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学之门——亲近文学手抄报 20
2个回答
2010-10-06
展开全部
海风吹拂海面。吹拂着五千年的沧桑。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让文学在前人未有的探索中发出惊异的光芒。文坛上,似曾徘徊过无数出色的文人墨客。
其实文人的体内会奔腾着一匹野马。桀骜鬓毛流淌风华。他们愿在荒芜的阔野上,以泪渐洒。达达的马蹄要踩出文学之花。
长亭内,醉酒当歌,叹人生几何,豪迈地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阅人无数的时光引无数后辈由衷启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含情脉脉,双眉紧锁着淡淡忧愁的古代才女--李清照,又在细雨霏霏的夜晚,创作着那一首首属于自己的诗篇……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如一对霸气的龙凤,在历史的长空,腾飞自今。
回眸过去的里程,让我们自豪敬佩。展望未来的旅途,又让我们信心百倍。
东西方文学的交融,出现了更多流派。以英国的斯特恩开始的感伤主义,以但丁为首出现的文艺复兴,以写照生活为主的自然主义等等。
又过了若干年。出现了欧洲神话文学巧匠安徒生,唯美诗歌主义的泰戈尔等等。在神圣的东方领域上,跋涉出了胡适,鲁迅等才人,他们在文坛上力挽狂澜……
时间翻阅,跨越新世纪的门槛。80年后又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少年作家。另类的韩寒,小才女的蒋方舟,花语新秀的叶迷,滕萍等等。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既人学。"的确,文学是人学。可是当文学涉及到人学时候,在旅途中的文学者会感到很孤独,很痛苦。可正如此,才出现了文人们所说的--孤独是诗人的情人。
立足当今世态,真正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当文学巨匠巴金去世后,不少人已觉察到文坛开始走向没落。这个话题,在文学圈里,已是共同瞩目的问题。余杰也说:"当代文学正是缺乏古希腊复兴时那股悲愤伟大的历来能够。"如此,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于此升华,复兴文坛昔日的辉煌。
文学。
仅仅几笔的两个字,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曾比喻,文学是求知阅世的过程里,一项重要的大门。她曾说过一段话,多年后,仍让我记忆犹新--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新生,是这个时代生活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曾经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爱文学》。那时的我,对文学这扇大门充满了好奇。而今天,我写的这篇文章仍叫《我爱文学》,这时的我,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的的希翼与憧憬。我相信,只要爱文学,就离文学不远。文学其实就在我身边。当一切成为过去时,翻开昔日的驿路随笔,甜蜜依在。因为文学能经受得起时空地域的辗转流离。
古人曾对文学作品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出清风,如霞,如烟,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宝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的确,文学作品正是反应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文学者了解对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观看对方的文学作品,从而下于评估。在文学的领域上,总有一种摸索不清的依赖。这点至今一直都让我很困惑。例如一个文学者跟另一个文学者的态度,与一个文学者与非文学者相处的态度决然不同。陌生的文学者偶遇,总会有一总莫名的相信与依赖。我想,这或许是文学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身边总会有不少人感觉学文学的人很神经质。这正是导致学多文学者自杀身亡的致命原因。往往看事物越透,想得越多,大脑总会承受不住太大的压力而爆发。正如哲人周国平所说的:"看世超过了一定的距离,就难以成为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所以,我们看世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文学正是消耗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不久,又出现了这个说法。而现在,真正的"煮字疗疾不舍昼夜"的文人很多不顾及生命长短,钱财多寡,名利得失。以"淡泊已明志,宁静以致远。"吸求一颗纯净光洁的心像皎皎月色朗照漆黑漫长的夜行路。我想,浮生若此,也便是知足常乐了。
前面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做。尽管我知道,永远到达不到文学彼岸,但是我仍会永不停息地向前迈进,做一帆小小的航船,漂流在文学的湾港,心中只为了年少的那句誓言--"我爱文学!"
其实文人的体内会奔腾着一匹野马。桀骜鬓毛流淌风华。他们愿在荒芜的阔野上,以泪渐洒。达达的马蹄要踩出文学之花。
长亭内,醉酒当歌,叹人生几何,豪迈地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阅人无数的时光引无数后辈由衷启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含情脉脉,双眉紧锁着淡淡忧愁的古代才女--李清照,又在细雨霏霏的夜晚,创作着那一首首属于自己的诗篇……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如一对霸气的龙凤,在历史的长空,腾飞自今。
回眸过去的里程,让我们自豪敬佩。展望未来的旅途,又让我们信心百倍。
东西方文学的交融,出现了更多流派。以英国的斯特恩开始的感伤主义,以但丁为首出现的文艺复兴,以写照生活为主的自然主义等等。
又过了若干年。出现了欧洲神话文学巧匠安徒生,唯美诗歌主义的泰戈尔等等。在神圣的东方领域上,跋涉出了胡适,鲁迅等才人,他们在文坛上力挽狂澜……
时间翻阅,跨越新世纪的门槛。80年后又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少年作家。另类的韩寒,小才女的蒋方舟,花语新秀的叶迷,滕萍等等。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既人学。"的确,文学是人学。可是当文学涉及到人学时候,在旅途中的文学者会感到很孤独,很痛苦。可正如此,才出现了文人们所说的--孤独是诗人的情人。
立足当今世态,真正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当文学巨匠巴金去世后,不少人已觉察到文坛开始走向没落。这个话题,在文学圈里,已是共同瞩目的问题。余杰也说:"当代文学正是缺乏古希腊复兴时那股悲愤伟大的历来能够。"如此,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于此升华,复兴文坛昔日的辉煌。
文学。
仅仅几笔的两个字,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曾比喻,文学是求知阅世的过程里,一项重要的大门。她曾说过一段话,多年后,仍让我记忆犹新--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新生,是这个时代生活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曾经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爱文学》。那时的我,对文学这扇大门充满了好奇。而今天,我写的这篇文章仍叫《我爱文学》,这时的我,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的的希翼与憧憬。我相信,只要爱文学,就离文学不远。文学其实就在我身边。当一切成为过去时,翻开昔日的驿路随笔,甜蜜依在。因为文学能经受得起时空地域的辗转流离。
古人曾对文学作品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出清风,如霞,如烟,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宝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的确,文学作品正是反应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文学者了解对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观看对方的文学作品,从而下于评估。在文学的领域上,总有一种摸索不清的依赖。这点至今一直都让我很困惑。例如一个文学者跟另一个文学者的态度,与一个文学者与非文学者相处的态度决然不同。陌生的文学者偶遇,总会有一总莫名的相信与依赖。我想,这或许是文学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身边总会有不少人感觉学文学的人很神经质。这正是导致学多文学者自杀身亡的致命原因。往往看事物越透,想得越多,大脑总会承受不住太大的压力而爆发。正如哲人周国平所说的:"看世超过了一定的距离,就难以成为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所以,我们看世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文学正是消耗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不久,又出现了这个说法。而现在,真正的"煮字疗疾不舍昼夜"的文人很多不顾及生命长短,钱财多寡,名利得失。以"淡泊已明志,宁静以致远。"吸求一颗纯净光洁的心像皎皎月色朗照漆黑漫长的夜行路。我想,浮生若此,也便是知足常乐了。
前面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做。尽管我知道,永远到达不到文学彼岸,但是我仍会永不停息地向前迈进,做一帆小小的航船,漂流在文学的湾港,心中只为了年少的那句誓言--"我爱文学!"
2010-10-06
展开全部
一. 骈文
又叫“四六文”,这种文体,四字、六字句相间,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句式迁就,文中堆砌词藻,常影响内容表达。唐朝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远动后,骈文逐渐衰落。其中也不泛名篇佳作。著名的有南朝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唐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刘禹锡写的《陋室铭》。
二.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课本中出现的名篇有唐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清袁枚的《黄生借书说》。
三. 表
古代奏议的一种,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之一。课本中出现的只有一篇,为三国时诸葛亮的《出师表》。公元27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表明自己忠于蜀汉, 匡扶汉室的决心。文中名句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
四.赠序
古代文人送别时常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增序。后凡是惜别赠与的文章,都叫增序。其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课本中出现的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向来自家乡的年轻人马生介绍了自己少时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要珍惜时日,刻苦求学。
五.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都叫“铭”。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课本中有唐刘禹锡的《陋室铭》。还有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歌功颂德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未学)。
六. 杂记
包括两类:
1.记载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描写山川、景物、人事的,如《小石潭记》、《西湖游记》、《桃花源记》等。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由理事掌故、遗文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如《世说新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梦溪笔谈》(《以虫治虫》)。
七.游记
其实是杂记的一种,把它单列出来,是因为它在杂记中占有比较特殊的位置: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并从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语言生动,记述较为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课文中选用的名篇有北魏郦道元的《三峡》(科学色彩浓),南朝梁武军的《与朱元思书》(写景、议论),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景、抒情),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景、议论),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景、抒情),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景、议论、抒情)。
八. 寓言
用假想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寓”是“寄托”的意思。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当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课文中选用的寓言故事有《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战国策》中的《鹬蚌相争》。
九. 诗歌
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文学体裁就是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后来逐渐演化为三种样式: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究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去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灵活。
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
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四言诗,如《诗经》中的《关雎》、《君子于役》、《蒹葭》,三国曹操的《观沧海》;五言诗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杜甫的《春夜喜雨》(五律)、《望岳》(五律),李白的《秋浦歌》(五绝)等;七言诗如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绝),汉语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七绝),杜牧的《赤壁》(七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律),白居易的《 钱塘湖春行 》(七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七律),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七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七绝)等;杂言诗如唐代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属近体诗,其他属古体诗。
乐府诗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本是官署名称),后成为诗体名称。课文中选用的是《敕勒歌》、《木兰诗》。
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课文中选用的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西亭日暮》,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曲在元代最盛行。课文中选用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张养好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又叫“四六文”,这种文体,四字、六字句相间,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句式迁就,文中堆砌词藻,常影响内容表达。唐朝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远动后,骈文逐渐衰落。其中也不泛名篇佳作。著名的有南朝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唐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刘禹锡写的《陋室铭》。
二.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课本中出现的名篇有唐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清袁枚的《黄生借书说》。
三. 表
古代奏议的一种,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之一。课本中出现的只有一篇,为三国时诸葛亮的《出师表》。公元27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表明自己忠于蜀汉, 匡扶汉室的决心。文中名句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
四.赠序
古代文人送别时常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增序。后凡是惜别赠与的文章,都叫增序。其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课本中出现的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向来自家乡的年轻人马生介绍了自己少时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要珍惜时日,刻苦求学。
五.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都叫“铭”。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课本中有唐刘禹锡的《陋室铭》。还有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歌功颂德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未学)。
六. 杂记
包括两类:
1.记载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描写山川、景物、人事的,如《小石潭记》、《西湖游记》、《桃花源记》等。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由理事掌故、遗文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如《世说新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梦溪笔谈》(《以虫治虫》)。
七.游记
其实是杂记的一种,把它单列出来,是因为它在杂记中占有比较特殊的位置: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并从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语言生动,记述较为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课文中选用的名篇有北魏郦道元的《三峡》(科学色彩浓),南朝梁武军的《与朱元思书》(写景、议论),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景、抒情),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景、议论),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景、抒情),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景、议论、抒情)。
八. 寓言
用假想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寓”是“寄托”的意思。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当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课文中选用的寓言故事有《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战国策》中的《鹬蚌相争》。
九. 诗歌
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文学体裁就是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后来逐渐演化为三种样式: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究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去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灵活。
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
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四言诗,如《诗经》中的《关雎》、《君子于役》、《蒹葭》,三国曹操的《观沧海》;五言诗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杜甫的《春夜喜雨》(五律)、《望岳》(五律),李白的《秋浦歌》(五绝)等;七言诗如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绝),汉语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七绝),杜牧的《赤壁》(七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律),白居易的《 钱塘湖春行 》(七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七律),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七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七绝)等;杂言诗如唐代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属近体诗,其他属古体诗。
乐府诗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本是官署名称),后成为诗体名称。课文中选用的是《敕勒歌》、《木兰诗》。
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课文中选用的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西亭日暮》,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曲在元代最盛行。课文中选用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张养好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