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一家为什么在三国时期辅佐三个国家?

 我来答
曦月95
推荐于2018-02-16 · TA获得超过4.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190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1442万
展开全部
三国上承东汉,下启两晋,其政治特色就在于世家,家国家国,家通常是先于国的,任何一个世家如果有可能都会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

俗话说的好,朝中有人好做官,举凡世家,必须有人出仕,不然几代潦倒,家族就不存在了。
没错,浓眉大眼的诸葛家也是这样。其家族分事三国固然有内在外在的偶然因素,但是其根本思路依然如此,通常这样是最保险的思路,当然诸葛家先后三家都玩脱了,也是中古史上几乎绝无仅见的奇葩。
司马家也是这样,司马懿曹操数次征辟不就,史书上说是心怀汉室,不愿事曹,纯属扯淡。其实不其兄司马朗困姿顷早已出仕,这不过是世家故技,曹操当时虽然官渡得胜,但局势尚未完全明朗,自然不会把宝都压在曹家身上。司马懿被曹操强征之后,做官做的漫不经心,及至建安二十年以后,司马懿忽然开始表现活跃,令人匪夷所思。其实放汪陆宽视野,建安二十二年,其兄司马朗病逝,司马懿也开始“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因为他是家族的顶梁柱了,必须为家族开拓生存空间。
再补一桩公案,曹操欲加九锡,一向的亲密老战友荀彧却忽然反对册备,论者皆曰荀彧忠心汉室,可是慢来,早干嘛去了?都把曹操喂这么肥了忽然想起来忠心汉室了?然后荀彧就死了,但是荀家倒下了吗?荀彧还有一个比他大的侄子,荀攸,他到底是支持还是不支持呢,不知道,但荀攸没有倒下,看来这也不过是分散投资的故技。再联想起官渡之战时,
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此人是荀彧的兄弟,荀家也是下的好大棋啊,只是不知道曹操官渡战后烧掉的信里有没有荀氏叔侄的,读史至此处,不由得后背生寒为曹操捏一把汗。
而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两晋,士族们玩起这个来就更娴熟了。
谢安开始一副节操满满的样子,隐居东山,优游林下,其妻问他:大丈夫不欲富贵?他捂着鼻子说:恐终不免矣。看起来逼格高的不得了,但一旦其兄谢奕死,其弟谢万战败,立刻滚出来出仕,一点不带耽误工夫。
河东裴氏,其布局更是可怕,于石赵、慕容鲜卑、东晋早有子弟,绵延数百年,至隋唐已经俨然第一门阀。
A1527710251234
2016-06-15 · TA获得超过11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35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95.3万
展开全部
  1. 家族成员的机遇不一样:诸葛家族本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本是山东琅琊人,因为遭遇董卓进京之后的战乱,诸葛亮三兄弟和叔父诸葛玄等人先是流落袁术的地盘淮扬一带,诸葛玄还当过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之后躲到荆州。诸葛玄病逝后,诸葛瑾作为大哥出门立业,流转到孙权帐下;而诸葛亮则是一直在隆中和荆襄肢高让的文人相互学习,直到后来被黄承彦看中招为女婿、刘备招入帐下,三弟诸葛均后来跟着二哥在蜀国为官;诸葛诞一脉的人则留在江北,后来效力于曹魏;后代里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曾历局作为诸葛亮的养子在蜀国效力,待其早逝且东吴的诸葛恪一族被平反之后,诸葛乔的儿子回到东吴继承诸葛瑾的血脉;

  2. 政治立场不一样:诸葛亮一直以兴复汉室作为政治立场,投靠刘备也有这一层考虑;诸葛诞和诸葛瑾基本就是被老板看重后入乡随俗,没有很明确的政治理想;

  3. 不排除有旱涝保收的考虑:当年曹丕曹植兄弟争世子时,司马懿和弟弟司马孚分别在曹丕和曹植帐下效力,后来曹丕获胜,司马孚又被调到曹丕帐下,他们家还有一个大哥司马朗官居兖州刺史等于居中。诸葛家族不排除也有一些这样的考虑。

  4. 当时的人才招募以士族人士为主:尽管曹操生前主张唯才是举,但是自西汉孝武帝推行儒术之后,在事实上已形成了所谓的世家大族(士族)。因为当时做官很难,条件大致有:1.读得起书,而且是儒家的六经;2.本人有良好的名声被文化圈;3.有人推荐你做官。所以一个家族一旦有人进入官场之后,势必要让家族子弟尽可能都垄断知识和仕途,并且和其他士族结成各种稳固的关系。诸葛家作为一个至少有200年的老士族,肯定要做官,而且各方势力念者都接受——至少可以标榜本集团接受东汉以来的士族政治,有利于安定多数官僚,何况这几个人看后来的表现,都有水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麻烦由你决定
2016-05-30 · TA获得超过235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4万
展开全部
诸葛亮辅佐刘备,诸葛瑾辅佐孙权,诸葛诞辅佐曹氏。
诸葛亮家本来在曹魏地盘,逃难到荆州,诸葛瑾又避难江东。。才有三分。。
关于这个“分仕三家,把持天下,趋向统一”的阴谋论,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纯属某些谈客事后YY。
分仕三家,就可以把持天下了吗?
1.人生有限,风险难测。能把持一国之国政,实属不易;能长久把持,必以子孙继承之,更属难上加难。所谓伴君如伴虎,对于位高权重者多忌,故功高盖主者,能善终的实属不易。
2.分仕三家,退一万步讲,就算各自把持了各国国政。如果趋向统一,则其中两国的把持者必须通过丧权卖国来归附于他国。姑且不论把持者能否放得下既得的功名利禄去依附别国,即便能舍弃小我,如同以上所讲“把持一国,已经实属不易”,何况出卖国家主权呢?

所以,就算“分仕三家”也未必能各自把持一国,遑论趋于统一呢?

还是以历史说说吧。
瑾、亮、诞俱为同籍同宗,但瑾、亮一家与诞的一家可能因地理关系,似乎并无联系。诞的一家应地处曹握蚂魏范围,故仕魏,并无问题。所以,我单说瑾、亮一家。
时值中原大乱,曹操兵祸徐州。亮父母早亡,叔父诸葛玄打算带着亮族源、均及亮的两个姐姐迁离,而瑾作为长子,与继母留守家业或者守护先人陵墓。适逢诸葛玄的好友、割据淮南的袁术署玄为豫章太守。于是,诸葛玄带着孩儿们赴豫章上任。
估计是袁术漠视王法、恣意行事,私自设置太守之故,未久,朝廷下令了新任太守到豫章上任。于是,诸葛玄便带着家小,投靠旧友刘表。
几年后,留守家业段穗埋的瑾,也携着继母,避难江东。得人举荐,为孙权幕僚。
若干年后,弟弟亮也在荆襄出仕刘备。

兄弟二人年幼时的社会环境和际遇,让他们分处两地,为他们出仕于不同的主公带来了偶然性。但是,兄弟二人不共事一主,除了他们各自的忠君观念与人生目标外,似乎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观念。如果“一荣俱荣”,则弟弟永远不能高出、超越哥哥的成就;如果“一损俱损”,则兄弟分仕二国,避免了同门灭族之祸。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0890618
2016-05-22 · TA获得超过145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55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855万
展开全部
三国上承东汉,下启两晋,其政治特色就在于世家,家国家国,家通常是先于国的,任何一个世家如果有可能都会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

俗话说的好,朝中有人好做官,举凡世家,必须有人出仕,不然几代潦倒,家族就不存在了。
没错,浓眉大眼的诸葛家也是这样。其家族分事三国固然有内在外在的偶然因素,但是其根本思路依然如此,通常这样是最保险的思路,当然诸葛家先后三家都玩脱了,也是中古史上几乎绝无仅见的奇葩。
司马家也是这样,司马懿曹操数次征辟不就,史书上说是心怀汉室,不愿事曹,纯属扯淡。其实不其兄司马朗困姿顷早已出仕,这不过是世家故技,曹操当时虽然官渡得胜,但局势尚未完全明朗,自然不会把宝都压在曹家身上。司马懿被曹操强征之后,做官做的漫不经心,及至建安二十年以后,司马懿忽然开始表现活跃,令人匪夷所思。其实放汪陆宽视野,建安二十二年,其兄司马朗病逝,司马懿也开始“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因为他是家族的顶梁柱了,必须为家族开拓生存空间。
再补一桩公案,曹操欲加九锡,一向的亲密老战友荀彧却忽然反对册备,论者皆曰荀彧忠心汉室,可是慢来,早干嘛去了?都把曹操喂这么肥了忽然想起来忠心汉室了?然后荀彧就死了,但是荀家倒下了吗?荀彧还有一个比他大的侄子,荀攸,他到底是支持还是不支持呢,不知道,但荀攸没有倒下,看来这也不过是分散投资的故技。再联想起官渡之战时,
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此人是荀彧的兄弟,荀家也是下的好大棋啊,只是不知道曹操官渡战后烧掉的信里有没有荀氏叔侄的,读史至此处,不由得后背生寒为曹操捏一把汗。
而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两晋,士族们玩起这个来就更娴熟了。
谢安开始一副节操满满的样子,隐居东山,优游林下,其妻问他:大丈夫不欲富贵?他捂着鼻子说:恐终不免矣。看起来逼格高的不得了,但一旦其兄谢奕死,其弟谢万战败,立刻滚出来出仕,一点不带耽误工夫。
河东裴氏,其布局更是可怕,于石赵、慕容鲜卑、东晋早有子弟,绵延数百年,至隋唐已经俨然第一门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g倾尽天下5
2016-05-07 · TA获得超过240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01
采纳率:77%
帮助的人:115万
展开全部
这个问题我来解释,三国上承东汉,下启两晋,其政治特色就在于世家,家国家国,家通常是先于国的,任何一个世家如果有可能都会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
俗话说的好,朝中有人好做官,举凡世家,必须有人出仕,不然几代潦倒,家族就不存在了。其家族分事三国固然有内在外在的偶然因素,但是其根本思路依然如此,通常这样是最保险的思路,
当时甚是宽松的政治环境散枯也为这个结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试想在后来,你和你兄长分处敌国冲晌洞,肯定都会受到猜忌吧?搞不好就找借口砍了你……不过当时的人没有这许多想法,刘备对诸葛亮、孙权对诸葛谨铅瑾的信任都是充分的;诸葛亮还过继了诸葛瑾的儿子(当然,这在当时是政治上正确的~),两兄弟也时常通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