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的观后感 可以写 诸葛亮的精神 300字!谢谢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读完了《出师表》,我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所深深感动了。 作为掌握蜀国军政大权的人,诸葛亮并没有安享荣华富贵,而是尽心竭力地去辅佐刘禅,帮助他成就霸业。诸葛亮受刘备临终前的托孤重任,肩负着“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使命。他六出祁山,虽然无功而返,但他这种为国家兴盛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们敬仰。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肝脑涂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夸张一点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强盛的蜀国。有人说诸葛亮愚忠,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刘禅沉于酒色,诸葛亮应自立为帝。但我却不赞同这种看法,如果这样,诸葛亮就是篡位,虽然刘备临终告诉诸葛亮可以这样,但却怎能堵住天下人之口呢?诸葛亮一生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诸葛亮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又怎能说成是愚忠呢? 一篇《出师表》更显示出他的赤胆忠心。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建议刘禅广开言路,招贤纳才,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主张敢于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国家才会强盛。其用心良苦,非一般人能体会。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在诗中也歌颂了诸葛亮的北伐壮举,是的,诸葛亮的一生让我们读懂了很多,尤其是他的《出师表》。虽然蜀国后来灭亡了,但是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却永远是茫茫银河中一颗不会褪色的明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起慢慢品位诸葛亮与他的《出师表》吧!
2.《出师表》读后感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简析〕: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没有不为诸葛亮的诚心而感动的,重读它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作者抓住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光明磊落与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和当今的部分腐败现象进行对比,含义深刻。在对诸葛亮赞美的同时,鞭挞了当今某些谋私利者。
2.《出师表》读后感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简析〕: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没有不为诸葛亮的诚心而感动的,重读它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作者抓住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光明磊落与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和当今的部分腐败现象进行对比,含义深刻。在对诸葛亮赞美的同时,鞭挞了当今某些谋私利者。
追答
早上一觉醒来,已是太阳高照,下楼锻炼身体,拉伸了躺了一晚上略感僵硬的身体后,便回到家里开始了自己的暑期早读。
今天读的是九上的语文课文《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名篇,我想:这既然是神人诸葛孔明先生写的,那可真是要好好拜读一番。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果然是一位大家啊,第一句话里就有我不认识的字,汗……幸好哥哥的书上标有拼音,要不今天可真是要出丑了。
研究了一会儿后,屋里便传出了我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读着,我就陶醉在了这精炼、美妙的文字里。
虽然这只是一次请战书(请求后主同意他去把曹操的大本营包了饺子),但是却写得气势磅礴,诸葛亮为人的大气,豪迈之情不知不觉的便流露在字里行间,使我王某人(嘿嘿,献丑了)不禁深深佩服了一把。
这篇表里还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和道理,许多也是我们当代人很需要学习的。比如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思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将于君子相交,与君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能收到君子的感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君子。我们应当远离小人,和小人呆在一起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的小人。这就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篇表中,也能充分看出诸葛亮的谦虚,如庶竭驽钝一句中,驽钝就是诸葛亮的谦辞。这里也充分看出了诸葛亮的大家风范。
总之,读《出师表》一文,感受颇多。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展开全部
现实给了诸葛亮太多太多的无奈.一个年老多病的丞相和一个懦弱的刘阿斗,支撑着蜀汉的大业.曹氏雄据中原,孙氏以江河之险而盘据江东,蜀汉则偏据西南一隅.益州仍然疲敝,朝中又有奸宦未除,后主性愚.诸葛亮忧心忡忡,他希望以一篇《出师表》的铮铮忠言打动后主,激励后主刘禅奋发图强,从而成为一代贤君.
老丞相将为政之道与后主刘禅娓娓道来,节奏舒缓,隐隐透出几分暖意.从那轻缓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并不仅仅是君臣关系,更是一种暖融融的长辈与后辈的关系.诸葛亮希望刘禅从那个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为可以一统天下的君王.文章隐隐露出几分无奈和几丝渺茫的希望.
观后感: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
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想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
先帝之遗愿。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
不毛”,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读罢此表,不由让人心潮涌动。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这位两朝老臣心里不可能不清楚。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是忠诚,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是忠诚;“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是忠诚;苏武杖节牧羊,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孤,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杨家将血染疆场,是忠诚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尽管历史上的忠诚可能会带有某种局限,但忠诚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扬。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
老丞相将为政之道与后主刘禅娓娓道来,节奏舒缓,隐隐透出几分暖意.从那轻缓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并不仅仅是君臣关系,更是一种暖融融的长辈与后辈的关系.诸葛亮希望刘禅从那个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为可以一统天下的君王.文章隐隐露出几分无奈和几丝渺茫的希望.
观后感: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
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想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
先帝之遗愿。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
不毛”,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读罢此表,不由让人心潮涌动。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这位两朝老臣心里不可能不清楚。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是忠诚,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是忠诚;“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是忠诚;苏武杖节牧羊,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孤,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杨家将血染疆场,是忠诚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尽管历史上的忠诚可能会带有某种局限,但忠诚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扬。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