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岩浆和构造热液作用有关的铜-金成矿作用和矿床成矿系列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青藏高原在古近纪强烈的碰撞作用后期,强烈的挤压造成冈底斯成矿带发生强烈的隆升,随后在冈底斯中部的不同部位发生压应力松弛和走滑剪切作用。经作者和许多地质专家研究,冈底斯碰撞造山带在碰撞造山的中晚期曾出现短暂的应力松弛或NS向伸展。应力松弛在冈底斯中部形成一系列平行于造山带的近东西向伸展构造(正断层),正断层中部分被镁铁质和长英质脉岩或岩墙所贯入。同位素定年资料表明,正断层可能出现于55~50Ma(丁林,私人通信)。这一期伸展构造在冈底斯成矿带多个地方均有反映,如甲马-驱龙、厅宫-冲江、洞嘎-雄村等主要矿集区的形成即受控于东西向伸展构造与南北向堑垒构造系的交会部位。走滑剪切作用在冈底斯南缘形成了一系列大型的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沃卡-努马-谢通门大型剪切带是其中的代表。该韧性剪切带主要表现为向北陡倾的NEE向左行韧性剪切带和NEE向、NW 向脆性断裂系统,显示主碰撞期南北向挤压下的共轭破裂和断块间的相互调整(侯增谦等,2006)。在岩浆热液和后期浅成低温热液的作用下,在冈底斯南缘沿北西向或近东西向的脆韧性剪切带及其旁侧的次级断裂带有利的成矿空间内,就可能形成一套受岩浆-热液和构造作用控制的剪切带型金矿床或破碎蚀变岩型铜金矿床,谢通门县的雄村铜金矿就是这类矿床的代表。其成矿时代可能在47Ma之后。成矿过程大致是:中晚始新世的岩浆-热液沿NNW 向开放构造系统快速向上运移,在破碎带内广泛交代,逐次发育钾-硅酸盐蚀变和石英-绢云母化蚀变。伴随着区域应力场由伸展向挤压的转变和区域性地壳抬升,在38Ma前后,深部热液系统因压力骤减和天水注入而演化成浅成低温热液系统,发生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化,叠加于早期的岩浆热液铜-金矿化之上,形成大型-超大型的雄村铜-金矿床。

1.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

雄村金铜矿床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谢通门县城东南约17km的雄村附近。1989年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在进行1:50万区域化探时,发现雄村异常。1990~1991年,西藏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对其进行了三级查证,圈出普钦木、洞嗄、雄村等5处异常。1993年通过地表工程揭露发现规模不大的铜金矿(化)体,含铜金分别为5.04%和0.13g/t。2001~2003年西藏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对该矿点进行普查,初步查明了Ⅱ号矿体的范围、成矿期次和矿化与岩浆岩、构造和蚀变关系,认为该铜(金)矿体前景较大。随后,加拿大一外资公司(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对矿区进行了详查-勘探。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矿区处于冈底斯复合火山-岩浆弧带的南缘。矿区及外围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桑日群和古近系林子宗群。桑日群为一套岛弧型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及碳酸盐岩,自下而上可分为4个岩性段,一段为晶屑玻屑凝灰岩;二段分布于矿区中部,由黄铁绢英岩化凝灰岩组成;三段分布于矿区中偏南西部,岩性为角岩化凝灰岩;四段分布于区南西部,岩性为角岩化凝灰质砂岩。林子宗群不整合覆盖于桑日群之上,为一套蚀变安山岩、安山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含火山角砾熔结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夹破碎岩组合;岩浆岩在矿区及外围广泛出露,主要有花岗岩和闪长玢岩。仁钦则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基侵入于矿区北东部,岩石呈灰白色,中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基质的主要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普通角闪石,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K-Ar稀释法年龄为(61.9±1.2)~(63.3±2.5)Ma,锆石U-Pb年龄为56.0+7Ma。岩基与围岩接触带见矽卡岩化。闪长玢岩出露于矿区西南部,具变余斑状结构,基质为变余微晶结构,大部分被绿帘石和绿泥石交代,偶见斜长石残斑,副矿物主要为榍石,偶见斜长石残斑,局部见星点状黄铜矿。此外,矿区还有较多的花岗细晶岩脉、花岗斑岩脉、闪长玢岩脉和辉绿岩脉、煌斑岩脉等(时代可能晚于古新世)。

南木林-切马-谢通门北东东向大型脆韧性剪切带位于矿区北外侧,宽度大于500m,其南北两侧发育的北西向伴(派)生断裂时矿区及矿集区的重要控矿构造。矿区构造线呈北西或北西西向。发育北西向和北东东西两组断裂。北西向断裂中,F4断层为矿区主干断裂带,呈3000方向展布,具有先张后压的特征,断裂带宽50~100m,总体表现为构造破碎角砾岩带。F2断层为F4的次级构造,呈330°方向展布,亦具有先张后压的特征,I号铜金矿体受控于该构造。F6断层为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北东,倾角大于75°(图4-10)。

图4-10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地质略图

(据西藏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2004)

1—第四系;2—旦狮庭组(K2E)晶屑凝灰岩;3—弱硅化凝灰质砂岩(K2E);4—炭质板岩夹层;5—绢英岩化叠加硅化凝灰岩;6—绿泥石化凝灰岩;7—泥质蚀变;8—黑云母二长花岗岩;9—绿泥石化闪长玢岩;10—基性脉岩;11—酸性脉岩;12—孔雀石化石英脉;13—硅化破碎带;14—断层及编号;15—矿体;16—钻孔及编号;17—取样位置及样号

矿区蚀变强烈并具多期叠加特征,目前大致分出两期,早期形成类斑岩铜矿式的热液蚀变,包括钾硅酸盐化、石英-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晚期发育类浅成低温式的热液蚀变,包括硅化、泥化和绿泥石化。全矿区主要蚀变可归纳为硅化-绢云母(水白云母)化、绿泥石-钠长石化、高岭土化和黑云母-钾长石化,另外还见有糜棱岩化、矽卡岩化、角岩化等,形成一个N W 向展布的长度大于2km、宽400~800m的蚀变带。其中钾硅酸盐化蚀变较弱,主要表现为黑云母化和钾长石化,并伴随少许磁铁矿和黄铁矿出现;硅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钠长石化是矿区最为发育的一种蚀变类型,分布广泛,与成矿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黑云母-钾化主要分布于矿区北东部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表现为钾长石呈细脉或团块状产出,次生黑云母呈鳞片状交代角闪石,蚀变带中铜矿化不发育;硅化—绢云母(水白云母)化主要分布于小神山金铜矿(化)体和两侧围岩中,硅质细脉、网脉发育;绿泥石-钠长石化带分布于F4断层带下盘的小神山金铜矿化体之中及两侧的围岩中,具退蚀变现象,主要表现为绿泥石沿石英脉边缘交代围岩,或形成石英-绿泥石-硫化物脉系;高岭土化分布于矿区的北西侧,与矿化的关系不明。

矿区铜金矿化主要呈脉状和细脉浸染状产出。细脉浸染状矿化形成较早,与绢英岩化密切伴生,主要金属矿物组合为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绢云母,含有少量磁黄铁矿、磁铁矿、斑铜矿、闪锌矿及白云母、硬石膏。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高岭石和少量的重晶石、硬石膏、萤石、方解石、菱铁矿、粘土矿物;脉状矿化叠加于早期细脉浸染状矿化之上,以出现显微自然金、银金矿和大量闪锌矿、方铅矿为特征,并发育硅化及绿泥石化、高岭石化等蚀变。自然金和银金矿粒度01005~0103m m,产于黄铁矿晶体中,或与方铅矿一起充填黄铁矿裂隙。矿石多具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压碎结构,具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脉状—细脉状构造等。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元素含量分析,由深到浅,矿化元素显现Cu(Au)→Au(Ag)-Zn-Cu-Pb的矿化分带。

Ⅱ号矿体为主矿体,长度大于2000m,宽100~400m,目前钻孔控制矿体长800m、宽350m,总体形态为N W 向展布、倾向NE的厚大板状体,平均厚度225m。由中心向外依次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和黄铜矿→黄铁矿。在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为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的变化。在成矿期次上,根据矿物组合、矿物特征和脉体的产状、穿插关系,从早到晚依次为:钾硅酸盐化-黄铁矿期,主要产于矿区东北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贯入于构造裂隙的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黄铜矿期,是铜和金的矿化期;贯入于构造裂隙的硅化、黄铁矿、黄铜矿和斑铜矿期,为金铜成矿期,发育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等矿物组合,石英和硫化物呈他形粒状且颗粒细小;叠加于黄铁矿、黄铜矿和斑铜矿的方铅矿、闪锌矿期,为金铜富矿的主要成矿期;最后为泥化、自然金形成期。

在成矿年龄上,由于矿区的铜金矿化与黄铁绢云母化、硅化的关系密切,蚀变矿物的年龄可大致代表矿床的形成年龄。因此,笔者等(2004)挑选与矿化关系密切的绢云母(水白云母),由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测试,测试数据见表4-4,得到雄村铜(金)矿床的水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38.68+0.67Ma(图4-11)。

表4-4 雄村铜(金)矿床水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测试结果

在流体包裹体特征上,芮宗瑶、李光明、徐文艺、曲晓明等(2005)对雄村铜(金)矿床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矿区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可分为3类,即气相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其中以气液包裹体最多,气相体积百分数多为5%~25%,少数可达到45%。次为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根据子晶形态推测,子晶主要为石盐(NaCl),其次为钾盐(K Cl),并出现少量的石膏、方解石等,另外在流体包裹体中还偶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的捕获晶。气相包裹体根据镜下特征和拉曼探针检测,包裹体气相中富CO2、CH4、N2等成分。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36℃~382℃,显示双峰特征,低温域集中分布区间为150℃~250℃,峰值为170℃。其中,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136℃~332℃,峰值190℃;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138℃~281℃,峰值170℃;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283℃~382℃,显著高于前两种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变化范围为1.23%~36.61%,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变化区间为1.23%~10.86%。估算石英中的气液包裹体均一压力范围为3.06×105~45.92×105Pa,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均一压力范围为2.35×105~43.16×105Pa。H、0 同位素资料表明,成矿流体以天水为主,但岩浆水在成矿早期阶段有较大贡献(X u et al,2006)。上述资料表明,雄村矿床的流体系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47~38Ma),伴随着区域隆升,由一个与岩浆有关的岩浆-热液系统逐渐演化成一个浅成低温热液系统。岩浆热液系统的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分凝,盐度w(NaClequ.)可高达36.6%,发生早期铜-金矿化。随着压力降低和天水注入,热液系统以天水为主,盐度减低,进入铜-金主成矿期。雄村铜金矿床的发现,是近年来冈底斯成矿带找矿工作的重要进展,该矿床不但铜的品位明显高于冈底斯带的驱龙、厅宫等斑岩型铜矿床,而且矿石中的金品位亦较高,经济价值巨大。据普查和详查、勘探成果资料,Ⅱ号铜金矿体浅表规模大,延伸稳定,深部铜金矿化连续而且有较好的相关性并有变宽、品位变富的趋势,向北西侧亦未封闭,可能与洞嘎矿区相连。矿区平均品位铜0.81~1.79%,金0.74~1.12g/t,已获得334资源量铜约312.32×104t,金252.95t,具大型铜金矿床的找矿潜力。

图4-11 雄村铜(金)矿床水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图解

关于雄村铜金矿床的成因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雄村矿区的矿化元素组合为铜金,矿化主要产于黄铁绢英岩化带内,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基和闪长斑岩出露,故将矿床归于斑岩型矿床。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雄村铜金矿床的铜金矿化在元素组合上不同于斑岩矿床,岩石蚀变不具备典型斑岩铜矿床的面型特征,在蚀变组合和分带上也与斑岩矿床明显不同,故将该矿床归于浅成热液型铜金矿床。作者认为,雄村铜金矿可能属受岩浆作用控制的浅成热液型矿床,但又与典型的浅成热液型矿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1)在大地构造上,雄村铜金矿床产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的南缘,在空间上紧临板块结合带,南木林-谢通门北东东向脆韧性剪切带从矿区北侧通过,铜金矿体主要产出状态和矿体形态均受到该断裂旁侧的北西向次级断裂带的控制,构造破碎带与花岗质岩体或火山机构的复合部位为成矿定位构造。

(2)在岩浆岩性质上,雄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基和闪长玢岩,与冈底斯带的含矿斑岩在岩性上差异明显。

(3)在围岩蚀变特征上,矿区的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绢云母(水白云母)化、绿泥石-钠长石化,次为黑云母-钾长石化。岩石的蚀变沿断裂带发育,呈明显的“线型”分布特征,与斑岩铜矿明显不同。另外,矿区的铜金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钠长石化关系密切,相应地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钾长石化带中则无铜金矿化产出。矿区的西南侧虽有闪长玢岩出露,但该玢岩体中仅发育绿泥石、绿帘石化等蚀变,且仅有少量的黄铁矿化,而铜金矿化产于黄铁绢英岩化的桑日群蚀变火山岩及火山凝灰岩中。

(4)在流体特征上,雄村矿区的成矿温度变化于130℃~290℃范围内,仅少量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高于320℃。成矿流体的盐度变化于1.23%~36.61%之间,缺乏典型斑岩铜矿区的高盐度包裹体,还缺乏明显的岩浆二次沸腾现象。其次,成矿流体高Ca2+,并含有较高的CO2、N2和CH4,主要离子组成为Na+-Ca2+-K+-Cl--SO2。故在流体特征上,雄村铜金矿亦与典型的斑岩铜矿床存在显著差别。

(5)在矿化特征上,雄村矿区以铜金为主,伴生锌、银、铅等有益组分,矿石的铜品位介于0.81%~1.79%之间,金品位介于0.74~1.12g/t之间,外围还有仁钦则等中型独立金矿床的分布。而厅宫、驱龙等斑岩铜矿区的矿化元素组合为铜、钼,伴生少量的银、金等有益组分,矿区外围有知不拉等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产出。

(6)在成矿时代上,雄村铜金矿床的40Ar-39Ar法坪年龄为38.68±0.67Ma。该年龄不仅与主要成矿岩石(白垩系凝灰岩)的年代差异悬殊,而且与矿区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也不一致,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K-Ar稀释法年龄为(61.9+1.2)~(63.3+2.5)Ma,锆石U-Pb年龄为56.0±7Ma。而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13~19Ma,二者显然差别较大。

鉴于以上事实,作者认为,雄村铜金矿在矿化类型上脉状和浸染状矿化同等发育,兼有高硫化和低硫化浅成热液矿床的特征,成矿流体具有均一温度较高、盐度较大的特征,反映出高硫化物热液矿床的某些属性,但矿区成矿时代与侵入体、白垩纪凝灰岩的年龄相差较远,又类似于低硫化浅成热液矿床。因此雄村铜金矿床应属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自下部的岩浆岩,与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可能同源,但是成矿流体流经还原的沉积岩,除了成矿温度降低外,还吸取了部分还原物质。

2.墨竹工卡县弄如日金锑矿床

弄如日金矿区位于西藏墨竹工卡县日多乡,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首个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锑矿床。该矿于1993年由西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化探二级查证时发现。2002~2008年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断续对该矿区进行了普查-详查评价。

矿区内出露上侏罗—下白垩统林布宗组(图4-12),由浅变质的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和各类板岩、千枚岩组成,在南矿段已大部热变质成角岩。岩层走向总体北东东,向北西、北北西倾斜。矿区断裂和节理发育,褶皱仅是轴向北北东的少量小型叠加褶皱。断裂可分为近南北向和北西向2组。其中以近南北向断裂最为发育,是矿区金锑矿的导矿和容矿断裂。近南北向断裂带宽度大于800m,由十多条近于平行的大小断层组成。断层破碎带宽0.5~15 m,内见岩粉、断层泥、扁豆状岩块与前期断层角砾岩,断面波状起伏,多期活动特征明显;矿区内出露细粒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其中钾长花岗岩呈椭圆形小岩株状产出,出露宽约200m,长约300m,岩石灰白色,具细粒花岗结构及文象结构,块状构造,与林布宗组呈侵入接触关系,并引起大面积的角岩化,形成斑点角岩、红柱石角岩、长英角岩等。全岩K-Ar法同位素年龄75.7+2.5Ma,属燕山晚期。二长花岗斑岩侵入于林布宗组中,呈脉状或岩枝状产出,岩脉走向北西或北北东,长20m 至800余米,宽3m 至100余米,岩石呈浅灰-灰白色,发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组成,全岩K-Ar法同位素年龄为25.6±1.5Ma,属古近纪晚期。

图4-12 西藏墨竹工卡县弄如日金矿区地质图

1—第四系冲洪积物;2—第四系残坡积物;3—上侏罗-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碎屑岩;4—喜马拉雅期晚期二长花岗斑岩;5—燕山期钾长花岗岩;6—地质界线;7—正断层及产状;8—岩层产状;9—金矿化带及编号

矿区以矿化带和矿体出露层位和大片覆盖情况分为南北两个矿段。南矿段面积大,勘查期次多,矿化带、矿体和金资源量最多;北矿段面积小,矿化带和矿体少,但矿石品位较高。矿区金矿化体均产于近南北向断裂带内,与断裂带的产状一致,已发现平行排列的金矿化带5条,圈出金矿体6个,其中南矿段的Ⅰ1号、Ⅰ2号金矿体产于I号金矿化带内,是矿区主要矿体。南矿段其他4个金矿体分别位于Ⅱ、Ⅳ、Ⅴ号金矿化带中,Ⅲ号金矿化带中尚未圈出金矿体;北矿段仅见I号金矿化带,出露长280m,隔1320m 第四系覆盖区与南矿段I号矿化带相呼应。内有Ⅰ3、Ⅰ4两个矿体,被认为是南矿段Ⅰ1、Ⅰ2两矿体北北东延伸部分。

1号矿体赋存于F1、F2两条北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和两断裂间破碎蚀变角岩或破碎蚀变(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二长花岗斑岩中,控制长度800m,厚1.29~26.3m,平均厚5.8m,金品位介于1.34~12.18g/t之间,平均2.28g/t;I2号矿体受F0断裂破碎带控制。矿化岩石为破碎红柱石角岩,控制长度800m,厚1.42~12.27m,金品位变化较大,一般介于1.43~6.56g/t之间,最高45.3g/t,平均2.77g/t;Ⅰ3号矿体赋存于F1、F2往北北东向延伸的断裂破碎蚀变红柱石角岩中,控制长度165m,地表宽1.53~9.6m,品位一般2.73g/t~8.39g/t,高有43~109g/t,往深部有变高趋势,平均4.4g/t;Ⅰ4号矿体赋存于F断裂破碎蚀变角岩中,与Ⅰ3矿体平行相邻,地表控制长210m,槽探和钻孔控制长420m,厚1.5~4m,金品位地表2.78~20.5g/t,钻孔中降为1.29~2.28g/t。Ⅱ1、Ⅱ2、Ⅳ1号和V号矿体分别产于Ⅱ、Ⅳ、Ⅴ号金矿化带中,由于工程甚少或无工程控制,矿体规模不详。

破碎蚀变角岩型矿石是矿区主要的矿石自然类型,呈浅灰—深灰色,由各类破碎蚀变角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组成,具碎裂结构,交代结构和土状结构,浸染状、脉状、角砾状、网状、块状及晶洞构造。主要蚀变类型为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矿石矿物有黄铁矿、辉锑矿、雄黄、褐铁矿及少量自然金,脉石矿物有红柱石、绢云母、方解石、长石、石英、岩屑等。

强蚀变二长花岗斑岩型矿石是矿区次要的矿石自然类型,矿石呈浅灰—灰白色,风化面呈白色,发育粒状、斑状、微细鳞片状结构和块状、碎裂状构造,主要蚀变类型为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硅化、黄铁矿化等。矿石矿物有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辉锑矿、褐铁矿及少量雄黄和自然金,脉石矿物有长石、石英、绢云母、高岭石等,矿石中的锑、砷含量较前类矿石略低。经人工重砂样鉴定,两种矿石中均发现自然金,呈金黄色的细小鳞片状产出,粒度介于0.01~0.2m m 之间。经电子探针分析,自然金的成色为92.829%~99.77%,银0.01%~7.264%,说明矿区自然金的成色较高。根据在黄铁矿、辉锑矿等矿物中经电镜和探针分析均未发现有自然金存在,以及在矿石中金与锑、砷和汞等明显的相关关系等现象分析,弄如日矿区的金很可能呈独立状态存在于脉石矿物的粒间或裂隙中,风化后包裹于粘土矿物中。

根据野外对穿插关系、蚀变类型、矿物共生组合和生成顺序的研究,可将弄如日金矿的成矿期划分为原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成矿期。

原生热液成矿期可大致分为早期的微晶石英-绢云母-金矿化阶段和晚期的脉状石英-硫化物矿化阶段。早期阶段成矿热液沿破碎带的裂隙对围岩进行交代,有少量金属硫化物生成,黄铁矿多呈细小的立方体,形成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该阶段矿化较弱,是矿区早期的金成矿阶段,金品位较低,一般不超过5g/t。晚期脉状石英-硫化物矿化阶段,形成了较多的石英-辉锑矿脉和石英-雄黄脉,并有较多的黄铁矿产出,伴有硅化、高岭土化和碳酸盐化蚀变。其中石英-辉锑矿脉宽几至十几厘米,充填于裂隙中或晶洞中,辉锑矿晶体粗大。该阶段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金品位相对较高,常叠加在早期金成矿阶段之上,形成富矿体。

表生氧化期表现为在地表或近地表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氧化,形成褐铁矿、黄钾铁矾、石膏、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并使自然金从矿物裂隙或粒间分离出来,包裹于粘土矿物中。

在成矿时代上,冈底斯成矿带的近南北向张性断裂带(裂谷或地堑)的形成通常被认为与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的侧向伸展作用有关,其发育时间介于18~8Ma之间(尹安,2001;Yin et al.,1994),裂谷出露地表张性断层的倾角一般在60°~70°之间(贺日政等,2003)。弄如日矿区的金矿体产于近南北向张性断裂带中的破碎蚀变角岩和破碎蚀变二长花岗斑岩中。通过野外研究,矿区内大面积分布的斑点角岩、红柱石角岩等热接触变质岩石与燕山晚期的钾长花岗岩岩株有关。古近纪晚期的二长花岗斑岩脉被近南北向的断裂破坏,并遭受较强的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紧靠断裂带的斑岩体含金品位高,远离断裂的斑岩金品位明显降低。因此,推测弄如日金矿床的形成时代晚于二长花岗斑岩脉的侵入时代,矿床的形成时代可能为晚新生代的中新世-上新世,与冈底斯成矿带近南北向张性断裂带的发育时代和大规模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化的时代一致。

普产-详查评价工作仅围绕I号及Ⅱ号金矿化带开展,通过地表槽探和浅部平硐的系统工程控制和刻槽取样分析,估算I号金矿化带中Ⅰ1、I2、I3、I44个主要金矿体及Ⅱ号金矿化带

和Ⅱ2中两个小矿体2g/t以上的金资源量(332+333+334)约12.33t。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知识
2024-11-19 广告
作为苏州上达热处理模具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对CPM3V粉末钢的热处理工艺有一定了解。CPM3V粉末钢的热处理工艺主要包括退火、淬火和回火三个步骤。首先进行退火处理,以减少内应力;然后进行淬火处理,将材料加热到高温后快速冷却,以提高硬度;最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知识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