全部
朋友,看一下于丹的《论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