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利用技术多媒体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个回答
2016-10-27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充分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何谓多媒体音乐课
多媒体音乐课,即指“多种电教多媒体组合优化的音乐课”,也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音乐课”。尤其是后者,多媒体计算机的集成性和控制性,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具有突破时空的局限,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扩大容量的特点。它使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二、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
1、德育、美育作用。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素材的组合、融入,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看与听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体验。
2、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用多媒体音乐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状况。教者可通过多媒体在课前或课后制作好谱列,上课时用投影大屏幕既清晰又新奇地分步或同步地展示和分析谱例和音响,有的课程还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音视频)结合演示授课。并通过音响感受择选出最佳效果。
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或家中等场所朝进行个别化学习。
三、音乐课中多媒体应用的一些误区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机械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讲究以情动人,因而它需要音乐教师的情绪投入,并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露的情感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有的音乐教师却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一节课所涵含的文化面越广,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教具越多,就越能显示出教师思路的新颖和教学水平的高超,于是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调研课,或者评优课,课堂上几乎都有电教媒体,而且更换频繁,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节音乐公开课,课题为《小乌鸦爱妈妈》,由于歌曲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就把整个教学过程编成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再配上音乐播放,学生津津有味地一会儿看动画片、欣赏图片,一会儿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分角色表演等等,这样的课,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听觉联想却被忽视了,以至于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印象深刻的只是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而歌曲的主旋律却不熟悉,这样的音乐课能说是成功的吗?我不由大惑:为什么一定要用多媒体?又有表演和创作?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欣赏画面,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去仔细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学生又哪来表演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课后询问这位教师,她说:“这是公开课,要有教学形式的创新,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呀!”恍然大悟,原来她把新课程改革仅仅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手段上加入多媒体,仅仅理解为教学形式的创新!
四、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正确应用多媒体
首先、一定要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1、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教学艺术境界,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抛弃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的错误倾向。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教学媒体必须依靠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效能,它是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的。
2、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情感的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德昌老师他在课例点评中强调:“要适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师不要忘记自身教学能力的体现,不要完全借助音响;教师教学语言在逐步散色,脱离了与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师生对话很有必要,人—机对话代替不了人—人对话。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比如:在教授五年级第九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学生对歌曲旋律也许略知一二,但对于歌中唱到的人和景就不太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于是我将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及澎湖湾的美丽风光等录象资料做进了课件,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画面了解宝岛台湾的人与景,并且结合教师精心组织的语言导入本课课题。在让学生欣赏澎湖湾风光的时候,我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进行声情并茂的现场范唱,而不是让他们听磁带里的范唱。当时,我发现同学们似乎被老师有感情的范唱感染,也都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基于这是一首来自台湾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热爱祖国,为祖国大一统事业祝福!我让学生也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从现在就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看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豪情壮语,我也被感动了。最后全体师生共同唱响《我的中国心》结束课堂,课堂顿时被浓浓的爱国情包围着,每个人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
其次、要分辨主体与辅助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著名教育家刘德昌老师也曾告之我们:“教师应当把握住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只作为音乐课堂的辅助工具,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象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喧宾夺主,也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例如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边放边讲,成了一个“解说员”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和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再次、使用多媒体要服从教学实际需要,这样才有利于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教学中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为教学媒体而教学媒体,而是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性,不搞“花架子”,更不可喧宾夺主。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第一册第7课欣赏曲《小青蛙》中,我设计了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又根据音乐力度的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地展现了故事的起始、经过和结果,学生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预先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方法,来达到辅助教学,获得实效的最终目的。
最后、要认清优势与局限的关系
选择制作多媒体时要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那些符合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等要求的多媒体,以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
比如,第三册“音的高低”一课,学生最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音的高低混淆起来。在教学中,我就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学生在学习时有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优秀的媒体教学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更需要优秀的二维动画片、三维形象美工制作人员,需要高配置的电脑与大型制作软件。可以这样说:需要各种非常专业的人士共同参与。由于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基层学校无法实现大家理想中课件的各种表达形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考察市场上已有的教育软件着手,认清优势和局限的关系,将其对学习活动极具价值的部分引入教学活动,各取所长,整体优化。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多媒体音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 何谓多媒体音乐课
多媒体音乐课,即指“多种电教多媒体组合优化的音乐课”,也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音乐课”。尤其是后者,多媒体计算机的集成性和控制性,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具有突破时空的局限,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扩大容量的特点。它使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二、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
1、德育、美育作用。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素材的组合、融入,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看与听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体验。
2、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用多媒体音乐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状况。教者可通过多媒体在课前或课后制作好谱列,上课时用投影大屏幕既清晰又新奇地分步或同步地展示和分析谱例和音响,有的课程还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音视频)结合演示授课。并通过音响感受择选出最佳效果。
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或家中等场所朝进行个别化学习。
三、音乐课中多媒体应用的一些误区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机械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讲究以情动人,因而它需要音乐教师的情绪投入,并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露的情感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有的音乐教师却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一节课所涵含的文化面越广,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教具越多,就越能显示出教师思路的新颖和教学水平的高超,于是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调研课,或者评优课,课堂上几乎都有电教媒体,而且更换频繁,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节音乐公开课,课题为《小乌鸦爱妈妈》,由于歌曲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就把整个教学过程编成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再配上音乐播放,学生津津有味地一会儿看动画片、欣赏图片,一会儿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分角色表演等等,这样的课,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听觉联想却被忽视了,以至于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印象深刻的只是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而歌曲的主旋律却不熟悉,这样的音乐课能说是成功的吗?我不由大惑:为什么一定要用多媒体?又有表演和创作?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欣赏画面,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去仔细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学生又哪来表演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课后询问这位教师,她说:“这是公开课,要有教学形式的创新,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呀!”恍然大悟,原来她把新课程改革仅仅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手段上加入多媒体,仅仅理解为教学形式的创新!
四、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正确应用多媒体
首先、一定要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1、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教学艺术境界,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抛弃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的错误倾向。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教学媒体必须依靠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效能,它是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的。
2、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情感的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德昌老师他在课例点评中强调:“要适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师不要忘记自身教学能力的体现,不要完全借助音响;教师教学语言在逐步散色,脱离了与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师生对话很有必要,人—机对话代替不了人—人对话。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比如:在教授五年级第九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学生对歌曲旋律也许略知一二,但对于歌中唱到的人和景就不太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于是我将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及澎湖湾的美丽风光等录象资料做进了课件,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画面了解宝岛台湾的人与景,并且结合教师精心组织的语言导入本课课题。在让学生欣赏澎湖湾风光的时候,我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进行声情并茂的现场范唱,而不是让他们听磁带里的范唱。当时,我发现同学们似乎被老师有感情的范唱感染,也都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基于这是一首来自台湾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热爱祖国,为祖国大一统事业祝福!我让学生也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从现在就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看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豪情壮语,我也被感动了。最后全体师生共同唱响《我的中国心》结束课堂,课堂顿时被浓浓的爱国情包围着,每个人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
其次、要分辨主体与辅助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著名教育家刘德昌老师也曾告之我们:“教师应当把握住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只作为音乐课堂的辅助工具,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象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喧宾夺主,也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例如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边放边讲,成了一个“解说员”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和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再次、使用多媒体要服从教学实际需要,这样才有利于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教学中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为教学媒体而教学媒体,而是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性,不搞“花架子”,更不可喧宾夺主。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第一册第7课欣赏曲《小青蛙》中,我设计了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又根据音乐力度的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地展现了故事的起始、经过和结果,学生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预先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方法,来达到辅助教学,获得实效的最终目的。
最后、要认清优势与局限的关系
选择制作多媒体时要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那些符合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等要求的多媒体,以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
比如,第三册“音的高低”一课,学生最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音的高低混淆起来。在教学中,我就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学生在学习时有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优秀的媒体教学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更需要优秀的二维动画片、三维形象美工制作人员,需要高配置的电脑与大型制作软件。可以这样说:需要各种非常专业的人士共同参与。由于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基层学校无法实现大家理想中课件的各种表达形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考察市场上已有的教育软件着手,认清优势和局限的关系,将其对学习活动极具价值的部分引入教学活动,各取所长,整体优化。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多媒体音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