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上好初中生物实验课
展开全部
生物学是一门突出实验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实验课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生物课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实验
好奇与探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中学生更是如此,总想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和因果联系,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有效保护,很可能就会慢慢地枯萎。如在学习鸟卵的结构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打开鸡蛋,观察其内部结构,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果,有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白点”——胚盘,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却怎么也找不到“白点”。老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准备好一些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随时和学生一起研究、查阅,就会激励孩子永远带着那种好奇心、进取心,去探求未知世界。
实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洋葱头鳞片叶的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中,有些学生制作的标本在显微镜下竟然看不见,而同样的标本在一些同学的操作下却能观察得到,经过多次操作,学生实验成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提高了实验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我在讲课中主要是尽可能地介绍一些中学生可自己动手做的简易实验,引导他们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揭示和了解某些基本规律。如讲完“叶的蒸腾”作用后,让学生做了一个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叶干上的实验,启发他们想一想: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这是什么作用?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做的,因此实验时就格外认真,甚至做不成功不罢休。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实验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运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学生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如“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才能做,须将其暗处理两天后的蔬菜其中的两片叶子遮住再光照,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行,在实验过程中,对独立实验不成功的学生,我注意引导他们开展合作试验,直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优势。
三、激发争论,使学生主动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实验出现多种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总结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有的出现蓝色,有的没有,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通过正面交锋、争论、辩论和讨论,最终能获得实验的正确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做实验。新教材除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探究学习的要求外,还独立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因此结合我校学生人数和生物实验室易于开展探究实验的实际,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将能开的实验全都开齐、开全。
四、试验课要注意的问题
1. 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 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感到陌生,有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了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及实验步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贯穿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反之则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的现象。
2.允许学生打破常规的做法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其中的步骤做吗?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有少数学生直接将碘液滴在洋葱表皮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制止他们的这种做法,而是让他们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这样的染色方法比常规的做法速度快、效果好。我先肯定他们在实验中的探索精神,然后指出教材中的是常规的做法。应该用什么方法,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常规,可能就会使学生缩手缩脚,成为只会照搬课本的“书呆子”。
3.鼓励学生探究与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口讲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更应鼓励学生与同伴和教师交流讨论。个人的思考虽然有独到之处,但也存在着不足和偏见,虚心吸取别人思考的优势,也就是自己进步的开始。在平时做作业时,要学会问同学和给同学讲题目,在问和讲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实验
好奇与探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中学生更是如此,总想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和因果联系,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有效保护,很可能就会慢慢地枯萎。如在学习鸟卵的结构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打开鸡蛋,观察其内部结构,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果,有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白点”——胚盘,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却怎么也找不到“白点”。老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准备好一些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随时和学生一起研究、查阅,就会激励孩子永远带着那种好奇心、进取心,去探求未知世界。
实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洋葱头鳞片叶的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中,有些学生制作的标本在显微镜下竟然看不见,而同样的标本在一些同学的操作下却能观察得到,经过多次操作,学生实验成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提高了实验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我在讲课中主要是尽可能地介绍一些中学生可自己动手做的简易实验,引导他们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揭示和了解某些基本规律。如讲完“叶的蒸腾”作用后,让学生做了一个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叶干上的实验,启发他们想一想: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这是什么作用?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做的,因此实验时就格外认真,甚至做不成功不罢休。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实验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运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学生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如“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才能做,须将其暗处理两天后的蔬菜其中的两片叶子遮住再光照,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行,在实验过程中,对独立实验不成功的学生,我注意引导他们开展合作试验,直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优势。
三、激发争论,使学生主动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实验出现多种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总结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有的出现蓝色,有的没有,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通过正面交锋、争论、辩论和讨论,最终能获得实验的正确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做实验。新教材除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探究学习的要求外,还独立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因此结合我校学生人数和生物实验室易于开展探究实验的实际,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将能开的实验全都开齐、开全。
四、试验课要注意的问题
1. 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 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感到陌生,有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了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及实验步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贯穿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反之则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的现象。
2.允许学生打破常规的做法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其中的步骤做吗?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有少数学生直接将碘液滴在洋葱表皮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制止他们的这种做法,而是让他们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这样的染色方法比常规的做法速度快、效果好。我先肯定他们在实验中的探索精神,然后指出教材中的是常规的做法。应该用什么方法,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常规,可能就会使学生缩手缩脚,成为只会照搬课本的“书呆子”。
3.鼓励学生探究与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口讲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更应鼓励学生与同伴和教师交流讨论。个人的思考虽然有独到之处,但也存在着不足和偏见,虚心吸取别人思考的优势,也就是自己进步的开始。在平时做作业时,要学会问同学和给同学讲题目,在问和讲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