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下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的发展?
5个回答
2014-02-19
展开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曾多次出现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与坦克作战,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
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T-34中型、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这些坦克普遍采用安装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和88~122毫米,炮弹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弹种是尖头或钝头穿甲弹、榴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约150毫米;装有与火炮并列的机枪,并多装有高射机枪和前机枪;普遍安装了昼用光学观察瞄准仪器和坦克电台、坦克车内通话器,有的坦克采用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发动机多为257~515千瓦的汽油机,苏联采用了坦克专用高速柴油机;开始采用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和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炮塔和车体分别采取装甲钢整体铸造和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100毫米,有的达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达185毫米;车内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或烟幕筒。坦克战斗全重 27~55吨(德国后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达69.4吨),单位功率6.4~15千瓦/吨,最大速度25~64千米/时,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轻型坦克仅在战争的初期有所发展,主要作为应急装备和在特种战斗条件下使用。
战争后半期,苏、德双方都利用坦克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可视为无旋转炮塔的坦克),与相同底盘的坦克比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结构较简单,适于大量生产。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机动性较差、突击作战能力弱,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战后坦克的发展
[编辑本段]
战后至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苏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陆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轻型坦克等。
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36~65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105和120~122毫米,车首上装甲厚度76~127毫米,倾角55~60 度,铸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装甲厚度110~200毫米,发动机功率382~596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4~50千米/时,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轻型坦克重14~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或76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发动机功率176~368千瓦,单位功率12.6~16千瓦/吨,最大速度44~65千米/时,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
现代坦克
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主要有:美M60A1、苏T-62、英“酋长”、法AMX-30、联邦德国“豹”Ⅰ、瑞典Strv103B(简称“S”)坦克等。
这些主战坦克,战斗全重36~54吨,火炮口径105~120毫米,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 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6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装置;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T-62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S”坦克去掉了传统的旋转炮塔,火炮与车体刚性固定,并采用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机,以及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装置和可以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
各国发展的主战坦克,都优先增强火力,但在处理机动和防护性能的关系上,反映了设计思想的差异。如法AMX-30坦克偏重于提高机动性能;英“酋长”坦克偏重于提高防护性能;而苏、美等国的坦克,则同时相应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轻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装有口径为152毫米的短身管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和“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战斗全重16吨,能空投、空运和利用折叠式围帐浮渡。
坦克的现状
[编辑本段]
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战坦克有:苏T-72、T-80、德国“豹”Ⅱ、美M1A2,英“挑战者”2型,法AMX“勒克莱尔”,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韩国88式、巴西“奥索里奥”、意大利“公羊”、印度“阿琼”。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机动性能、防护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T-34中型、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这些坦克普遍采用安装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和88~122毫米,炮弹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弹种是尖头或钝头穿甲弹、榴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约150毫米;装有与火炮并列的机枪,并多装有高射机枪和前机枪;普遍安装了昼用光学观察瞄准仪器和坦克电台、坦克车内通话器,有的坦克采用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发动机多为257~515千瓦的汽油机,苏联采用了坦克专用高速柴油机;开始采用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和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炮塔和车体分别采取装甲钢整体铸造和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100毫米,有的达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达185毫米;车内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或烟幕筒。坦克战斗全重 27~55吨(德国后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达69.4吨),单位功率6.4~15千瓦/吨,最大速度25~64千米/时,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轻型坦克仅在战争的初期有所发展,主要作为应急装备和在特种战斗条件下使用。
战争后半期,苏、德双方都利用坦克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可视为无旋转炮塔的坦克),与相同底盘的坦克比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结构较简单,适于大量生产。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机动性较差、突击作战能力弱,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战后坦克的发展
[编辑本段]
战后至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苏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陆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轻型坦克等。
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36~65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105和120~122毫米,车首上装甲厚度76~127毫米,倾角55~60 度,铸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装甲厚度110~200毫米,发动机功率382~596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4~50千米/时,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轻型坦克重14~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或76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发动机功率176~368千瓦,单位功率12.6~16千瓦/吨,最大速度44~65千米/时,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
现代坦克
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主要有:美M60A1、苏T-62、英“酋长”、法AMX-30、联邦德国“豹”Ⅰ、瑞典Strv103B(简称“S”)坦克等。
这些主战坦克,战斗全重36~54吨,火炮口径105~120毫米,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 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6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装置;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T-62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S”坦克去掉了传统的旋转炮塔,火炮与车体刚性固定,并采用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机,以及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装置和可以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
各国发展的主战坦克,都优先增强火力,但在处理机动和防护性能的关系上,反映了设计思想的差异。如法AMX-30坦克偏重于提高机动性能;英“酋长”坦克偏重于提高防护性能;而苏、美等国的坦克,则同时相应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轻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装有口径为152毫米的短身管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和“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战斗全重16吨,能空投、空运和利用折叠式围帐浮渡。
坦克的现状
[编辑本段]
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战坦克有:苏T-72、T-80、德国“豹”Ⅱ、美M1A2,英“挑战者”2型,法AMX“勒克莱尔”,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韩国88式、巴西“奥索里奥”、意大利“公羊”、印度“阿琼”。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机动性能、防护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4-02-19
展开全部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20世纪初叶,作为坦克诞生的物质基础的近代内燃机技术、履带推进技术、火炮技术和装甲技术,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各种口径的火炮在实战中得到了空前广泛的运用,带有厚重装甲的军舰在各大洋穿梭游弋……所有这些,都为研制“铁甲战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正在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胶着”局面,由于机枪、速射火炮等兵器的大量投入,并与堑壕、铁丝网、地雷相结合,形成了“堑壕防线”。此时英、法等国开始研制融火力、装甲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坦克。1916年9月15日,英国研制成功的坦克首次使用于索姆河会战,使德军长期坚固防守的阵地全线崩溃。坦克一经问世,就立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开启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一战后,戴高乐、富勒等西方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纷纷撰书探讨坦克的军事应用,呼吁组建专门的装甲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战场上出现了气势恢宏、撼山动地的坦克集群大会战。坦克以“陆战之王”、“陆战猛虎”的威名而成为地面战当之无愧的主战兵器。回首20世纪的战争风云,坦克作为一种集进攻与防护于一身的突击兵器,对战争进程和结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战后坦克的发展,在研制设计上普遍采用多种高新技术。未来坦克将向重量轻、火力强、自动化作战效能高、生存力好的方向发展,将广泛采用指挥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隐身技术、先进复合材料及新式复合装甲技术、车辆电子设备、一体化数字地图、导航、定位系统及显示设备,并且可能采用电热炮、电磁炮或高速动能穿甲弹。
与坦克同族同宗的还有两位近亲———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它们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
战,并能独立遂行战斗任务。这两种装甲车辆都是机械化步兵的基本装备,它们与坦克一起构成现代陆军的快速装甲突击力量。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和“十字军”巡洋坦克,法“雷诺”R-35轻型、“索玛”S-35中型坦克,苏Т-26轻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轻型、Ⅳ中型坦克等。
这些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28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43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炮弹初速610~850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离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一些国家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
20世纪初叶,作为坦克诞生的物质基础的近代内燃机技术、履带推进技术、火炮技术和装甲技术,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各种口径的火炮在实战中得到了空前广泛的运用,带有厚重装甲的军舰在各大洋穿梭游弋……所有这些,都为研制“铁甲战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正在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胶着”局面,由于机枪、速射火炮等兵器的大量投入,并与堑壕、铁丝网、地雷相结合,形成了“堑壕防线”。此时英、法等国开始研制融火力、装甲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坦克。1916年9月15日,英国研制成功的坦克首次使用于索姆河会战,使德军长期坚固防守的阵地全线崩溃。坦克一经问世,就立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开启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一战后,戴高乐、富勒等西方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纷纷撰书探讨坦克的军事应用,呼吁组建专门的装甲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战场上出现了气势恢宏、撼山动地的坦克集群大会战。坦克以“陆战之王”、“陆战猛虎”的威名而成为地面战当之无愧的主战兵器。回首20世纪的战争风云,坦克作为一种集进攻与防护于一身的突击兵器,对战争进程和结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战后坦克的发展,在研制设计上普遍采用多种高新技术。未来坦克将向重量轻、火力强、自动化作战效能高、生存力好的方向发展,将广泛采用指挥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隐身技术、先进复合材料及新式复合装甲技术、车辆电子设备、一体化数字地图、导航、定位系统及显示设备,并且可能采用电热炮、电磁炮或高速动能穿甲弹。
与坦克同族同宗的还有两位近亲———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它们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
战,并能独立遂行战斗任务。这两种装甲车辆都是机械化步兵的基本装备,它们与坦克一起构成现代陆军的快速装甲突击力量。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和“十字军”巡洋坦克,法“雷诺”R-35轻型、“索玛”S-35中型坦克,苏Т-26轻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轻型、Ⅳ中型坦克等。
这些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28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43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炮弹初速610~850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离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一些国家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2-19
展开全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和“十字军”巡洋坦克,法“雷诺”R-35轻型、“索玛”S-35中型坦克,苏Т-26轻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轻型、Ⅳ中型坦克等。
这些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28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43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炮弹初速610~850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离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一些国家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这些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28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43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炮弹初速610~850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离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一些国家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2-19
展开全部
1916.9.15,索姆河战役中,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坦克的身影__马克1型;
1918.4.24,世界上第一次坦克战开始,__德国的A7V型对英国的马克IV和"赛犬'A型.
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充分认识到未来战争高机动性的特点,大力发展坦克和坦克战理论,大力发展空军.二战爆发,闪电战给德国带来了辉煌的战绩,由此,坦克在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坦克技术\战术等得到充分发展.
其间,著名坦克有德国的虎式\豹式等,苏联的T系列\KB系列,美国的谢尔曼\M系列(巴顿\潘兴)等.
现在,有关专家将坦克划分为几代:45年_59年为战后一代,代表为苏联的T54\T55,美国的M48巴顿,英国的"百夫长"等,60年__79年为战后二代,又叫主战一代,其代表为苏联的IIT-76\T62,美国的M60A,德国的豹1主战坦克,法国的AMX-30,英国的酋长,日本的74式等.二代坦克以口径增大\装甲加厚等为特点.80年--95年为第三代(主战二代),代表有:苏联的T72\T80,美国的MI,英国的挑战者,日本的90式等.特点为大量引进高新技术,特别是火炮控制系统最为出色.进入21世纪,第三代主战坦克已闪烁面向未来之光,代表有德国的豹2A5\豹2A6,美国的MIA2,英国的挑战者2,日本的90式,俄罗斯的T80\T90,以色列的梅卡瓦3猎鹰,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坦克发展的同时,反坦克武器也应运而生,并同步发展.还有坦克的"表亲"__装甲车,业已日新月异.
1918.4.24,世界上第一次坦克战开始,__德国的A7V型对英国的马克IV和"赛犬'A型.
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充分认识到未来战争高机动性的特点,大力发展坦克和坦克战理论,大力发展空军.二战爆发,闪电战给德国带来了辉煌的战绩,由此,坦克在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坦克技术\战术等得到充分发展.
其间,著名坦克有德国的虎式\豹式等,苏联的T系列\KB系列,美国的谢尔曼\M系列(巴顿\潘兴)等.
现在,有关专家将坦克划分为几代:45年_59年为战后一代,代表为苏联的T54\T55,美国的M48巴顿,英国的"百夫长"等,60年__79年为战后二代,又叫主战一代,其代表为苏联的IIT-76\T62,美国的M60A,德国的豹1主战坦克,法国的AMX-30,英国的酋长,日本的74式等.二代坦克以口径增大\装甲加厚等为特点.80年--95年为第三代(主战二代),代表有:苏联的T72\T80,美国的MI,英国的挑战者,日本的90式等.特点为大量引进高新技术,特别是火炮控制系统最为出色.进入21世纪,第三代主战坦克已闪烁面向未来之光,代表有德国的豹2A5\豹2A6,美国的MIA2,英国的挑战者2,日本的90式,俄罗斯的T80\T90,以色列的梅卡瓦3猎鹰,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坦克发展的同时,反坦克武器也应运而生,并同步发展.还有坦克的"表亲"__装甲车,业已日新月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2-19
展开全部
9月15日凌晨,已露寒意的战场上大雾弥漫,四周也一片寂静,被阵地战拖得疲惫不堪的德军正在堑壕中昏睡。突然,他们被阵地前传来的一阵阵轰鸣声惊醒,脚下的大地也似乎在颤抖,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涌上了德国士兵心头。不一会儿,德军士兵们看到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怪物”出现在眼前,它们穿过清晨的浓雾,开着炮冲了过来,顿时德军阵地上一片混乱,爆炸声、叫喊声连成一片。惊恐之余的德军拼命用枪、炮向“怪物”射击,但“怪物”不但丝毫未损,并且像被激怒了一样,更加猛烈地开着枪、炮横冲直撞。它们摧毁了一个个向它射击的火力点,并冲过堑壕、压平了铁丝网,还有不少德军被它发射的炮火打死。在一片混乱中,其余的德军纷纷停止了无谓的抵抗,开始丢弃阵地四散逃跑。而这道横在英军面前、经过长时间激战未能攻克的阵地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这些初战告捷的“怪物”不是别的,正是英国制造的MKⅠ型坦克。虽然当时投入使用的几十辆坦克中只有18辆真正参加了战斗,但它们为突破久攻不下的德军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索姆河战役也因历史上首次有坦克参战而被载入史册。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次大战起至今一直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称为“陆战之王”。它是所以装甲车辆中最基本的车种,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坦克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全天候条件下担负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坦克的发展对其他装甲车辆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坦克为首的装甲车辆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交战各方共生产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约30万辆。其中前苏联制造了10.4万辆,主要有T-34中型坦克、ИС-2重型坦克、T-70轻型坦克等。战争刚开始时并不重视坦克的美国也后来居上,超过德、英、法等国,共生产了9万辆,主要有M3、M4中型坦克,M24轻型坦克和M26重型坦克等。德国制造了4.2万辆,主要有“黑豹”、“虎”式和“鼠”式坦克,另外还有“猎虎”、“猎豹”和“象”式坦克歼击车等。英国制造了2.6万辆,主要有“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等。二战时期的坦克与以前的坦克相比,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其结构已基本定型,与现代坦克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它们普遍采用单一炮塔结构,作战中以中型坦克为主,特别到二战的中、后期,中型坦克已占坦克总数的76%。坦克的火力也明显提高,火炮口径一般为57~85毫米,一些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达到88~122毫米,以穿甲为主要目的的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成为坦克的主要弹种。坦克的装甲厚度也大大增加,中型坦克达到45~100毫米,战斗全重30~40吨左右。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次大战起至今一直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称为“陆战之王”。它是所以装甲车辆中最基本的车种,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坦克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全天候条件下担负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坦克的发展对其他装甲车辆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坦克为首的装甲车辆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交战各方共生产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约30万辆。其中前苏联制造了10.4万辆,主要有T-34中型坦克、ИС-2重型坦克、T-70轻型坦克等。战争刚开始时并不重视坦克的美国也后来居上,超过德、英、法等国,共生产了9万辆,主要有M3、M4中型坦克,M24轻型坦克和M26重型坦克等。德国制造了4.2万辆,主要有“黑豹”、“虎”式和“鼠”式坦克,另外还有“猎虎”、“猎豹”和“象”式坦克歼击车等。英国制造了2.6万辆,主要有“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等。二战时期的坦克与以前的坦克相比,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其结构已基本定型,与现代坦克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它们普遍采用单一炮塔结构,作战中以中型坦克为主,特别到二战的中、后期,中型坦克已占坦克总数的76%。坦克的火力也明显提高,火炮口径一般为57~85毫米,一些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达到88~122毫米,以穿甲为主要目的的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成为坦克的主要弹种。坦克的装甲厚度也大大增加,中型坦克达到45~100毫米,战斗全重30~40吨左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