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在政治上为何要实行双轨制?有何历史意义?
2017-08-15 · 每天多一点知道
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史称辽太祖,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全盛时期辽的疆域东抵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达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原本就是游牧民族的契丹族,建立国家后,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还创造契丹文字。此外,还注重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契丹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逐渐涵盖西域地区,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一度将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
不过,辽朝的领土广阔,民族组成十分复杂,各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也极不平衡。境内人口一般可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渤海人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因此,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胡汉分治”政策。
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一国两制”。
“胡汉分治”政策是辽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地方上还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上京道、中京道、南京道、东京道、西京道。道之下对契丹等游牧民族实施部族制制度。
在中央,辽朝创立两院制的政治体制,还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因其官署设于皇帝大帐以南而得名,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北面官因其官署设在皇帝大帐以北而得名,名称虽与南面官不同,职掌却一般相同,不过权力却大于南面官。
此外,契丹族官吏开始时大体实行世选制,自圣宗统和六年(988年)始,正式科举取士,,分乡、府、省三级考试。每次录取仅数人进士。
最后,辽对契丹族采用部落传统制度,规定部落男子年15岁以上,50岁以下,都要服兵役,充正军。最盛时,辽军“二帐、十二宫、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四万二千八百。”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辽政权能够维持200多年的顶梁柱。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