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最接近胜利是什么时候,有多近?
我觉得二战之中德国最接近胜利的时候是在德国吞并了东欧诸国,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应该算得上是最辉煌的时候。当时,德国GDP位居时间第三,而工业生产力位于世界第二,远比当时的苏联高得多,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德国纳粹党卫军距离莫斯科主城仅距离200公里,甚至可以看得见克里姆林宫的五角星!第六集团军的指挥官下了保证半个月内必定灭亡苏联。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1941年的大学,历史是真的会被改写的。德国当时摩托化步兵有300万之多,而且外籍党卫军的挪威维京师罗马尼亚军队等等这些在柏林决战的军队,此时建制是最为完整的,而且当时苏联的kv4型坦克没有投产,德意志的虎式坦克足以碾压任何一切。最为关键的是当时还没有美国的参加。
德国在二战胜利的曙光,就出现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当时苏军经过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损兵折将,西南方向精锐尽失,致使包卢斯军团顺利打到斯大林格勒城下。这时德军如果对斯大林格勒围而不打,派飞机封锁伏尔加河渡口,同时南出占领顿巴斯煤矿和巴库油田,胜利指日可得。因为这时德军已经占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吞并克里米亚半岛,战线右翼无后顾之忧。
而威逼伏尔加河中游的包卢斯主力尽在。尽管朱可夫有可能在伏尔加河东岸再组建二百万新军,但要想在顿河草原上全歼德军几无可能。德苏双方在战略上形成对峙。这种分庭抗礼的局面可视作希特勒的胜利。但希特勒偏要在斯大林格勒城里打了五个月消耗战,使战线南北两翼出现坍塌,德军形成有被苏军合围的态势。所以希特勒输了。
战争在有些国家(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的胜利概念不同。正因为如此,德国在二战初中期得到的胜利很多。如:45分钟拿下了波兰,有占领了法国,随后又征服了埃及等等,这都是胜利!这种胜利的来源是占领首都使其政府投降的结果(这就是东西方的差距)!但东方战场明显不同:东方战场的胜负貌似与首都被占与否关系不大(只要有人在,就不会停止抵抗)。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西方的懦弱!题目涉及的事情太肤浅,就算德国占领了斯大林格勒以及其它城市,苏联也不会投降,退一万步讲,就算苏联投降了,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按照轴心国的初中,他们离胜利还非常遥远!
人们分析了希特勒的各种机会,什么“提前攻击莫斯科”、什么“大量消灭苏联有生力量”。这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美国因素。美国的目的就是让欧洲列强互相伤害,然后自己当老大。所以,德国和胜利之间隔一个美国。
大约300公里,如果德军装甲部队全速推进的话,即便算上粉碎沿途苏军的抵抗的时间,也只需要大约一周左右,这个地点在斯摩棱斯克棱线上,时间点则是1941年8月20日,攻击目标当然就是莫斯科。就在这一天,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包克元帅命令正在扫荡苏军残余抵抗力量的古德里安,不再与残敌纠缠,全军收缩集中在罗斯拉夫尔修整补充:“这样在他下达向莫斯科进攻命令的时后,手中有足够的有生力量”。
一直以来,关于首先攻击莫斯科和基辅到底哪个正确,始终是军史爱好者争论不休的话题,进而简单地认为小胡子就是发神经,其实有点冤枉他了。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你必须了然“巴巴罗萨计划”当时的进展情况:中央集团军群一骑绝尘,而南方和北方集团军群都远远落后于它,所形成的态势就是: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侧翼,完全暴露在苏军可能的攻击之下,随时有被切断补给线甚至合围的可能。
而就中央集团军群本身来说,其装甲部队、少量摩托化部队也与后面大批的步兵师脱节,缺少步兵支持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是无力彻底围歼形成合围后、包围圈里面的苏军,敦刻尔克的历史证明,小胡子某些时刻非常的敏感和心虚,特别担心装甲部队遭到敌军的反突击。在1941年的8月也是如此,他其实是谨慎,而绝非昏了头:如果基辅方向上的百万苏军,抽出相当力量北上侧击包克的右翼,坚挺并且也很脆弱的装甲矛头会不会面临灭顶之灾
附带原因,当然就是德军需要乌克兰的小麦、顿涅茨的煤矿以及扫除克里木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但是小胡子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家,他忽略了“战争经济”和“战争策略”的区别: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粉碎敌方的军事力量,而不是急着去获取煤炭、粮食等物资。德国人不是在发动一场殖民战争,而是希望通过快速的进攻打垮苏联,以便转身去对付英国。
因此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坚持先取莫斯科,因为这里是苏联的政治心脏,是交通中心和通讯中心,是各个战场调动兵力和物资的枢钮,还是重要的军火基地及工业中心。如果拿下莫斯科,则苏军各个战场的联系会被切断,西伯利亚的援军也不能顺利到达,什么基辅、列宁格勒都将沦入各自为战的窘境,最终可以各个击破之,因此莫斯科是否陷落直接决定着苏德战争的胜败。
战争的决策者需要始终如一地贯彻战略指导思想,在“巴巴罗萨计划”的原案中,首取目标是列宁格勒,之后北方集团军群抽身南下,与中央集团军群合力攻取莫斯科,而遥远而广阔的南方,是第三步的作战目标。现在小胡子非要先攻击基辅方向,等于把整个计划本末倒置,也使前线德军将领和部队陷入混乱。
确实,德军也非常疲惫,但是其损失是可控的,对莫斯科的攻击也让前线德军有“一鼓作气”的精神头,第2装甲集群已经控制了叶利尼亚突出部,这是进攻莫斯科最良好的桥头堡,前面的直线距离就那么300公里。这是1941年的8月,气候和道路都还便于装甲师的推进。最关键的是,当面苏军已趋混乱,尽管兵力仍然不少,但是缺乏有效的指挥和抵抗的勇气,朱可夫也还没来。
然而德国陆军司令部终于在争论中失败了,总参谋长哈尔德飞到前线,传达了小胡子的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要转向南下,去合围基辅方向上的百万苏军。古德里安第一个跳出来抗议,认为“如果先打基辅,那我们在到达莫斯科前将不可避免陷入一场冬季战役中,道路和补给的困难是我们根本不敢想象的”,历史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为了最后争取一下,古德里安代表前线将领与哈尔德一起回到了“狼穴”,他当着小胡子的面慷慨激昂:“中央集团军群的部署计划和行动命令都已准备就绪,向莫斯科推进的路线安排和运输计划也已制定,在许多地方,德国士兵已经画好了距离莫斯科多少公里的路牌,如果您下达命令,装甲部队今晚就可以触发,突破铁木辛哥在叶利尼亚当面的防御,我只要用电话给我的司令部发个暗语即可”!
可见德军在当时是具备继续突破能力的,严谨的德军将领不会吹这个牛,这也是德国唯一有可能击败苏联的机会,而只要战争陷入长期化,那么以苏联的人力、物力和战争资源的优势,终究会拖垮和击败德国,就是这么简单。所以,1941年8月下旬的这几天,是德国人最后赢得战争的机会,向前,大有可能,向右,彻底8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就是东线的苏德战场,这里集中着德军80%以上的武装力量,什么敦刻尔克和北非都是次要的,打不垮苏联就一定失败,而即便打垮了英国也赢不下战争,因为苏联太庞大了。打垮苏联仅有的机会,就是在闪击战中直取莫斯科,使其整体战争能力变得破碎,要么投降,要么谈和,距离就这么300公里。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古德里安给装甲集群参谋长的电话暗语是:“拜尔莱因,我们准备的事情不会来了,另一件事情正在进行,您明白吗”?
回顾那次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我们抛开国家和民族的立场来看——德国是有机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二战德军士兵
至少有这几个机会点
1、法国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如果派装甲兵团快速推进,而不是只在空中轰炸的话,那么法国这边的英法联军大概率就会全军覆没。不论从军事上、政治上和心理上都将对大英帝国构成巨大的打击,至少能逼迫英国和德国议和。而实际上1940年5 月 24 日希特勒却下达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直到 26 日晚这一命令才被取消。正是这两天的迟延让英国人上演了敦刻尔克奇迹。冲在第一线的古德里安在回忆录里写道:“假如当初最高统帅部没有突然停止第 19 军的前进,那么敦刻尔克早就已经攻克……不幸得很,这个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弄糟了。”至于希特勒为什么下达这个命令?很可能是因为龙德施泰特对他说,装甲部队深入敌区的速度过快,力量已大为减弱,目前需要停下休整,以便对敌发动最后的攻击。希特勒同意龙德施泰特的意见,并强调,为今后作战务必保存装甲部队。
德军士兵
2、重视北非战场。这样德国可以获得发动战争所需的石油资源,一开始隆美尔横扫北非,但是苦于兵力不够,资源稀缺。若是这个是时候足够重视北非,拿下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这样一来,石油可以得到保障,德国在进攻苏联时的战略或许就可以有很大的改观
3、巴巴罗萨计划发动时间。如果巴巴罗萨计划按照原定时间在于5月15日开始,而不是在38天后的6月22日开始,结局很可能不一样。德军也许可以可能会在8月下旬之前到达莫斯科的大门,说不定会避开严寒对后勤的摧残。
出发的德军
4、德国应该要更好地利用乌克兰与波罗的海三国等国家的民族主义势力,而不是以征服者姿态去剥削打压他们