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联的由来?
7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2
展开全部
春联的由来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为什麼呢?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相传古代有一凶暴甚於鬼的人叫后羿,被桃枝打死,人们就相信在门楣上悬挂桃枝可以驱鬼;後来又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後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後,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从早期的避邪求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春联一直是社会的缩影与人文现象的表徵,是创作者与所有人的心理投射与职业生活的显象。因此,浏览一地的春联,就是了解民情的捷径。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为什麼呢?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相传古代有一凶暴甚於鬼的人叫后羿,被桃枝打死,人们就相信在门楣上悬挂桃枝可以驱鬼;後来又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後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後,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从早期的避邪求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春联一直是社会的缩影与人文现象的表徵,是创作者与所有人的心理投射与职业生活的显象。因此,浏览一地的春联,就是了解民情的捷径。
2014-03-09
展开全部
春联的由来
春联又叫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与书法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西蜀主盂昶题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春联还是叫“桃符”。王安石《元旦》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有的联语已题在楹上了。
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后,下令,元旦之日,各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元旦这一天他还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为乐趣。并且趁兴亲笔题联,一赐大官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一赐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才在广大农村和城镇普通盛行起来。起初春联只限于官府门第,后来文人学士群起仿效,并逐渐流传到民间,贴春联便成为我国人民一种风俗习惯了。开始仅在过新年家门上张贴,以后就发展到:官场礼仪、相互祝贺、庙宇寺院、供奉祭祀、新婚志禧、吊丧挽幛、迁乔移居、生日祝寿、新业开张等等,运用十分广泛。
唐伯虎写对联
据《笑笑录》记载:某日,一个商人请唐伯虎写对联。伯虎提笔写道:“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商人见了对联,很不满意,认为夸张得不够。伯虎愠怒,就再写道:“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这回商人可高兴了,拿了对联,连连叩谢而别。
韩愈写春联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每逢除夕,他亲手写春联,但一贴在门上,就被人揭去,因为他写的春联气势不凡、笔力雄健。又一年除夕,韩愈在春联上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字贴出,来偷春联的无不缩颈吐舌,败兴而归。可是到了寅时,韩愈却把对联缀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人们见了无不拍手叫绝,只有这年他的春联是保留到了新年。
苏东坡巧对对联
有一次苏东坡与人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船行困难耽误了时间,应考迟到了,门卫不让进。后来,门卫就以对联来探究其才。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来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听后,思考了片刻,就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六七五个考场,四返三住到二门,一定要进。”门卫听后,个个赞不绝口,就让他们进考。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书信
历史上流传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用对联表达爱情的故事。
上联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下联对: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对联大意如下:
一刻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无心抚弹,八行书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怀念,万般无奈叫丫环。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栏,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三伏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端阳想起有情白娘偏遇无情小许官,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来世你称女来,我称男。
王羲之写春联
每到过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对联每每让人揭去,一年初夕,他先只贴了对联的上关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联果然没有人偷。大年初一,出现在他家门边的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袁世凯死后,有人送挽联
袁世凯死后,有人送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意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反映中医的对联
清代浙江宁波有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名叫范文甫,他曾经写过两副对联,一副贴在大门口: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另一副贴在卧室:何必我千秋不老,唯求人百病莫生。
清末湖南湘乡有位兼开药铺的老中医,他的药铺大门上贴一副对联:只愿世间人莫病,何患架上药生尘。
反映理发匠的对联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有位乡村理发匠,名叫吴铭,能诗善对,有一年他写了一副对联:半间茅屋栖身,站由我,坐亦由我,几片萝卜度岁,菜是它,饭也是它。
反映文人的对联
清末民初,安徽枞阳有位名叫陈淡然的秀才,有一年他写了下面的一副春联:功名、事业、文章,今年已无望,嬉笑、悲欢、怒骂,明年可再来
中英文对出“天下第一联”
在长沙结束的全国首届“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展出了一幅特殊对联,上联是英文而下联是中文。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幅这样的中英文对联。这幅对联上联是英文:“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专家翻译成中文为:去中国买瓷器,中国有瓷器,吃饭靠瓷器),下联是中文:“到前门买前门,前门没前门,后门有前门”(第一个“前门”意思是前面的门,后一个“前门”意思是前门牌香烟)。
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省楹联协会会长余德泉说:这幅对联虽然语言不同,但对仗工整,饶有风趣。与会的海内外学者认为,这是楹联学术界承认所发现的世界上第一例中英文对联。
怎么样写对联
每逢春节,腊尽春回,辞旧迎新,人们都要写一幅大红对联贴在家门两侧,既为节日增添喜庆色彩,又能抒发理想豪情。对联是由旧格律诗的“对仗”变化来的,但要求更严。具体地说,一是上下联字词之间讲究对仗。实对实(如“天”对“地”、“山”对“水”),虚对虚(如“有意”对“无情”)。对此,有人编过一首对仗歌诀: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青松。二是要求平仄相对。比如上联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而且上联的最末一字须用仄声字,下联的最末一字须用平声字。三是格式整齐,字数相等。比如“五谷丰登人人喜,六畜兴旺处处欢。“上联格式是“上四下三”(五谷丰登----人人喜)如果下联改成“上三下四“(六畜旺----处处欢乐)的格式,虽然字数相等,因为格式不整齐,读起来就无力。对联一般每联可以有5个字、6个字、7个字……甚至几十个字、一百多个字。
如果说,一幅对联是一篇文章,那么横联则是文章的标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拟写横联的主要根据对联的内容决定,所用字最好不要与对联里的字重复。
一幅完整的对联,除内容吸引人外,纸张的剪裁和搭配也很重要。在制作过程中,对联的面幅要根据门框、门心的大小、宽窄决定。开始学写对联,最好把纸先根据字数叠出格子,上留天,下留地。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只要勇于实践,一幅幅对联佳作便会从脑海中蹦跳出来。
春联又叫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与书法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西蜀主盂昶题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春联还是叫“桃符”。王安石《元旦》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有的联语已题在楹上了。
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后,下令,元旦之日,各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元旦这一天他还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为乐趣。并且趁兴亲笔题联,一赐大官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一赐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才在广大农村和城镇普通盛行起来。起初春联只限于官府门第,后来文人学士群起仿效,并逐渐流传到民间,贴春联便成为我国人民一种风俗习惯了。开始仅在过新年家门上张贴,以后就发展到:官场礼仪、相互祝贺、庙宇寺院、供奉祭祀、新婚志禧、吊丧挽幛、迁乔移居、生日祝寿、新业开张等等,运用十分广泛。
唐伯虎写对联
据《笑笑录》记载:某日,一个商人请唐伯虎写对联。伯虎提笔写道:“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商人见了对联,很不满意,认为夸张得不够。伯虎愠怒,就再写道:“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这回商人可高兴了,拿了对联,连连叩谢而别。
韩愈写春联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每逢除夕,他亲手写春联,但一贴在门上,就被人揭去,因为他写的春联气势不凡、笔力雄健。又一年除夕,韩愈在春联上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字贴出,来偷春联的无不缩颈吐舌,败兴而归。可是到了寅时,韩愈却把对联缀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人们见了无不拍手叫绝,只有这年他的春联是保留到了新年。
苏东坡巧对对联
有一次苏东坡与人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船行困难耽误了时间,应考迟到了,门卫不让进。后来,门卫就以对联来探究其才。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来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听后,思考了片刻,就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六七五个考场,四返三住到二门,一定要进。”门卫听后,个个赞不绝口,就让他们进考。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书信
历史上流传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用对联表达爱情的故事。
上联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下联对: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对联大意如下:
一刻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无心抚弹,八行书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怀念,万般无奈叫丫环。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栏,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三伏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端阳想起有情白娘偏遇无情小许官,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来世你称女来,我称男。
王羲之写春联
每到过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对联每每让人揭去,一年初夕,他先只贴了对联的上关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联果然没有人偷。大年初一,出现在他家门边的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袁世凯死后,有人送挽联
袁世凯死后,有人送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意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反映中医的对联
清代浙江宁波有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名叫范文甫,他曾经写过两副对联,一副贴在大门口: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另一副贴在卧室:何必我千秋不老,唯求人百病莫生。
清末湖南湘乡有位兼开药铺的老中医,他的药铺大门上贴一副对联:只愿世间人莫病,何患架上药生尘。
反映理发匠的对联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有位乡村理发匠,名叫吴铭,能诗善对,有一年他写了一副对联:半间茅屋栖身,站由我,坐亦由我,几片萝卜度岁,菜是它,饭也是它。
反映文人的对联
清末民初,安徽枞阳有位名叫陈淡然的秀才,有一年他写了下面的一副春联:功名、事业、文章,今年已无望,嬉笑、悲欢、怒骂,明年可再来
中英文对出“天下第一联”
在长沙结束的全国首届“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展出了一幅特殊对联,上联是英文而下联是中文。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幅这样的中英文对联。这幅对联上联是英文:“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专家翻译成中文为:去中国买瓷器,中国有瓷器,吃饭靠瓷器),下联是中文:“到前门买前门,前门没前门,后门有前门”(第一个“前门”意思是前面的门,后一个“前门”意思是前门牌香烟)。
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省楹联协会会长余德泉说:这幅对联虽然语言不同,但对仗工整,饶有风趣。与会的海内外学者认为,这是楹联学术界承认所发现的世界上第一例中英文对联。
怎么样写对联
每逢春节,腊尽春回,辞旧迎新,人们都要写一幅大红对联贴在家门两侧,既为节日增添喜庆色彩,又能抒发理想豪情。对联是由旧格律诗的“对仗”变化来的,但要求更严。具体地说,一是上下联字词之间讲究对仗。实对实(如“天”对“地”、“山”对“水”),虚对虚(如“有意”对“无情”)。对此,有人编过一首对仗歌诀: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青松。二是要求平仄相对。比如上联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而且上联的最末一字须用仄声字,下联的最末一字须用平声字。三是格式整齐,字数相等。比如“五谷丰登人人喜,六畜兴旺处处欢。“上联格式是“上四下三”(五谷丰登----人人喜)如果下联改成“上三下四“(六畜旺----处处欢乐)的格式,虽然字数相等,因为格式不整齐,读起来就无力。对联一般每联可以有5个字、6个字、7个字……甚至几十个字、一百多个字。
如果说,一幅对联是一篇文章,那么横联则是文章的标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拟写横联的主要根据对联的内容决定,所用字最好不要与对联里的字重复。
一幅完整的对联,除内容吸引人外,纸张的剪裁和搭配也很重要。在制作过程中,对联的面幅要根据门框、门心的大小、宽窄决定。开始学写对联,最好把纸先根据字数叠出格子,上留天,下留地。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只要勇于实践,一幅幅对联佳作便会从脑海中蹦跳出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知道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