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近年来,学生自我伤害的事件屡有出现,学生草率对待生命的做法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深思。本文拟对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并总结了一些自己尝试的做法。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把生命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让人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彰显。
一、挖掘课本素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
高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差,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诸多心理问题。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参照,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思考人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
学习《我与地坛》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残废,命运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成功就要到来时,他的母亲却永远离他而去了,可谓不幸之极!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思考生死、思考生命。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写作使史铁生充满劫难的生命活得辉煌灿烂。学《报任安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为什么遭受极刑而隐忍苟活?是因为他懂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隐忍苟活、忍辱负重终于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这是司马迁善待生命的最好回报。
二、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半壁江山,也是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很好的平台。因为作文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因而,我常在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让学生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题作文,让学生假设生命只剩下三天,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感受生命的可贵。又如以《我能行》作文,让学生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体会自己生命中的亮色。
材料作文能开拓学生思路,检验学生思想,因而每次材料作文,我都精心设计选材,让学生从材料本身或写作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有这样一则材料: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竟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塔中,当风暴袭来,心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用死亡来抗争。这则材料本身就是一个生命教育的好题材,学生可以从中有所收获。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逆境和挫折,两位音乐家的做法却大相径庭呢?我引导学生明白第一位音乐家面对逆境择生,坦然面对生活,这就是对生命的珍重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拓展延伸,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课内有,课外也不少,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种途径、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1、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对生命的价值都有独特的体验,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时,可以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如:教学了《生命的意义》一文后,让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对保尔的一生的了解更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再如: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通过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开展辩论会
高中生充满生命的张力,辩论会就是一种充分调动各学生积极性、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很好的形式。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后,我组织学生召开了一场以“择生还是择死”为主题的辩论会,围绕司马迁究竟是应该择死不受辱还是苟且偷生实现个人价值来展开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认识到死容易,生不容易,认识到司马迁忍辱负重,执着于信念,终于著就信史照耀尘寰,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的选择恰恰是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体现。
3、关注新闻媒体
多媒体的普及运用给语文教学插上了翅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我经常带领学生收看《新闻1+1》《对话》等栏目,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思考生命、热爱生命。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深夜驾车撞伤人后,又将伤者残忍的刺了八刀致其死亡。药家鑫在2011年6月7日上午被执行死刑。我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引导他们思考这一悲剧的社会意义。药家鑫一案已成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停止。通过观看视频,组织讨论,学生认识到,这起悲剧暴露出孩子成长教育中,法律意识、担当意识、生命教育的缺失,正是这些缺失导致药家鑫对生命缺乏基本的敬畏。这起悲剧也给学生敲响了警钟,给学生上了一堂很好的生命教育课。
生活即是语文,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现象:温总理的那句“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幸福”让我们深受感动;“90后”长江学子的人梯精神让我们倍感温暖;矿工兄弟八天八夜被困井下最后生还的生命奇迹让我们心灵震撼;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生命的渺小脆弱让我们深刻自省,而富士康的十三跳更将我们的心灵深深刺痛,还有自然界中坚韧的小草、执著的胡杨、扑火的飞蛾----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
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说过:“心灵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只有加强对中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中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浇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之花并非易事,但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因为有限的生命包含于每个人对自我生命无限地超越和追求中,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只有立足文本,不断创新,并身体力行去影响学生,才能让生命的价值在学生的心灵中绽放的更加灿烂。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把生命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让人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彰显。
一、挖掘课本素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
高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差,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诸多心理问题。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参照,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思考人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
学习《我与地坛》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残废,命运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成功就要到来时,他的母亲却永远离他而去了,可谓不幸之极!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思考生死、思考生命。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写作使史铁生充满劫难的生命活得辉煌灿烂。学《报任安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为什么遭受极刑而隐忍苟活?是因为他懂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隐忍苟活、忍辱负重终于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这是司马迁善待生命的最好回报。
二、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半壁江山,也是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很好的平台。因为作文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因而,我常在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让学生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题作文,让学生假设生命只剩下三天,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感受生命的可贵。又如以《我能行》作文,让学生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体会自己生命中的亮色。
材料作文能开拓学生思路,检验学生思想,因而每次材料作文,我都精心设计选材,让学生从材料本身或写作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有这样一则材料: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竟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塔中,当风暴袭来,心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用死亡来抗争。这则材料本身就是一个生命教育的好题材,学生可以从中有所收获。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逆境和挫折,两位音乐家的做法却大相径庭呢?我引导学生明白第一位音乐家面对逆境择生,坦然面对生活,这就是对生命的珍重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拓展延伸,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课内有,课外也不少,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种途径、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1、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对生命的价值都有独特的体验,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时,可以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如:教学了《生命的意义》一文后,让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对保尔的一生的了解更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再如: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通过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开展辩论会
高中生充满生命的张力,辩论会就是一种充分调动各学生积极性、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很好的形式。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后,我组织学生召开了一场以“择生还是择死”为主题的辩论会,围绕司马迁究竟是应该择死不受辱还是苟且偷生实现个人价值来展开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认识到死容易,生不容易,认识到司马迁忍辱负重,执着于信念,终于著就信史照耀尘寰,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的选择恰恰是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体现。
3、关注新闻媒体
多媒体的普及运用给语文教学插上了翅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我经常带领学生收看《新闻1+1》《对话》等栏目,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思考生命、热爱生命。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深夜驾车撞伤人后,又将伤者残忍的刺了八刀致其死亡。药家鑫在2011年6月7日上午被执行死刑。我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引导他们思考这一悲剧的社会意义。药家鑫一案已成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停止。通过观看视频,组织讨论,学生认识到,这起悲剧暴露出孩子成长教育中,法律意识、担当意识、生命教育的缺失,正是这些缺失导致药家鑫对生命缺乏基本的敬畏。这起悲剧也给学生敲响了警钟,给学生上了一堂很好的生命教育课。
生活即是语文,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现象:温总理的那句“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幸福”让我们深受感动;“90后”长江学子的人梯精神让我们倍感温暖;矿工兄弟八天八夜被困井下最后生还的生命奇迹让我们心灵震撼;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生命的渺小脆弱让我们深刻自省,而富士康的十三跳更将我们的心灵深深刺痛,还有自然界中坚韧的小草、执著的胡杨、扑火的飞蛾----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
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说过:“心灵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只有加强对中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中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浇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之花并非易事,但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因为有限的生命包含于每个人对自我生命无限地超越和追求中,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只有立足文本,不断创新,并身体力行去影响学生,才能让生命的价值在学生的心灵中绽放的更加灿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