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手进 气压带 风带都季节性移动吗?

 我来答
辉康泰索阳
2019-12-27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32%
帮助的人:874万
展开全部
不仅气压带季节性移动,风带也季节性移动。因为气压带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南亚的夏季风形成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南半球的信封越过赤道形成了西南风。以下详细讲: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华瑞通
2024-12-02 广告
输电线路舞动监测是深圳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重视的领域。舞动是导线在覆冰与风激励下产生的低频率、大振幅自激振动,对电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发了先进的舞动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导线的振动频率、振动幅值、位移等关键数据,准确计算...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华瑞通提供
卞雪兰卢珺
2020-04-05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31%
帮助的人:725万
展开全部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不完全同步,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二者移动的方向并不完全同步。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地表冷热中心发生变化,进而由于这种冷热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变化。所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总是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不过这种滞后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是忽略的,不加以考虑的。所以教材中才出现了气压带风带7月北移、1月南移的结论。其实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7月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北偏(与1月相比),1月位置向南偏(与7月相比)
2、二者移动的幅度不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可达46度52分,即太阳直射点在最北端与最南端时,纬度差距可达46度52分(即你所说的,以赤道为基准,可达23度26分的幅度),而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相同,但移动幅度没有那么大。气压带风带移动产生的纬度幅度大约在10-15个纬度左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笃霞辉斋宕
2019-05-15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28%
帮助的人:900万
展开全部
风带
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环流,分别为: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简化后(认为大气在均匀地面上运动),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三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处近地面为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同理,产生了剩余的几个风带。同时,在海路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置移动也是成因之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宰山菡咎辉
游戏玩家

2020-05-04 · 非著名电竞玩家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26%
帮助的人:705万
展开全部
这问题问的不太有水平
风产生的直接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没有高低气压带也就不可能有近地面风带。气压带移动,风带当然随之移动。
全球六风七带都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性移动。
(逆向思维:风带若不移动,就没有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