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的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
临床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的思维方式介于外科和内科医师之间,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消除或减少患者面临手术的恐惧和围术期的疼痛和安全。麻醉科医生是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安危的保护者。
麻醉医师需要利用各种药物维持一定的麻醉状态,还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障患者安全,提供安全无痛的手术条件。但患者、手术和其余情况千差万别,仍然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而其中有部分情况很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1.反流、误吸和吸入性肺炎
麻醉下发生呕吐或反流有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胃内容物的误吸,以至造成急性呼吸道梗阻和肺部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是目前全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发生误吸导致急性肺损伤的程度,与误吸的胃内容物理化性质(如pH、含脂碎块及其大小)和容量,以及细菌的污染直接相关。
误吸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呼吸道梗阻、Mendelson综合征、吸入性肺不张、吸入性肺炎等。预防误吸主要是针对构成误吸和肺损害的原因采取措施:
(1)减少胃内容量和提高胃液pH;
(2)降低胃内压,使其低于食管下端括约肌阻力;
(3)保护气道,尤当气道保护性反射消失或减弱时,更具有重要意义。误吸的处理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免发生气道梗阻窒息和减轻急性肺损伤。具体措施包括重建通气道、支气管冲洗、纠正低氧血症、激素、气管镜检查、抗生素及其他支持疗法。
为了减少反流和误吸的可能性,手术患者常需要术前禁食水,通常禁食6~8小时,禁饮4小时,小儿可以控制在2小时。
2.躁动
全麻恢复期,大多数患者呈嗜睡、安静或有轻度定向障碍和脑功能逐渐恢复趋于正常,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较大的情感波动,表现为不能控制的哭泣和烦躁(躁动)不安。躁动的出现除了与术前、术中用药有关外,术后疼痛等可能是引起躁动的重要因素。
3.全麻后苏醒延迟
全身麻醉停止给药后,患者一般在60~90分钟当可获得清醒,对指令动作、定向能力和术前的记忆得以恢复。若超过此时限神志仍不十分清晰,可认为全麻后苏醒延迟。引起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有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高龄、患者全身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等。
4.术后恶心与呕吐
术后恶心与呕吐(PONV)是全麻后很常见的问题,造成患者的不适而影响休息,其发生率为20%~30%,既往有相关病史、女性和吸入麻醉相对发生率高。危险因素有:
(1)倾向性因素如早期妊娠、糖尿病和焦虑的患者;
(2)胃容量增加
(3)麻醉用药与方法全麻比区域性麻醉多见;用药以氧化亚氮、氯胺酮以及新斯的明为多见;
(4)手术部位与方式牵拉卵巢和宫颈扩张术,腹腔镜手术,斜视纠正术以及中耳的手术等为多见;
(5)手术后疼痛应用阿片类药、低血压和大量饮水等。胃肠减压导管刺激也常引起呕吐。对有明显发生PONV倾向的患者才考虑使用药物,一般不需预防性用药。主要药物有丁酰苯类、吩噻嗪类、胃动力性药、抗胆碱能药、抗组胺药、5-羟色胺拮抗剂等。
4.支气管痉挛
在麻醉过程和手术后均可发生急性支气管痉挛,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气道变窄,气道阻力骤然增加,呼气性呼吸困难,引起严重缺氧和CO2蓄积。若不即时予以解除,患者因不能进行有效通气,不仅发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甚至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跳骤停。
发生支气管痉挛的原因有气道高反应性、与麻醉手术有关的神经反射、气管插管等局部刺激、应用了具有兴奋性迷走神经、增加气道分泌物促使组胺释放的麻醉药、肌松药或其他药物等。其中,气管插管等局部刺激是麻醉诱导期间发生气道痉挛最常见的原因。既往有呼吸道慢性炎症、抽烟或支气管哮喘史的患者发生率较高,麻醉期间避免应用可诱发支气管痉挛的药物。选用局麻药进行完善的咽喉部和气管表面的麻醉,阻断气道的反射,可防止因刺激气道而诱发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痉挛的处理包括:明确诱因、消除刺激因素;如因麻醉过浅所致,则应加深麻醉;面罩吸氧,必要时施行辅助或控制呼吸;静脉输注皮质类固醇类药、氨茶碱等,两药同时应用可能收效更好。
5.低氧血症和通气不足
呼吸系统的并发症,仍是全身麻醉后延缓术后康复、威胁患者生命安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全麻后气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因神志未完全恢复,舌后坠而发生咽部的阻塞;喉阻塞则可因喉痉挛或气道直接损伤所致。对舌后坠采用最有效的手法,是患者头后仰的同时,前提下颌骨,下门齿反咬于上门齿。据患者不同的体位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气道完全畅通。如果上述手法处理未能解除阻塞,则应置入鼻咽或口咽气道。但在置入口咽气道时,有可能诱发患者恶心、呕吐、甚至喉痉挛,故应需密切观察。极少数患者才需重行气管内插管。
1.低氧血症不仅是全身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而且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昏迷、死亡。易于引起麻醉后低氧血症的因素有:
(1)患者的年龄>65岁;
(2)体重超重的患者,如>100kg;
(3)施行全身麻醉的患者要比区域性麻醉更易于发生;
(4)麻醉时间>4小时;
(5)施行腹部手术者对呼吸的影响显著于胸部,以肢体手术的影响较为轻微;
(6)麻醉用药:如苯二氮卓类与阿片类药物并用,用硫喷妥钠诱导麻醉对呼吸的影响要显著于异丙酚。
2.通气不足系指因肺泡通气的降低引起PaCO2的增高。手术后通气不足的原因有:
(1)中枢性呼吸驱动的削弱;
(2)呼吸肌功能恢复的不足;
(3)体内产生CO2增多;
(4)由于呼吸系统急性或慢性疾病所影响。
6.急性肺不张
急性肺不张是指患者骤然出现肺段、肺叶或一侧肺的萎陷,从而丧失通气的功能。急性肺不张是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多见于全身麻醉之后。大面积急性肺不张,可因呼吸功能代偿不足,使患者因严重缺氧而致死。
发生急性肺不张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患者存在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急性或慢性梗阻,术后最常见的原因是气道被黏稠的分泌物所堵塞;慢性气管炎;吸烟;肥胖;老年患者肺容量小,如非阻塞性肺病,胸廓畸形,或因肌肉、神经肌肉和神经疾病所致的呼吸肌障碍或受限;
7.通气不足综合征
中枢性或梗阻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手术后发生肺不张的危险因素包括:
(1)呼吸道分泌物多,且引流或排出不畅;
(2)胸部或上腹部大手术患者;
(3)外科手术切口疼痛;
(4)镇痛药应用不当;
(5)应用具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8.高血压
全身麻醉恢复期,随着麻醉药作用的消退、疼痛不适,以及吸痰、拔除气管内导管的刺激等原因极易引起高血压的发生。尤其先前有高血压病史者,且多始于手术结束后30分钟内。如果在术前突然停用抗高血压药物,则发生高血压情况更呈严重。发生高血压的原因包括:疼痛、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术中补充液体超荷(volumeoverload)和升压药应用不当、吸痰的刺激、和其他如术后寒战,尿潴留膀胱高度膨胀等。
9.脑血管意外
患者先前多存在有脑血管病,而在麻醉手术过程(围手术期)中,意外地发生了脑卒中,其中约有80%是因脑血管供血不足(或血流太少),称为缺血性卒中,另外20%则属于出血性卒中(如脑实质性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卒中所涉及的范围,可以是局灶性、多灶性,也可以是弥散性,反映出因单一或多个血管的病理改变而引起脑功能急速的障碍。高龄(超过65岁)、高血压、糖尿病、外展血管病变、心脏疾病(冠心病和房颤等)等都是围术期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高危因素。
全身麻醉期间因为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对患者意识和肌力的监测受到影响,可能不能及时发现脑卒中的发生。
10.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MH)是由吸入强效的挥发性麻醉药和琥珀胆碱诱发的骨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呼出CO2和体温骤然增高、心动过速,并出现肌红蛋白尿等。MH以白种人多发,但在不同种族中均有报道,说明MH并非种族特异性。儿童MH发病率(1/15000)明显高于成人(1/50000)。儿童好发年龄多在1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MH以先天性疾病如特发性脊柱侧弯、斜视、上睑下垂、脐疝、腹股沟疝等多见,在其他外科疾病中也有散在报道。目前认为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亚临床肌肉病。MH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爆发型(22%)、咬肌痉挛型(22%)和流产型(57%)。爆发型最严重,表现为突然发生的高碳酸血症和高钾血症、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缺氧和酸中毒、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5℃~46℃。多数患者在数小时内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和循环衰竭。
参考资料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36-1041.
2.郭向阳、罗爱伦、恶性高热中华麻醉学2001,21(10):604-606.
3.吴新民、罗爱伦、田玉科、等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意见(2012)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4):4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