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坐”,“跪”和“长跪”有什么不同
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屁股落在脚跟上。
如屁股抬起来,上身挺直,就叫跽,又称长跪。
“跪”和“坐”都要求要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区别仅仅在于“跪”时臀部并不落在脚跟上。“跪”可不是随随便便扑通一跪,而是一种重要的礼节。
与“坐”“跪”形成鲜明对照的,就是“坐没坐相”的“踞”了。“踞”的特点是双脚和臀部落在地上或其他支撑物上,两膝上耸。
“踞”分为“蹲踞”和“箕踞”,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膝盖并拢而后者膝盖打开。“蹲踞”在古人看来是不礼貌的。
扩展资料:
采用跪坐的方式坐在地上,膝关节很容易遭受寒冷、潮湿的侵袭。
于是古人就对房内的地面进行加工,比如用火烧烤地面,比如抹一层白灰等,但人们坐久了还是不舒服,就需要在身下垫个东西,就是我们说的“筵”和“席”。
筵和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长的叫筵,短的叫席。地上底层铺的较粗的叫筵,筵上面铺的精细编织物叫席,因为坐在上面饮酒吃肉,统称筵席。
古人坐在席子上有次序的。比如说有同席之限:男、女7岁以上不可同席、出嫁姐妹与兄弟不可同席、父与子不可同席;
还比如说有异席之礼,《礼记》规定:群居5人,则长者必有异席;5人及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外安排一张席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国礼制里的“跪”与“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