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司马迁是西汉的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最优秀的史学著作,文学水平也极高。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为了歌颂汉王朝。司马谈在临死时,曾对司马迁说,作为一名史官,别忘了著书歌颂西汉的“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司马迁自己也认为,对汉武帝的“盛德”和王侯将相大臣的功绩,作为史官如果不能记载、宣扬,是“罪莫大焉”。司马迁是西汉夏阳人(现陕西韩城县)。生于公元前145年,死于公元前87年左右。从小受过良好教育,20岁时曾漫游全国。后当官,虽只是一个小官郎中,但负责保卫、扈从皇帝,接近武帝机会比较多,并因此得到汉武帝赏识;以后接父亲司马谈的班,充当太史令。太史令在当时是一个中下级官吏,负责天文历法,掌管、整理国家的图书资料。官虽不大,作为一般士人,能有这个位子,已经相当满足了。正因此缘故,司马迁对汉武帝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一心想通过拼命工作“亲媚于主上”。司马迁遭宫刑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今天的机要秘书,天天在皇帝身旁。可见与汉武帝的关系非同一般。司马迁以“古贤臣”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一直是“尊宠任职”。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建元”是汉武帝的年号。“隆在建元”就是说汉武帝的功德达到了西汉诸帝的最高峰。
二,为了宣扬儒家思想。《史记》全书130卷,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达汉武帝之时,前后约三千年,共52万多字。司马迁于公元前104年开始写《史记》,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完成。司马迁说,他之所以要写三千年的通史,主要是为了探讨历代统治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
艺,是指儒家经典。拾遗补艺,是指弥补儒家经典的不足之处。儒家经典发展到汉武帝时,数量庞大,内容烦琐,而且多半是一些抽象的原则,很难为一般人所吸收。司马迁感到,如能继承孔子著《春秋》的传统,撰写一部系统的通史,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就能更好地宣扬儒家思想,而弥补已有经典的不足。这是“拾遗补艺”实质所在。在宣扬儒家思想上,《史记》确实成为前无古人,独具特色的“一家之言”。
应该看到,由于当时汉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儒家思想是为巩固这一王朝服务的,所以《史记》虽说是歌颂汉王朝,宣扬儒家思想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相反,这正是高度评价它的一个前提。
一,为了歌颂汉王朝。司马谈在临死时,曾对司马迁说,作为一名史官,别忘了著书歌颂西汉的“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司马迁自己也认为,对汉武帝的“盛德”和王侯将相大臣的功绩,作为史官如果不能记载、宣扬,是“罪莫大焉”。司马迁是西汉夏阳人(现陕西韩城县)。生于公元前145年,死于公元前87年左右。从小受过良好教育,20岁时曾漫游全国。后当官,虽只是一个小官郎中,但负责保卫、扈从皇帝,接近武帝机会比较多,并因此得到汉武帝赏识;以后接父亲司马谈的班,充当太史令。太史令在当时是一个中下级官吏,负责天文历法,掌管、整理国家的图书资料。官虽不大,作为一般士人,能有这个位子,已经相当满足了。正因此缘故,司马迁对汉武帝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一心想通过拼命工作“亲媚于主上”。司马迁遭宫刑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今天的机要秘书,天天在皇帝身旁。可见与汉武帝的关系非同一般。司马迁以“古贤臣”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一直是“尊宠任职”。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建元”是汉武帝的年号。“隆在建元”就是说汉武帝的功德达到了西汉诸帝的最高峰。
二,为了宣扬儒家思想。《史记》全书130卷,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达汉武帝之时,前后约三千年,共52万多字。司马迁于公元前104年开始写《史记》,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完成。司马迁说,他之所以要写三千年的通史,主要是为了探讨历代统治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
艺,是指儒家经典。拾遗补艺,是指弥补儒家经典的不足之处。儒家经典发展到汉武帝时,数量庞大,内容烦琐,而且多半是一些抽象的原则,很难为一般人所吸收。司马迁感到,如能继承孔子著《春秋》的传统,撰写一部系统的通史,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就能更好地宣扬儒家思想,而弥补已有经典的不足。这是“拾遗补艺”实质所在。在宣扬儒家思想上,《史记》确实成为前无古人,独具特色的“一家之言”。
应该看到,由于当时汉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儒家思想是为巩固这一王朝服务的,所以《史记》虽说是歌颂汉王朝,宣扬儒家思想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相反,这正是高度评价它的一个前提。
展开全部
首先要从司马迁的祖先开始说起。司马迁的祖先为重黎氏。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颛顼(zhuānxū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大家看到了吧,看看人家司马迁的祖上多牛啊,特别是那个“世代掌管周史”,这可以世代的铁饭碗,世代的公务员啊。不光这些呢,你想想,人家是写史的,周王天子位高权贵不敢得罪之外,其他的人如果想在历史上留点名头,那还不得使劲的送礼啊,这油水,你中石油都赶不上吧。
周朝衰落之后,司马家的祖上辗转反侧终于发展到司马迁的老头子这辈了。司马迁他老爹名叫司马谈,做了汉朝的太史令。他这个老爹可不简单啊,从司马迁的自序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挺崇拜他老爹的。“太史公(这个是指司马迁老爹司马谈)从师唐都学习天文,从师杨何学习《易经》,从师黄子学习道家理论。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者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看到没有,简直牛人一个啊,知识丰富,简直就是通吃啊。
据说司马迁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开始到处游山玩水,简直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其实也没办法,谁让人家老子那么牛呢,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官N代”,有的是钱去折腾。但是司马迁自己却不是这样写的,他写自己是去研讨学问,考察遗风,学习礼数去了。终于明白现在有些官员为什么经常出差了,而且一出差不是“研讨学问”就是去“考察遗风”或者就是去“学习礼数”去了。原来他们是和司马老先生学的,说明我们的官员还是非常热爱学习的嘛,史记都很精通啊。
司马迁学习归来之后,去见他老爹。当时他老爹是太史令。刘彻这个老小子去搞一个封禅典礼,按道理说,司马谈作为国家史学干部,应该参加才对,可刘彻这老小子(应该是这个老小子干的)却把司马谈滞留在了周南(目前不知这是现今哪地),这不明白着要晾司马谈吗。司马谈感觉很不爽,于是就一病呜呼了。临死前,一把鼻子一把泪的握着司马迁的手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司马谈这一席话简直太牛了,直接告诉他儿子你以后一定要做太史令,一定要接我的班,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官员真是不及啊,他们也就最多让自己的孩子去找个好单位罢了,还没干说一定要接他们的班的,牛,司马谈绝对的牛人啊。他这一席话也挺绝的,你想想当时是什么社会啊——封建社会,一个注重君臣父子的社会,“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啊。这下可好了,司马谈就说了,你必须要做太史令,还必须要写一部能让你扬名立万的好书哦,要不你就是不孝,不孝这个罪可就大了,再加上司马迁是非常崇拜他父亲的,如果要是不孝了,死后都无脸在九泉之下见他父亲了。于是他就答应了这件事。
司马迁还是很有学问的,也不是一般的主,要是一般的主他老爹也不能最后那样去交代他啊。你想想现在一些酒囊官二代,你让他去写一部书试试,别说一部书了,写一篇小学作文,他们都写不好。所以,司马迁敢接他老爹这个活,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斤两。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看看上面司马迁对自己的评价,无敌之人啊,凤姐要是看到了,一定会很满意的。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受过腐刑,作为男人被施以腐刑无异于杀了他。刘彻这老小子,太会折磨人了,为了点小破事,竟然使出如此毒手。司马迁自己也说想到了死,但是一想想他老爹死之前交代他的事,他还是打算把书写完再说吧,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的被鲁迅老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帮我购物,最省钱的购物方式。gw.85sousou.com)
可能最后有人会问,司马迁有没有后代,据记载有一女,但是也不是很详,实在想知道,就去搜搜吧。帮我搜搜。。
周朝衰落之后,司马家的祖上辗转反侧终于发展到司马迁的老头子这辈了。司马迁他老爹名叫司马谈,做了汉朝的太史令。他这个老爹可不简单啊,从司马迁的自序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挺崇拜他老爹的。“太史公(这个是指司马迁老爹司马谈)从师唐都学习天文,从师杨何学习《易经》,从师黄子学习道家理论。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者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看到没有,简直牛人一个啊,知识丰富,简直就是通吃啊。
据说司马迁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开始到处游山玩水,简直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其实也没办法,谁让人家老子那么牛呢,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官N代”,有的是钱去折腾。但是司马迁自己却不是这样写的,他写自己是去研讨学问,考察遗风,学习礼数去了。终于明白现在有些官员为什么经常出差了,而且一出差不是“研讨学问”就是去“考察遗风”或者就是去“学习礼数”去了。原来他们是和司马老先生学的,说明我们的官员还是非常热爱学习的嘛,史记都很精通啊。
司马迁学习归来之后,去见他老爹。当时他老爹是太史令。刘彻这个老小子去搞一个封禅典礼,按道理说,司马谈作为国家史学干部,应该参加才对,可刘彻这老小子(应该是这个老小子干的)却把司马谈滞留在了周南(目前不知这是现今哪地),这不明白着要晾司马谈吗。司马谈感觉很不爽,于是就一病呜呼了。临死前,一把鼻子一把泪的握着司马迁的手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司马谈这一席话简直太牛了,直接告诉他儿子你以后一定要做太史令,一定要接我的班,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官员真是不及啊,他们也就最多让自己的孩子去找个好单位罢了,还没干说一定要接他们的班的,牛,司马谈绝对的牛人啊。他这一席话也挺绝的,你想想当时是什么社会啊——封建社会,一个注重君臣父子的社会,“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啊。这下可好了,司马谈就说了,你必须要做太史令,还必须要写一部能让你扬名立万的好书哦,要不你就是不孝,不孝这个罪可就大了,再加上司马迁是非常崇拜他父亲的,如果要是不孝了,死后都无脸在九泉之下见他父亲了。于是他就答应了这件事。
司马迁还是很有学问的,也不是一般的主,要是一般的主他老爹也不能最后那样去交代他啊。你想想现在一些酒囊官二代,你让他去写一部书试试,别说一部书了,写一篇小学作文,他们都写不好。所以,司马迁敢接他老爹这个活,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斤两。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看看上面司马迁对自己的评价,无敌之人啊,凤姐要是看到了,一定会很满意的。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受过腐刑,作为男人被施以腐刑无异于杀了他。刘彻这老小子,太会折磨人了,为了点小破事,竟然使出如此毒手。司马迁自己也说想到了死,但是一想想他老爹死之前交代他的事,他还是打算把书写完再说吧,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的被鲁迅老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帮我购物,最省钱的购物方式。gw.85sousou.com)
可能最后有人会问,司马迁有没有后代,据记载有一女,但是也不是很详,实在想知道,就去搜搜吧。帮我搜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司马迁的思想体系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但同时又吸收了道家思想来丰富、补充和发展了儒学道德伦理思想。在深入探讨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忠于事实,从而使人的道德价值同历史事实、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为道德价值观提供了坚实基础。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怎样“究天人之际”的呢?他在《自序》中说要“正《易传》”,而这正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易传》以变化为天人宇宙的永恒法则,“生生为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息矣,”(《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此,司马迁也认为“《易》著阴阳五行,故长于变”(《太史公自序》)。《易》自东汉郑玄始,将《易》归之为三,“易简,变易.不易”,而司马迁在此特别强调“变易”,可谓正切中要害,并为其治《史记》的哲学依据。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是基于自然与人事之间有统一关系的认识论基础,而且根本上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文化尤其是孔子的人文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史观不同,司马迁肯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他对历史上出现的革命和政治改革,总是采取赞美的态度。他对法家如吴起、商鞅、秦始皇等,尽管从感情上并不喜欢他们,但对其变法取得的成功,则加以肯定。司马迁认为历史的盛衰不是偶然的,史家则应“原始察终,见始观衰”。而历史往往是在“盛”中已包含了“衰”的因素,“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向来的历史以政治为中心,以帝王的起居注为主要内容,司马迁却注意到了社会和经济,自觉地有意识地总结、研究经济问题。在记录整个人类的活动中,司马迁重视人民群众和下层社会的力量,在历史中抬高了平民的地位,如在世家中加入了陈涉,列传中的游侠、刺客、滑稽等大都是平民。他还重视维护华夏的统一,主张各民族的平等友好,反对掠夺侵暴。司马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史记》创作,无论是从宏观的整体布局,还是从具体的一人一事,还是从其创作的思想倾向,无不表达其对人的肯定与歌颂。
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著作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解和社会理想。《太史公自序》中说他的理想是使《史记》成为《春秋》第二,他自己成为第二个孔子。在这方面,司马迁以孔子作《春秋》深自期许,继承了古代良史“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即使对汉高祖刘邦,也如实地记载了他好逸恶劳、贪酒好色等无赖习气;而《封禅书》则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的一些荒唐活动;《酷史列传》中则如实写汉代残酷的吏治;《平准书》里则对汉武帝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痛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匈奴列传》《大宛列传》、《佞幸列传》里,则揭露武帝所宠幸的权贵们的骄奢跋扈和贪纵无耻。司马迁始终坚持独立思考,把他的歌颂更多地给了具有优良品德和反抗精神的下层人民和许多不为当时官方舆论所容的人物,以及遭受迫害打击的忠臣良将;肯定了官逼民反的合理性。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也是寄寓理想于其中的,而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敍述来体现的。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怎样“究天人之际”的呢?他在《自序》中说要“正《易传》”,而这正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易传》以变化为天人宇宙的永恒法则,“生生为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息矣,”(《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此,司马迁也认为“《易》著阴阳五行,故长于变”(《太史公自序》)。《易》自东汉郑玄始,将《易》归之为三,“易简,变易.不易”,而司马迁在此特别强调“变易”,可谓正切中要害,并为其治《史记》的哲学依据。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是基于自然与人事之间有统一关系的认识论基础,而且根本上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文化尤其是孔子的人文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史观不同,司马迁肯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他对历史上出现的革命和政治改革,总是采取赞美的态度。他对法家如吴起、商鞅、秦始皇等,尽管从感情上并不喜欢他们,但对其变法取得的成功,则加以肯定。司马迁认为历史的盛衰不是偶然的,史家则应“原始察终,见始观衰”。而历史往往是在“盛”中已包含了“衰”的因素,“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向来的历史以政治为中心,以帝王的起居注为主要内容,司马迁却注意到了社会和经济,自觉地有意识地总结、研究经济问题。在记录整个人类的活动中,司马迁重视人民群众和下层社会的力量,在历史中抬高了平民的地位,如在世家中加入了陈涉,列传中的游侠、刺客、滑稽等大都是平民。他还重视维护华夏的统一,主张各民族的平等友好,反对掠夺侵暴。司马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史记》创作,无论是从宏观的整体布局,还是从具体的一人一事,还是从其创作的思想倾向,无不表达其对人的肯定与歌颂。
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著作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解和社会理想。《太史公自序》中说他的理想是使《史记》成为《春秋》第二,他自己成为第二个孔子。在这方面,司马迁以孔子作《春秋》深自期许,继承了古代良史“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即使对汉高祖刘邦,也如实地记载了他好逸恶劳、贪酒好色等无赖习气;而《封禅书》则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的一些荒唐活动;《酷史列传》中则如实写汉代残酷的吏治;《平准书》里则对汉武帝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痛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匈奴列传》《大宛列传》、《佞幸列传》里,则揭露武帝所宠幸的权贵们的骄奢跋扈和贪纵无耻。司马迁始终坚持独立思考,把他的歌颂更多地给了具有优良品德和反抗精神的下层人民和许多不为当时官方舆论所容的人物,以及遭受迫害打击的忠臣良将;肯定了官逼民反的合理性。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也是寄寓理想于其中的,而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敍述来体现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