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制的腊肉到底是一种健康的食品还是致癌物?
腌腊肉制品是指以鲜(冻)畜、禽肉或其可食副产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腌制、烘干(或晒干、风干)等工艺加工而成的非即食肉制品。
腌腊肉制品包括中式火腿、腊肉、板鸭、风干肉等,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冬食腌腊肉制品是传统,也颇受欢迎。
谈论腌腊肉制品的健康安全风险,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其中一个角度便是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
专家认为,从生产工艺过程来看,鲜肉在腌渍过程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所用的新鲜肉是否新鲜,原材料是否安全;二是腌制过程中使用大量食盐,用于保鲜、增色的亚硝酸盐的使用;三是腊肉熏制中烟熏可能致使苯并芘含量的增加,而这种成分会诱发基因变异和致癌,因此对苯并芘的控制也是重点之一。
医疗健康专家建议消费者减少熏制食品的摄入。一些健康饮食专家表示,腌腊肉制品的另一健康安全风险,来自于如何存储和食用的环节。
专家介绍,许多家庭会习惯在冬至日自制或者一次购买较大量的腌腊制品,挂在家里的窗台上慢慢吃。因此,在存储腌腊制品时,如果是常温存放,最好是悬挂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脂肪氧化产生有害化学物,如果是冷冻存储,只要将腊肉清洗干净,保鲜膜封存在冷冻室即可。
在食用过程中,要重点降低腌腊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在食用前将腊肉切片在开水稍煮几分钟。煮肉的水则弃之不用;在食用方式上,最好是蒸煮,尽量少用油煎的方式。因为高温制作会使腊肉中的盐受热产生亚硝酸盐,促使酸硝基吡咯烷和二甲基亚硫胺等致癌物的含量增高。
最重要的是,食用要适量。从食品健康角度来讲,消费者要清楚一个概念,一些食品含有致癌因素,能增加致癌风险,但不等于吃了就会患上癌症。例如,大家比较了解的隔夜菜,就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但摄食之后未必会导致身体癌变。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远离了剂量来谈其安全风险那是空中楼阁。根据2015版的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腌腊肉制品,每100克中约含脂肪48.9克、盐近6克,如果一次就吃100克以上,那每天摄入的脂肪和盐就超过一个成年人一天的推荐摄入量了,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建议根据体重来折算,成年人每次的食用量以不超过150克为宜,老年人尽量少食腌腊制品。一周内食用最好不要超过3次,不要连续食用。

2024-04-2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