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空地导弹有哪些发展过程?
作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的一部分,中国的空中核打击力量的发展是鲜为人知的。普遍的认为是空中核打击能力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事实上中国自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曾先后研制过几种型号的空地导弹供战略部队使用。在中国成功地发射地地导弹之前,为了对付苏联迫在眉睫的核威胁,首先使用轰炸机甩投原子弹成功,之后具有极佳低空突防能力的强5改装机也能利用内部弹仓甩投原子弹,但强5航程有限,作为一种玉石俱焚的攻击方式,在超过作战半径的地方甩投原子弹还是有可能进行核报复的。据说当时选拔的特等优秀飞行员在接受训练时,无一人打退堂鼓,其爱国热情感人肺腑。
在地地导弹发射成功后,并不断有新型号出现的情况下,执行空中核打击的压力有所减轻。70年代后期,有关的科研部门在成熟的巡航导弹基础上研制空地核导弹,据信至少曾有过两种型号的空地导弹服役。这方面的保密性极强,外界对其知之甚少,最近随着新型导弹的服役,老型号的退役,人们才对其有一定了解。在84年的航空知识的某一期里,在介绍轰6国产轰炸机时,曾提到用空地导弹进行战略核轰炸任务。中国发展的一型空地导弹发射重量大约1.5-2吨左右,射程100公里左右,单弹头20万吨当量,制导方式惯性导航加主动雷达,轰6战略轰炸机使用。估计歼轰7,歼10,歼11及歼8Ⅲ也可使用。另一种型号是增程型,最大射程400公里左右,而不是外界认为的中国的巡航导弹的最大射程不超过200公里,但其3吨多的发射重量只要轰6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