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的历史资料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占香港历时三年零八个月。
1953年,九龙石硖尾木屋区发生大火,超过五万名居民丧失家园,政府必须立刻安置灾民,於是开始了本港的公共房屋计划。
1962年9月的温黛袭港是至今本港最多人死亡及失踪的一场风灾,其共造成130人死,53人失踪。而皇家香港天文台当时录得的最低海平面气压953.2hPa,也是一个纪录。
温黛横过本港时的强度相当於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热带气旋分级中的二级台风,当时维多利亚港一度录得的平均风力达每小时133公里,最高阵风每小时259公里。而大老山亦录得时速284公里的阵风纪录。
除了惊人的风力外,温黛所引起的风暴潮也是带来严重灾害的原因之一。温黛袭港时适逢潮涨,吐露港的潮水高度竟达海图基准面以上5.4米,而正常的涨潮只有2.2米。
继1966年天星小轮加价引发暴动后,1967年左派工会发起文化大革命周年示威游行,呼喊反殖民地主义口号,结果活动演变成暴乱。政府於暴动后设立民政处,冀改善官民沟通渠道。
1967年,香港发生一连串社会骚乱,幸好事件很快平息。政府察觉到他们的管治方式必须配合时代发展,於是开始成立地区谘询组织以收集市民意见,同时政府改善基础建设,增加房屋、教育、社会福利和医疗的开支,使香港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市。
六七暴动,亦称六七左派工会暴动、五月风暴,当时参与者称之为反英抗暴,1967年5月於香港爆发。香港亲共的左派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对抗英国殖民政府的暴动。事件由最初的罢工、示威,发展至后期的暗杀、放置炸弹。结果51人直接在暴动中丧失性命,另外超过800人受伤。
参考文献:香港大学
1953年,九龙石硖尾木屋区发生大火,超过五万名居民丧失家园,政府必须立刻安置灾民,於是开始了本港的公共房屋计划。
1962年9月的温黛袭港是至今本港最多人死亡及失踪的一场风灾,其共造成130人死,53人失踪。而皇家香港天文台当时录得的最低海平面气压953.2hPa,也是一个纪录。
温黛横过本港时的强度相当於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热带气旋分级中的二级台风,当时维多利亚港一度录得的平均风力达每小时133公里,最高阵风每小时259公里。而大老山亦录得时速284公里的阵风纪录。
除了惊人的风力外,温黛所引起的风暴潮也是带来严重灾害的原因之一。温黛袭港时适逢潮涨,吐露港的潮水高度竟达海图基准面以上5.4米,而正常的涨潮只有2.2米。
继1966年天星小轮加价引发暴动后,1967年左派工会发起文化大革命周年示威游行,呼喊反殖民地主义口号,结果活动演变成暴乱。政府於暴动后设立民政处,冀改善官民沟通渠道。
1967年,香港发生一连串社会骚乱,幸好事件很快平息。政府察觉到他们的管治方式必须配合时代发展,於是开始成立地区谘询组织以收集市民意见,同时政府改善基础建设,增加房屋、教育、社会福利和医疗的开支,使香港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市。
六七暴动,亦称六七左派工会暴动、五月风暴,当时参与者称之为反英抗暴,1967年5月於香港爆发。香港亲共的左派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对抗英国殖民政府的暴动。事件由最初的罢工、示威,发展至后期的暗杀、放置炸弹。结果51人直接在暴动中丧失性命,另外超过800人受伤。
参考文献:香港大学
更多追问追答
追答
主条目:香港明朝历史
明代的香港地区在商贸上已渐渐蓬勃起来,人口亦有所增长,更成为海防要地;当时,明代在这里设防,主要是为了防御南中国海一带的海盗、日本来的“倭寇”、葡萄牙和荷兰的侵略者。明朝中叶,广东沿海有三路巡海备倭官军。其中的中路“自东莞县南头城,出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诸海澳”。佛堂门在香港地区,该地区显然属于中路的防御范围。万历年间的《广东沿海图》中已标有香港以及赤柱、黄泥涌、尖沙咀等地名。
此外,香港在明朝时盛产及出口香木。这种香木属于莞香,又名女儿香,当年在广东与江浙等地备受欢迎。据说,“香港”的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香木的盛产和出口,因此有“香港”(运送香料的港口)之名。而明朝是香港种香及产香业的全盛时期。从香港的沥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屿山)沙螺湾等地生产的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会经陆路运至尖沙头(今尖沙咀)的码头,用小艇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运至广州,遁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沿长江送往送往苏杭销售。
香港在中西外交关系史上也占一席位。佛朗机(今葡萄牙)船长费尔南·佩雷兹·德·安德拉德在1516年率船队前往中国,并于翌年8月15日抵珠江口与明朝广东地方官员接洽,是为葡萄牙和明朝的第一次官方接触。事实上,早于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已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控制香港地区的屯门和后海湾达七年,并于当地立石柱,刻该国国徽于其上,以示占领。明军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开战,史称屯门海战,战役持续了40天,葡军陷入苦战,最终狼狈返回马六甲。翌年4月,葡军再派出由六艘军舰组成的舰队企图重新占领屯门,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13] 海面,最后明军大获全胜。
1644年~1842年
主条目:香港清朝初期历史
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须向内陆迁徙50里,使居民家园尽失。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迁海后渔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深受迁海之苦,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终允复界,本区居民陆续迁回。因此新界五族 于上水设立报德祠恭奉两公该祠及邓族于锦田设立周王二公祠内设周王二公书院并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谢。
清朝中叶,随着清朝与外国有更多接触,接近当时贸易中心广州的香港也成为了各国商船的停留点之一,当中以瀑布湾最为著名。而朝廷亦加强对香港一对的军事防卫,例如设立官涌炮台等。1839年6月20日,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 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此事因而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为香港被割让埋下伏笔。同年11月,中英随即爆发穿鼻之战,英方战败后逃回尖沙咀,林则徐便下令军队驻在尖沙咀附近的官涌(今佐敦)还击,结果成功将英军驱逐出尖沙咀,史称官涌之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