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主要特点30字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等西北各省。 明代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 础上形成。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 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
它的特点是:
1、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 唱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善于 表现悲壮、激昂和凄楚的情感。以演历史 题材的大戏为主,也有很多描写家庭伦理 的剧目。
2、大都文词通俗,结构紧凑,表达人 物思想感情质朴有力。在明末清初秦腔流 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 影响,成为“梆子腔”(或叫“乱弹”)系统中 代表性剧种。
3、流行于陕西的秦腔以“西安乱弹”为主,又有“同州梆子”(也叫“东路 梆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 艺工作者曾用秦腔的艺术形式,创作、演 出了《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剧,对于 革命宣传和艺术改革都起了积极作用。解 放后秦腔在剧目创作和艺术革新上有很大提高,影响很广。
秦腔的著名演员有刘毓中、李正敏、 苏育民、宋上华、孟遏云、萧若兰等。
拓展资料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推荐于2016-01-02 · 知道合伙人人力资源行家
知道合伙人人力资源行家
向TA提问 私信TA
1、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
2、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
3、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
4、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
5、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