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鲜是如何背叛大明王朝的

 我来答
毗沙王
文化旅行者

2018-08-28 · 爱收集历史素材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2万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2904万
展开全部

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月,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统一全国之后,举兵十五万经海路向朝鲜扑来。而朝鲜李氏王朝此前虽有明廷提醒,但因承平日久武备废弛,在虎狼之师的日军攻击面前溃不成军,不足三月,两京皆没,八道尽失。朝鲜国王宣祖李昖仓皇出逃,同时遣使向宗主国大明请援。

明廷在初次遣军救援失利后,下定决心于当年十二月遣大将李如松率大军出击,明朝联军前后历时七年终于获得对倭作战胜利,史称“壬辰倭乱”。本已为大明藩属国的朝鲜经此大劫之后,更是对明朝恭顺有加,感恩戴德。

万历朝鲜战争:打出天朝国威的正义之战

然而仅过了二十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后,夹在两个敌对大国之间的朝鲜对明朝态度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朝鲜极不情愿的出兵与明军合作,最终战败兵散。直到崇祯十年(1637年)一月,朝鲜与清签订合约,藩属于清,彻底结束了与大明的藩属关系。

在这短短的三十年不到的时间内,本得到大明“再造之恩”的朝鲜为何这么快就倒向了清廷?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何事令朝鲜前后变化如此之快?且让笔者为君道来。文章较长,请耐心阅读。

一、后金建立之前的明、朝关系

朝鲜半岛自唐朝以来正式以藩属的形式被纳入中原王朝势力范围后,因半岛地狭人少、实力不振,这些政权为了获取生存空间,长期以来不得不采取左右逢源的功利务实性外交手段。

壬辰七年大战结束之后,明、朝两国实力受损极为严重,而本同为明朝藩属的女真努尔哈赤部却趁机崛起,东北亚的传统政治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万历四十四年(1619年),长期臣服于明朝的努尔哈赤积攒足够的实力后,建立后金,两年之后便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明廷权衡之后决议对后金兴兵讨伐,试图一劳永逸解决这个辽东边境大患。

明廷举兵向辽东进发之时,也下诏命朝鲜出军共同对付后金,然而此时的朝鲜国王光海君却阴奉阳违极不配合。后来在明廷和朝鲜国内大臣的强力施压下,光海君才不得不接受诏令派军出征,但仍私令统军将领姜弘立伺机而动、保留实力。

为何明朝帮助朝鲜复国仅二十余年后,朝鲜国王光海君对待有“再造之恩”的宗主国就不再尽心忠诚?原来这缘于光海君和明廷的个人恩怨。光海君李珲是抗倭时期朝鲜国王宣祖李昖的次子,他知书达理、品行端正,在抗倭战争中立下大功,深得李昖喜爱。壬辰战争爆发之际便被李昖封为世子,但对于坚持“立嫡立长”的宗主国明朝来说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所以李珲的世子地位从未得到承认。

朝鲜李氏王朝国家疆域势力图

万历三十六年,宣祖李昖病逝后,李珲便迅速以“署国事”的身份向明廷告丧。明廷虽然极不愿意,但因此时女真努尔哈赤已经坐大构成威胁,明廷不愿逼迫朝鲜发生内乱因此便准许其继位为王。

此外,明朝此时的统治已经步入末路,上层统治堕落腐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基于这两种私恨国怨夹杂的情绪之下,继位成为光海君的李珲便采取了两不得罪的外交政策。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萨尔浒之战最终以明军惨败告终,朝鲜所派出的一万多人除副元帅金景瑞力战而死外,均投降于金军。随后不久,光海君迅速修《答胡书》与后金交好,表示“两国各守封疆,相修旧好”,换回了被俘的主将姜弘立和朝鲜军士。

二、“仁祖反正”后的明、朝关系

光海君左右逢源的行径引起明廷的强烈谴责,同时在朝鲜内部也掀起轩然大波。明朝翰林院检讨徐光启等人便接连上奏痛斥朝鲜两面三刀、背弃君臣之义的行为,告诫皇上要对朝鲜、后金的勾结加以警惕。然而明朝因势窘力微,不愿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逼迫朝鲜全面导向后金,因此也并未追究朝鲜之责。

但明廷虽无力追责,朝鲜内部却对光海君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最终这种情绪以政变的形式彻底爆发。明朝天启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朝鲜西人党率领千余人攻克王宫,将光海君废黜,立其侄绫阳君为王,是为仁祖。朝鲜仁祖即位之后,便立即推翻光海君中立的对外政策,全面导向明朝,共同对付后金,史称“仁祖反正”。

“仁祖反正”过程之中最有名的便是毛文龙在临近朝鲜的东江镇抗金的事迹。毛文龙自万历四十年(1612年)奇袭镇江获得大捷,引起后金大军反扑后,便退入朝鲜境内,辗转义州、安州各地,最终在皮岛开设东江镇,成为钳制金国后方的一枚硬钉子。

然而朝鲜对毛文龙或明或暗的支持引起了后金方面的强烈不满,皇太极继位第二年(1627年)正月,便以朝鲜“助南朝(明)兵马,侵伐我国”、“朝鲜累世得罪,今明毛文龙近彼海岛,纳我叛民”为由,遣大军征讨朝鲜。金军兵强马壮,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军队毫无抵抗之力,不足月余王京便被攻陷。朝鲜最终无奈只能签订《江都之约》,与后金结为“兄弟之国”,从一边倒的亲明政策再次变为中立。

满族兴起示意图

但经此一役的朝鲜并未彻底放弃和明朝的宗藩关系,待后金大军撤离之后便立即上书明廷,陈述被迫签订合约的无奈,且此后仍然保持从海路对明朝朝贡。而且朝鲜更是多次拒绝后金开设互市的要求,甚至在毛文龙被斩杀之后,其部将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靠后金之时派军截杀二人。

明崇祯九年(1635年)、后金天聪十年,皇太极改制称帝之际为彻底解决后顾之忧,亲自率军渡过鸭绿江,第二次进攻朝鲜。战争的结果仍然以朝鲜的全面失败而告终,清军也变本加厉的迫使仁祖签订更为耻辱的条约,朝鲜为求保国,无奈最终奉清为正朔,完全沦陷为清廷的藩属。

三、明亡后的朝鲜

被武力逼迫侍奉清廷为宗主国的朝鲜上下从一开始便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在后金军第一次入侵朝鲜之前,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一直将自己认为是女真部落的宗主,按照明制对女真贡品进行回赐。但经过清军的两次打击,朝鲜从大明属国沦陷为侍奉蕞尔小邦,无论从礼制还是心理上,朝鲜君臣上下都极为不满。

崇祯十一年(1637年)正月也即朝鲜被清军征服后的两年,朝鲜国王仁祖在王宫之中设立牌位,“西向中原哭拜”大明,以官方的形式表达脱离明朝藩属的痛苦。而后到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此时的明朝灭亡已有一个甲子六十年,朝鲜时任国王肃宗仍然设坛祭奠亡明,同时为万历皇帝立庙。肃宗的昭文中再次重申了对大明壬辰救国之恩的感激,也表达了对明亡的惋惜和悲怆,朝鲜群臣上下莫不义愤填膺、锐意报仇。

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

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也即大明亡国六年之后,朝鲜孝宗继位。孝宗此前以质子的身份困居沈阳长达八年,从内心情感和国家层面上都对清廷抱有极强的敌视心理,孝宗上台之后更是以光复大明江山为己任,锐意北伐,此举虽显幼稚,但也为后世留下盛名。

此外还有常为国人称赞的朝鲜沿用崇祯年号一事。自朝鲜成为清廷藩属之后,仍然坚持使用崇祯年号,后来往书信被清人截获,朝鲜担心因此事激怒清廷,便决定此后“内外文书多用清国年号,而祭享祝辞仍用大明年号”。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朱由检自缢殉国,明朝随之灭亡,但朝鲜仍然坚持使用崇祯纪年,直到1650年修实录《李朝实录》才转为顺治年号,但内部通信以及私家著述仍记“崇祯后XX年”。

朝鲜尊明抑清的事例还有许多,但倘若就此认为作为藩属国的朝鲜不顾一切对宗主国保持忠诚,未免对国际关系的设想过于理想化。朝鲜名义上尊奉大明不假,但这些举措更多的只是一些台面行为,而成为清朝藩属的朝鲜实际上对清朝该行的礼数一点都没少,甚至一度出兵协助清军进攻明军。

松锦大战示意图

崇祯十三年间(1640年)的松锦大战之中,朝鲜派遣舟师随清军作战覆灭后,在此后进攻锦州城时,朝鲜的四百名炮手为清军堵住明军退路、击败援军立下大功,给清军营造进攻锦州外城的大好时机。

即便以矢志北伐、恢复大明为己任的孝宗在接到清军征五千朝鲜兵的要求后,手下大臣如金尚宪等以“臣之于主,亦有可从不可从”大力劝阻,最终的结果仍是朝鲜听从调派。

顺治九年(1652年),清军与俄国侵略者在黑龙江流域的乌札拉处发生正面冲突,清军虽获得胜利但损失惨重。顺治十一年,清廷鉴于火器相较于俄军处于劣势,便令朝鲜李朝调发火枪兵前往援助,朝鲜接到调令后不敢怠慢,急遣火枪队赴图们江援助清军。当年四月二十八日,清、朝联军与俄军在松花江发生激战,朝军发挥神勇,未失一兵一卒而获凯旋而归。

清朝初期抵抗俄国侵略者

而后顺治十五年,朝鲜自带粮草弹药再次组成三百余人的火枪部队渡过鸭绿江,协助清军在松花江和黑龙江交合处与俄军大战,此战朝军牺牲八人,二十五人负伤,得到清廷的大力抚恤和赞赏。

为何朝鲜短短十余年间前后反差如此之大?

这是朝鲜这个国家自诞生起,就一直处于强敌环绕之下,又因国家地域限制、势力孱弱不得不选择投靠中原王朝。这样逼仄的生存环境,促使朝鲜形成独立而又极为务实的外交风格,因此不论中原王朝如何强大它仍能独立于半岛之上。朝鲜尊奉前朝,投机于现朝,而后待现朝没落又再次循环这样的规律一次次在历史重现,对宋、元、明、清诸朝皆是如此。

牧风驱云
2019-05-18 · TA获得超过121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万
展开全部
李氏朝鲜从来没有背叛大明王朝,一直是大明王朝的一只狗,大清国统治天下后,朝鲜李氏只认大明不承认大清国领导,结局肯定是暴揍,再出回归祖国怀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