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三国人物一字评
魏篇
曹操:雄——不论是奸雄、枭雄还是英雄,总之是三国第一雄
曹丕:狭——真正的三国从他开始,陈寿委婉地评价了他的心胸狭窄
荀彧:贤——曹操的“子房”,麾下首席谋士,年少时便被人誉为王佐之才,德才兼济,贤哉荀令君
荀攸:慧——二荀之一,也是德才兼备,亚于荀彧
贾诩:聪——军事上神机妙算,政治上进退有度,的确聪明
郭嘉:明——明于识势,更明于识人,可谓算无遗策
程昱:筹——“筹画所料,是其伦也”,曹操的重要谋士
夏侯敦:治——曹操麾下首席将领,战绩不突出,政治型将领
夏侯渊:锐——战功卓越,锐气逼人,可惜最后伤了自己
张辽:震——一战震江东,小儿皆止啼,文远不愧是五子良将之首
乐进:果——“以骁果显名”,可惜资料太少,既然能排第二个,一定厉害
于禁:重——“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其实三国里易主的人很多,只是于禁是曹操麾下的宿将,且已经成名,所以他的投降比较出人意料
张郃:巧——“以巧变为称”,战功累累,特别是在抵御诸葛亮的北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他的死,司马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徐晃:严——治军严整“有周亚夫之风”,公私分明,解了樊城之围
司马懿:诡——不论政治、军事还是其他方面,他都将这个“诡”字发挥地淋漓尽致
邓艾:壮——老当益壮,年届七旬,奇袭阴平,势如破竹,平定蜀汉,后却为同僚所害,颇为悲壮
蜀汉篇
刘备:枭——当时人就这么评价,后世也比较公认,从织席贩履到割据一方的皇帝,实属不易
诸葛亮:忠——忠诚、睿智等诸多因素使孔明登上了神坛,尤其达到了士大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忠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令人敬仰
关羽:义——刘备手下首席将领,当时公认的虎将,被神化的人物,“义”和“勇”的化身
张飞:勇——公认的虎将,勇猛仅次于关羽
马超:威——在羌人中很有威望,“雄烈过人”,但后期好象没什么表现,活地不怎么快活
黄忠:毅——“勇毅冠三军”,功成定军山
赵云:胆——战功并不突出,但“子龙一身是胆”,几次劝谏也体现了他一定的胆略
庞统:略——筹划谋略颇有见地,由于英年早逝,发挥较少
法正:谋——足智多谋,刘备军事上的最重要谋士,只是人品较差
魏延:傲——觉得和关羽很像,智勇双全、心高气傲,也的确有骄傲的资本,但过度了就会引祸上身
姜维:烈——壮烈、惨烈,北伐很积极,国力很不济,主观很努力,结局很惨烈
刘禅:昏——主要是后期,前期只是庸
吴篇
孙坚:猛——从县吏到长沙太守,靠的就是能征善战,还数次击败董卓,当然猛了
孙策:霸——三国中最年轻有为的人,“猛锐冠世”、霸气十足,难怪孙郎被演义称为“小霸王”,实在精辟
孙权:杰——能与曹刘两雄抗衡,而且综合势力居中,当然杰出,虽然是创业之主中最差的,但绝对是守业之主中最好的
周瑜:英——孙吴四英将之首,“英俊异才”、“万人之英”、“雄姿英发”,“英”字当然最适合周郎
鲁肃:豪——慷慨豪爽、豪放不羁,一见孙权就提出“汉室不可兴”劝其称帝,够豪气
吕蒙:士——从士兵到统帅,从武夫到国士,“刮目相看”的故事至今为人称道,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陆逊:俊——东吴立国后的第一才俊,借用一句演义里的诗: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张昭:耿——三国里最耿直的人,德高望众,对孙氏忠心耿耿,有时也稍带点倚老卖老,脾气很犟,孙权对他又敬又怕
顾雍:政——颇有政治才能,一代良相
太史慈:信——“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善用勇略,箭法精湛,与孙策“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英雄惜英雄
甘宁:悍——身先士卒的突出代表,强悍的战将,水陆皆优
虞翻:直——生性耿直,和张昭相仿,但没有张昭的地位威望,后被孙权流放
陆抗:韬——三国中最后一位名将,文韬武略,西陵之战,颇有父风,且与西晋名将羊祜惺惺相惜
孙皓:酷——刚上台时也做过好事,可马上就成了暴君,弄得朝纲混乱、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董卓:暴——颇有能力,把持过一段时间的朝政,但残暴至极
袁绍:忌——本来是实力最强的诸侯,却在最关键的官渡之战时拒绝一切能获胜的良策,失败也是性格使然吧
袁术:愚——没多大本事还迫不及待地称帝,自取灭亡
刘表:疑——能在荆州雄据多年其实很不容易,就是太保守了,也很多疑
吕布:骁——号为飞将,曾割据一方,亦败过曹刘,但勇有余而谋不足,且“轻狡反复,唯利是视”
汉献帝:庸——郁闷了一辈子的皇帝
魏篇
曹操:雄——不论是奸雄、枭雄还是英雄,总之是三国第一雄
曹丕:狭——真正的三国从他开始,陈寿委婉地评价了他的心胸狭窄
荀彧:贤——曹操的“子房”,麾下首席谋士,年少时便被人誉为王佐之才,德才兼济,贤哉荀令君
荀攸:慧——二荀之一,也是德才兼备,亚于荀彧
贾诩:聪——军事上神机妙算,政治上进退有度,的确聪明
郭嘉:明——明于识势,更明于识人,可谓算无遗策
程昱:筹——“筹画所料,是其伦也”,曹操的重要谋士
夏侯敦:治——曹操麾下首席将领,战绩不突出,政治型将领
夏侯渊:锐——战功卓越,锐气逼人,可惜最后伤了自己
张辽:震——一战震江东,小儿皆止啼,文远不愧是五子良将之首
乐进:果——“以骁果显名”,可惜资料太少,既然能排第二个,一定厉害
于禁:重——“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其实三国里易主的人很多,只是于禁是曹操麾下的宿将,且已经成名,所以他的投降比较出人意料
张郃:巧——“以巧变为称”,战功累累,特别是在抵御诸葛亮的北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他的死,司马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徐晃:严——治军严整“有周亚夫之风”,公私分明,解了樊城之围
司马懿:诡——不论政治、军事还是其他方面,他都将这个“诡”字发挥地淋漓尽致
邓艾:壮——老当益壮,年届七旬,奇袭阴平,势如破竹,平定蜀汉,后却为同僚所害,颇为悲壮
蜀汉篇
刘备:枭——当时人就这么评价,后世也比较公认,从织席贩履到割据一方的皇帝,实属不易
诸葛亮:忠——忠诚、睿智等诸多因素使孔明登上了神坛,尤其达到了士大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忠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令人敬仰
关羽:义——刘备手下首席将领,当时公认的虎将,被神化的人物,“义”和“勇”的化身
张飞:勇——公认的虎将,勇猛仅次于关羽
马超:威——在羌人中很有威望,“雄烈过人”,但后期好象没什么表现,活地不怎么快活
黄忠:毅——“勇毅冠三军”,功成定军山
赵云:胆——战功并不突出,但“子龙一身是胆”,几次劝谏也体现了他一定的胆略
庞统:略——筹划谋略颇有见地,由于英年早逝,发挥较少
法正:谋——足智多谋,刘备军事上的最重要谋士,只是人品较差
魏延:傲——觉得和关羽很像,智勇双全、心高气傲,也的确有骄傲的资本,但过度了就会引祸上身
姜维:烈——壮烈、惨烈,北伐很积极,国力很不济,主观很努力,结局很惨烈
刘禅:昏——主要是后期,前期只是庸
吴篇
孙坚:猛——从县吏到长沙太守,靠的就是能征善战,还数次击败董卓,当然猛了
孙策:霸——三国中最年轻有为的人,“猛锐冠世”、霸气十足,难怪孙郎被演义称为“小霸王”,实在精辟
孙权:杰——能与曹刘两雄抗衡,而且综合势力居中,当然杰出,虽然是创业之主中最差的,但绝对是守业之主中最好的
周瑜:英——孙吴四英将之首,“英俊异才”、“万人之英”、“雄姿英发”,“英”字当然最适合周郎
鲁肃:豪——慷慨豪爽、豪放不羁,一见孙权就提出“汉室不可兴”劝其称帝,够豪气
吕蒙:士——从士兵到统帅,从武夫到国士,“刮目相看”的故事至今为人称道,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陆逊:俊——东吴立国后的第一才俊,借用一句演义里的诗: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张昭:耿——三国里最耿直的人,德高望众,对孙氏忠心耿耿,有时也稍带点倚老卖老,脾气很犟,孙权对他又敬又怕
顾雍:政——颇有政治才能,一代良相
太史慈:信——“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善用勇略,箭法精湛,与孙策“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英雄惜英雄
甘宁:悍——身先士卒的突出代表,强悍的战将,水陆皆优
虞翻:直——生性耿直,和张昭相仿,但没有张昭的地位威望,后被孙权流放
陆抗:韬——三国中最后一位名将,文韬武略,西陵之战,颇有父风,且与西晋名将羊祜惺惺相惜
孙皓:酷——刚上台时也做过好事,可马上就成了暴君,弄得朝纲混乱、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董卓:暴——颇有能力,把持过一段时间的朝政,但残暴至极
袁绍:忌——本来是实力最强的诸侯,却在最关键的官渡之战时拒绝一切能获胜的良策,失败也是性格使然吧
袁术:愚——没多大本事还迫不及待地称帝,自取灭亡
刘表:疑——能在荆州雄据多年其实很不容易,就是太保守了,也很多疑
吕布:骁——号为飞将,曾割据一方,亦败过曹刘,但勇有余而谋不足,且“轻狡反复,唯利是视”
汉献帝:庸——郁闷了一辈子的皇帝
展开全部
君主的三种类型
曹操雄才大略,平定北方,虎视天下,但在他内心深处却有“无名”的焦虑。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上溯两代便无枝可依。因而曹操自觉名不正言不顺,终身未敢称帝。他招揽谋士,从不计较出身,也不免基于同样的心理。
刘备自诩中山靖王之后,是汉室宗亲贵胄,且有仁义之名传播天下,“无名”的焦虑较少困扰他。但三股势力中以他为最弱,经常奔波逃顿,惶惶不可终日,终于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但在他的政治集团中却出现了其他两个集团未有的问题,即刘备一派与诸葛亮一派求大同存小异的某种内在紧张。刘备人虽懦弱,却工于心计,临死前仍念念不忘束缚诸葛亮的势力,以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为诸葛亮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诸葛亮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刘备的江山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甚至生命。
孙权居于江东仅有两代,同样有“无名”的焦虑,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父孙坚无意中获得传国玉玺,欣喜若狂,立即想回去称帝,这也是无名的一种反衬。但孙权毕竟比曹操好些,父兄两代已创下了基业,长江天险,国泰民安,统治集团内部也没有刘氏集团那样的暗斗。因此,孙权虽不如曹操那么雄才大略,却也不必像刘备那样如履薄冰,举止气度要平和得多。
谋士的三种类型
一种是以诸葛亮、司马懿为代表的务实派,此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各自集团的顶梁柱;一派是以祢衡为代表的清谈派,狂傲疏放,自视极高,却名大于实,最后被曹操借他人之手所杀;还有一派是以周瑜为代表的处于二者之间的一派。谋士们大多都有“阐释的焦虑”,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被用的微妙心态。
武将的三种类型,分别以关羽、张飞、赵云为代表。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一片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所以,诸葛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的是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唯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吴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帖帖,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
曹操雄才大略,平定北方,虎视天下,但在他内心深处却有“无名”的焦虑。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上溯两代便无枝可依。因而曹操自觉名不正言不顺,终身未敢称帝。他招揽谋士,从不计较出身,也不免基于同样的心理。
刘备自诩中山靖王之后,是汉室宗亲贵胄,且有仁义之名传播天下,“无名”的焦虑较少困扰他。但三股势力中以他为最弱,经常奔波逃顿,惶惶不可终日,终于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但在他的政治集团中却出现了其他两个集团未有的问题,即刘备一派与诸葛亮一派求大同存小异的某种内在紧张。刘备人虽懦弱,却工于心计,临死前仍念念不忘束缚诸葛亮的势力,以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为诸葛亮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诸葛亮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刘备的江山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甚至生命。
孙权居于江东仅有两代,同样有“无名”的焦虑,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父孙坚无意中获得传国玉玺,欣喜若狂,立即想回去称帝,这也是无名的一种反衬。但孙权毕竟比曹操好些,父兄两代已创下了基业,长江天险,国泰民安,统治集团内部也没有刘氏集团那样的暗斗。因此,孙权虽不如曹操那么雄才大略,却也不必像刘备那样如履薄冰,举止气度要平和得多。
谋士的三种类型
一种是以诸葛亮、司马懿为代表的务实派,此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各自集团的顶梁柱;一派是以祢衡为代表的清谈派,狂傲疏放,自视极高,却名大于实,最后被曹操借他人之手所杀;还有一派是以周瑜为代表的处于二者之间的一派。谋士们大多都有“阐释的焦虑”,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被用的微妙心态。
武将的三种类型,分别以关羽、张飞、赵云为代表。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一片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所以,诸葛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的是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唯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吴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帖帖,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评陆逊(纯原创)
关羽被杀,刘备为报急仇,更为夺回荆州,刘备挥师东进伐吴。吴军都督陆逊,从未上过战场,此次国难当头,竟为其一生之首战!虽说如此,陆逊却镇定自若,率军抵敌,终与蜀军于夷陵交锋。
战线一触即发,为何陆逊这一介书生能如此沉着,使世人为之惊叹!
陆逊,非声名远扬,亦非元老宿将。面对蜀军的进攻,他率军后撤,他忍着!他不准许任何一位将军率军迎战,而他率领的部下——均为有战功的老将,这些人开始沉不住气继而对其提出不满与反对,他亦忍着!为了是军队重新团结,陆逊可谓忍辱负重。
整整六个月!陆逊坚守不出,让却七百余里崇山峻岭!
酷暑难耐,蜀军筑起连营——终于,陆逊找到了突破点,从而造就了火烧七百里连营的千古佳话!一生征战的刘备,在六十岁的时候却输给了不到四十岁的后生陆逊,刘备的一世英名从此付之东水;而陆逊,则是靠着火烧七百里的战绩而名扬天下!
看来刘备是太小看陆逊了,刘备以为陆逊仅是个书生,他们不知道,陆逊不是书生——是儒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而其中最主要的——陆逊能“忍”!
古话说得好:“何为人?是为忍!”
人,一撇一捺即为人,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包含了作为一个人所要拥有的一个重要特质,那就是忍!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着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一切,有好的,有坏的,更有我们所必须忍受的!
陆逊,他不仅能忍受敌军的进攻,更能忍受本军的质疑!他会忍住自己的不甘愿,亦会忍住那军中苦无知己的悲哀!陆逊的胜利,非天意,而是人谋,正是他仍辱负重的付出,终成来之不易的胜利!
关羽被杀,刘备为报急仇,更为夺回荆州,刘备挥师东进伐吴。吴军都督陆逊,从未上过战场,此次国难当头,竟为其一生之首战!虽说如此,陆逊却镇定自若,率军抵敌,终与蜀军于夷陵交锋。
战线一触即发,为何陆逊这一介书生能如此沉着,使世人为之惊叹!
陆逊,非声名远扬,亦非元老宿将。面对蜀军的进攻,他率军后撤,他忍着!他不准许任何一位将军率军迎战,而他率领的部下——均为有战功的老将,这些人开始沉不住气继而对其提出不满与反对,他亦忍着!为了是军队重新团结,陆逊可谓忍辱负重。
整整六个月!陆逊坚守不出,让却七百余里崇山峻岭!
酷暑难耐,蜀军筑起连营——终于,陆逊找到了突破点,从而造就了火烧七百里连营的千古佳话!一生征战的刘备,在六十岁的时候却输给了不到四十岁的后生陆逊,刘备的一世英名从此付之东水;而陆逊,则是靠着火烧七百里的战绩而名扬天下!
看来刘备是太小看陆逊了,刘备以为陆逊仅是个书生,他们不知道,陆逊不是书生——是儒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而其中最主要的——陆逊能“忍”!
古话说得好:“何为人?是为忍!”
人,一撇一捺即为人,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包含了作为一个人所要拥有的一个重要特质,那就是忍!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着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一切,有好的,有坏的,更有我们所必须忍受的!
陆逊,他不仅能忍受敌军的进攻,更能忍受本军的质疑!他会忍住自己的不甘愿,亦会忍住那军中苦无知己的悲哀!陆逊的胜利,非天意,而是人谋,正是他仍辱负重的付出,终成来之不易的胜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周瑜为了杀了诸葛亮,故意设局来迷惑他,可是诸葛亮任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还被逼立下了军令状,可是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曹营那里拿到了十万支箭,完成了任务,使周瑜自叹不已,并说既生瑜,何生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0-05
展开全部
三国人物是流传千古的风流,这些英雄能够流传千古,关键还是英雄自身的素质:曹操,政治,军事,文学样样精通;诸葛亮同样在政治,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在军事上,出神入化,“迹近似妖”是对他的最好评价;周瑜虽然没有什么文学作品流传后世,但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英姿勃发”就让人浮想联翩他的风采;还要很多三国人物可用一个字而感觉到他们的风姿:猛张飞,义关羽,勇赵云,憨鲁肃,帅吕布,狡司马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