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产生的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信息输入?
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詹姆斯 - 兰格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基本观点是情绪由身体的生理变化引起,它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身体受刺激而发生生理变化,大脑觉知生理变化便产生情绪体验。
坎农对 詹姆斯 - 兰格理论提出的质疑是各种情绪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变化差异较小,无法在生理变化上对复杂多变的情绪做出区分;个体并非能觉知自己的生理。坎农及其追随者巴德认为,情绪经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扩展资料
情绪情感过程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主观体验,也称感情。如愉快、不愉快、悲伤、愤怒、惊恐、尊敬、喜爱、厌恶等。
感情可分为情绪和情感两种。
情绪是具有情境性和肤浅性的感情。随着特定情境的产生,某种特定情绪很快产生,随着特定情境的消失,该种情绪也很快消失。并且伴随有比情感更多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人和其它动物都拥有情绪。
情感是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感情。形成于多次情绪感受之上,是长期的、跨情境的感情。如尊敬、爱。情感相比情绪更加内隐、隐晦。
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过,人有两种思维体系,分别是快思考和慢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情绪脑”属于快思考系统,我们的“理性脑”属于慢思考系统。
“情绪脑”总是不假思索地反应,这跟人的进化有关。原始时代,人类在恶劣荒蛮的生存条件下,需要对外部信息进行快速及时的处理,才能逃离危险、保证安全。
扩展资料
每个人出生时,大脑基本上是一块白板,在成长的早期,大脑的发育速度特别快,不断的产生脑细胞,不断的形成连接。伴随着大脑的飞速成长,这个时期是大脑的塑造期,也是各种反应模式的主要形成期。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家庭环境如何对这个过程影响特别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塑造了他的大脑反应模式。因此,现在各个心理学派都非常认同也非常重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没有太多的自主意识,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是环境什么样,我们就可能被塑造成相应的样子。这种反复塑造所形成的神经回路就储存在大脑里,成为了一种固化的反应模式。
以后遇到相同情况或者类似情况,大脑只需要把这个反应回路调用过来执行就可以,就像是一个计算机调用程序那样,所以很多时候人是一个按照预设程序自动播放的动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情绪反应的ABC模式上,最关键的是B环节的问题,对于同样一个事件,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主要看他在B这个环节究竟怎么处理。而B环节的处理很多时候是在执行着自动反应模式,所以很多时候经常感觉到没有这个过程,有了刺激源A之后直接就造成了情绪反应C,因为B被潜意识自动执行了。
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如果在遇到刺激源A时,能够暂停一下,就可以等到理性的介入,不要害怕大脑麻烦而选择自动执行。一旦理性介入,就可以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角度,凡事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不要把目光始终盯着不好的地方。有些话可能别人根本就不想说你,根本和你也没什么关系,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通过自己的模式进行了歪曲的解读。
即使别人真的再说你又有什么关系呢?最近处在危机中贾跃亭说的一句话很好,他说:“把你送上领奖台的往往不是朋友,而是敌人。”敌人其实是另外一种朋友。佛教就有逆行菩萨的说法,所有打击、诋毁、讽刺、嘲笑、给你制造挫折的人,都是你的逆行菩萨,对他们应该心怀感恩,感谢他们让我们成长。
扩展资料
不过中医理论认为过激的情绪会伤身,七情伤身,那么七情到底是指什么呢,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
除了伤身,还有哪些坏处呢?情绪激动会让人失去理智,进入情绪大脑之中,做出过激行为,损坏人际关系,包括同事、朋友、家人关系等等。
情绪就一定是坏的么,不一定,比如古代双方打仗,一方有将军壮烈牺牲,则大多会为这个将军举行葬礼,大部分将士、士兵都会参加,然后激发大家仇恨的情绪,然后下次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情绪本身没有好坏,看你站在那个角度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